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毕飞宇小说《推拿》中的盲人形象

浅析毕飞宇小说《推拿》中的盲人形象

来源:星星旅游


浅析毕飞宇小说《推拿》中的盲人形象

摘 要:毕飞宇的小说《推拿》以盲人生活为题材,描写了盲人按摩师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梦想、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众多盲人形象,本文分三部分来分析归纳盲人形象:第一部分是爱猜疑,缺乏安全感的盲人形象;第二部分是外表高傲、内心极度自卑的盲人形象;第三部分是淳朴善良、有责任感的盲人形象。

关键词: 盲人形象;安全感;自卑;善良

毕飞宇是我国当代作家,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了创作文学,著有《毕飞宇作品集》七卷,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中篇小说有《青衣》、《玉米》,长篇小说有《平原》、《推拿》等。毕飞宇在创作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写作中从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多年来,他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自我突破与自我超越。他的长篇小说《推拿》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给予它这样的评价:“《推拿》将人们引向都市生活的偏僻角落,一群盲人在摸索世界。毕飞宇直面这个时代复杂丰盛的经验,举重若轻地克服认识和表现的难度,在日常人伦的基本状态中呈现人心风俗的经络,诚恳而珍重地照亮人心中的隐疾与善好。他有力地回到小说艺术的根本所在”①这是对小说的权威评价。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芒说:“《推拿》无论是题材领域还是叙事伦理方面,都填补了中国文坛的一个空白,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小说对盲人心理和精神上的拿捏,触摸了整个社会一个被忽略了的神经。”②在我国文学史上,以盲人为题材的小说少之又少,而《推拿》不仅以盲人生活为题材,还摒弃了此类小说同情和怜悯的一贯模式,以他写作的一贯特点对人性做出深刻细致的批判性挖掘,本着对盲人群体的的最大理解和尊重,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对于盲人形象的研究更加利于我们走进盲人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

1

世界。从而打破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局限。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归纳分析《推拿》中的盲人形象。

一、爱猜疑,缺乏安全感的盲人形象

我们都知道,残疾人是指身体某个部位存在缺陷的群体,显然盲人是眼睛存在缺陷的社会群体。在《推拿》的盲人群体中,他们分为先天失明和后天失明两种,然而无论哪一种失明都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上存严重的认识缺陷,就是由于种种的认识缺陷导致他们生活中没有安全感,只有通过无尽的猜疑来找到内心的答案。如沙复明、都红、王大夫、张宗琦、张一光他们都存在这样的心理,但是王大夫和沙复明表现最为典型。王大夫先天失明,听说深圳盲人推拿很火,用文中的话说就是盲人崭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为了能多挣几个钱,能更好地生存,他就辗转来到了深圳。当时深圳是特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盲人推拿可谓是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尽管挣的钱多了,但盲人门也面对更加纷繁复杂的消费群体,报酬也从单纯的人民币增加到美元、日元等多种货币。对于先天盲人,他们的世界里是从来没有过光的,除了人民币在他们的心里有成品的模型,其他的货币他们一无所知,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当他们面对其他的货币时该怎么办呢?小说中是这样写道:“王大夫也开始挣钱了,他第一次触摸到美金是一个星期六的凌晨。他的客人是一位细皮嫩肉的日本人,小手小脚的,小费小了一号,短了一些,窄了一些。王大夫狐疑了,担心是假钞。但客人毕竟是国际友人,王大夫也不好意思说,大清早的,王大夫累得快虚脱了,但‘假钞’这根筋绷得却是笔直。就站在那里犹豫。不停地抚摸手里的小费。日本朋友望着王大夫犹豫的样子以为他嫌钱少,想一想,又给了他一张。还是短了些,窄了些。这一来王大夫就更狐疑了,又给了一张是什么意思?难道钱就这么不值钱么?王大夫拿着钱干脆就不动了。”③从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盲人在认识上是有很大缺陷的,特别对于新事物,在他们心里是没有参照模型的,所以对于生活中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就变得徘徊,犹豫,他们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断的琢磨和猜疑。从描写王大夫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当他第一

2

次接触到美金时内心是极度不安的,特别是在和小费对比之后,他觉得先后得到的钱大小不一样,原本猜疑的心里就变得更加严重了,所以他只有怀着忐忒不安的心情,直到后来确认不是假币后,他才舒缓了紧张焦虑的心情,裂开嘴笑好半天合不起来。由于盲人生理的缺陷导致他们的心理异于常人,所以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我们看到,他们只有在不断猜疑中找到自己内心的答案,所以王大夫所有的言行举止也变得合情合理。从中我们也不难得出盲人爱猜疑的特性。

张宗琦是推拿中心的老板之一,用原文中的话来说它是一个极度内敛的人,他的内敛走到了一个极端,几乎自闭,差不多就不说话了。小说中说:“在张宗琪的记忆里他的一生总共就看到一次,是自己心里的内部。他的身体是空的。‘毒药’让他的体内骤然间发出黑色的光,然后慢慢地归于平静。张宗琦就是在亮光熄灭之后突然长大。他是个大人,他的臭妈能毒死他。他信。哪个专门为他做饭的女人能毒死他。他也信。张宗琦再也不和做饭的女人说话。说话是不安全的。在隐蔽,在遥远的地方都不能说。一句话只要一说出口。一定会通过别人的嘴巴,传到很遥远的地方。‘说’要小心。‘吃’更要小心。任何毒药都有可能被自己的嘴巴吃进去。为了更有效的防范,张宗琦拼命的听。”④从文中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活近乎于悲剧,不但先天失明,年幼时候失去了母亲,后来父亲找了继母有了妹妹,他的生活就更成了梦魇,每天都在继母的虐待中度过。还有一次无意中偷听到继母要在他的饭菜中下毒,对于他来说,原本就看不见摸不着的,听到这话以后,这无疑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威胁。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只有靠拼命的听,生怕出现一点点的意外。年幼时的种种威胁,影响渗透着他的一生,让他永远都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这时我们可以想到,他们对于世界的紧张和不协调感,都来自于他们的世界里面没光亮,他们看不见,于是他们不得不磕磕绊绊,不得不小心翼翼,惧怕自己成为一个笑话,一个耻辱,一个阴谋的牺牲品。王大夫和张宗琦他们都是先天失明的群体,他们的猜疑心和不安全感显而易见。然而对于后天失明的人呢?他们经历过正常的人生,他们的心态会不会更好呢?似乎不是这样的,他们没有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在涅槃之后,直抵达了沧

3

桑。由于光明滑落到黑暗的深渊:小马一度自杀,每天都沉默在他的时间游戏,张一光为劫后余生而窃喜,但却用天赐的失明来放纵生命……这种突然到来的隔膜是痛苦的,他们内心深处透露出强烈的不安,他们纯粹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能在放纵中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

在《推拿》的世界里因为没有一丝光亮,因为看不见,所以他们进不了健全人组成的主流社会,他们害怕来自于外界的伤害。从王大夫害怕收到假币,他只有通过不断的猜疑从而找到答案;从张宗琪先天失明到后来悲惨的生活经历,致使他一生都活在猜疑和不安之中;对于而后天失明的盲人群体呢?他们内心是彷徨的,而且找不到人生的出口,只有通过放纵自我的方式来掩饰内心的痛苦和不安,所以在盲人群体里爱猜疑,缺乏安全感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二、外表高傲、内心极度自卑的盲人形象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即“建立在稳固坚定的基础之上对于自己的高度评价,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尊敬。”⑤盲人同样需要尊重。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外表高傲,但内心极度自卑,高傲只为了给健全人看,从而维护他们仅有的尊严。如都红、小孔、金嫣,沙复明、泰来都是对尊严极度敏感,但高傲的外表下又隐藏着一颗极度自卑的心。其中都红又是最典型的例子,她从小就很有音乐天赋,但同时又是一个性格倔强,尊严感极强的女孩子,她在一次课上展现了自己的音乐天赋,连老师都为之震撼,然而她的爱好并没有得到老师的支持和赞许,老师认为一个盲人唱歌能有啥出息,你一不聋,二不哑,唱歌怎能体现出特殊教育呢?总而言之,一个残疾人只有通过千辛万苦,上刀山,下火海,做—并做好—她不方便:不能做的事情,才具备直指人心,感动时代,震撼社会的力量。此刻我们容易反思,都红为什么不能像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老师为什么要强调一个“特殊

4

的教育”就是要让残疾人来直指人心,震撼社会呢?就是因为他们是盲人,就理所应当的得到社会的怜悯和同情。更为严重的是再一次演出中由于她紧张而没有演好,钢琴也没有弹好,但在这种情况下观众还是给与她热烈的掌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是盲人,她不能和正常人相比。主持人更是不顾她的感受,直接说出了她是可怜的盲人,她的演出只是为了回报观众,而所有人都不知道在都红的心里最讨厌的词汇就是“可怜”和“啥都看不见”,她不需要别人为她同情和流下感动的泪水,她总认为自己的演出是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过演出来回报社会,“为什么要回报?报答谁呢?她什么时候亏钱的?还是全社会,她只是演奏了一次居然惹得一身债,这辈子还还不完了”。对于“回报”让人们感觉到她的存在,她的表演只是用来供健全人宽容和同情的。这次表演极大地上伤害了她的自尊,她内心认为这是她终生的耻辱,于是她为了维护尊严宁肯放弃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后来在熟人的介绍下来到南京,进入沙宗琦推拿中心从事推拿。生活对于她总是不顺的,在一次事故中她的手指受了严重的伤,金焉号召大家为她捐款,觉得她啥也干不了很可怜,虽然她能感觉到大家的温情和关爱,但是对于把尊严看得如此之重的她来说,又怎么能再一次的接受别人的施舍。她想到她的后半辈子只能靠家里,一辈子都只能活在感激里头,便一下子觉得自己不但矮了健全人一截,也矮了盲人一截,因此,她陷入了无尽的自伤之中,最后她选择悄无声息的离开所有人的视线。从都红的出现到她最后的离开,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高傲的外表下隐藏这颗心是极其脆弱的,生活中只要是涉及到盲人尊严的一句话,一件小事情就可以刺伤他们的心灵,因为尊严感对于盲人来说是硬伤,是不能言说的痛,他们得小心翼翼的呵护着。

有的盲人想用事业来证明自己,想为自己赢得尊严,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沙复明。沙复明是推拿中心的另一位老板,先天失明的他从打工的第一天起,他就不是冲着自食其力去的,他在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努力。在他看来“自食其力”是一个多么荒谬,多么傲慢,多么自以为是的说法,这是健全人对残疾人说的,在正常人的眼里,残疾人只要不被饿死,冻死,能自食其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他奋斗的目标不仅是为了生存,

5

而是他要向健全人证明盲人的心脏会具有怎样彪悍的马力。小说中这样说“沙复明原始积累的进程却惨不忍睹。马克思说,原始积累伴随着罪恶。沙复明的原始积累没有条件去伴随罪恶,他够不着。沙复明的原始积累伴随的是牺牲。他牺牲的是自己健康。年纪轻轻的,沙复明就已经落下了十分严重的颈椎病和胃下垂了。每一次头晕的时候,沙复明的脑海里都想到了一样东西,钱。要钱干什么?不是为了那该死的‘自食其力’是为了做本。”⑥为了维护盲人高傲和仅有的尊严,沙复明拥有超乎健全人的决心和毅力,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不惜牺牲健康来积累资本。他想通过事业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盲人通过自己的双手能够创造美好生活,赢得尊严,改变健全人眼中所谓 “自食其力”的传统观念。从都红和沙复明的亲身经历,我们看到了他们用自身的行动证明了盲人独特的高傲。马克思说:“尊严就是使人那使人最能高尚起来,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⑦作为残疾人,他们拥有自己的尊严,并且他们用盲人的行动维护了他们认为最为珍贵东西。从上文中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残疾人身体的不健全往往造成了他们性格孤傲,心里脆弱、敏感、自卑。但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这往往会激发他们更加旺盛的成功欲望,以此弥补生理的缺陷,证明自己并不逊色与常人,因此残疾人更渴成功,更渴望拥有尊严,并且为了得到尊严他们会最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

综上所述,在世俗的社会里,我们对盲人更多的是给予同情,认为他们是弱势群体,就自以为是的用我们的方式给予他们关爱,我们习惯于用同情和怜悯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在这一过程我们有意识无意识的体现出健全人的优越感。可是我们从来都没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不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推拿》的世界里,所有的盲人都自食其力,尽管他们生理上存在缺陷,尽管他们在生活中们获得职位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他们却通过盲人推拿这一技能来养活自己,之所以在文中反复强调推拿不是盲人按摩,更加强调的是一种职业,一种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的技能,就是缘于他们内心的高傲,他们需要用自己的双手来赢得尊严。由于日常生活中备受歧视,所以盲人不得不用高傲的外表来掩饰,其实是为了拒绝健全人不平等的命名,他们不接受同情和怜悯,同时为了这尊严,他们又

6

不得不掩饰自己内心的脆弱。

三、纯朴善良,有责任感的盲人形象

生活中盲人的世界是没有颜色,没有图像的,在他们心里总是充满黑的色调。就是因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他们生活遭受挫折和种种的打击,因为懂得生活中种种的痛苦,所以他们才更加的慈悲善良。当我们走进盲人的世界才暮然发现,他们的世界虽然没有光,但是内心却是如此的明亮,比我们健全人所组成的内心世界光亮得多。“因为失去了光明,却更单纯的固守着人性最初的善;因为是去了五光十色,却更敏感毫无障碍抵达了人性最原始的真;因为逝去了色彩绚烂,却更加从容笃定地执着人性的美。”⑧而在小说中,毕飞宇一反往昔正面探索人性的粗粝和灰劣特质,动情的触摸了这一被人遗忘的族群温柔纤细的内心,展示了另一种人性的悲喜,更多的传透出人性的善良和温情。在推拿的世界里,所有的盲人群体都固守着人性的真善美。如王大夫、张一光、金嫣、小马等都拥有这样心灵,但小说中的老好人还是要数王大夫。先天失明的他从出生就受到歧视,好在后来他又多了个弟弟,在当时计划生育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尽管弟弟的出生其实是多余的,小说中这样说道:“他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是仰仗了王大夫的眼睛。小弟出生的时候,王大夫已经懂事了,他听得见父母开怀的笑声。年幼的王大夫是高兴的,是那种彻底解脱;同时却是心酸的,他无法摆脱自己的嫉妒。有时候王大夫甚至怀恨在心的,歹毒的闪念都出现过,因为这一闪而过的歹念,成长起来的王大夫对自己的小弟有一种不能自拔的爱,替他死都心甘情愿。”⑨年幼的王大夫作为一个正常孩子的心里,对弟弟的出生就能获得父母的疼爱而产生了嫉妒心里是正常的,但是对于已经懂事的他能听到父母开怀的笑声,并从父母的笑声中他也顿时高兴起来,因为他知道自己天生就是盲人,弟弟的出生完全是仰仗了他的眼睛,填补了父母心中的缺憾,从这简单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王大夫内心的善良以及对父母的孝顺。由于对于弟弟有一闪而过的歹念,就觉得亏欠弟弟,就对弟弟有说不出的疼爱,甚至替他死都愿意。从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我们可以彻底的感受到盲人心中的

7

真、善、美,以及他们的自责意识。后来弟弟慢慢长大,到了结婚的时候,王大夫高兴的颤抖起来,恨不得马上到婚礼的现场,但在此时莫名的心痛又涌上了王大夫夫人心头,小说中这样说道:“刚想对小弟说:‘我马上就去订机票,’话还没有说出口他的多以就帮了他的忙:——该不是小弟不希望‘一个瞎子’坐在他的婚礼上吧?王大夫说:‘哎呀,你怎么也不早告诉我’小弟说:‘没事的,哥,大老远的干什么呀,不就是结个婚嘛,我也就是告诉你一声。’小弟这么一说王大夫当即明白了,小弟只是讨要红包来了,没有别的意思。幸亏自己多疑了,要不然,还真的丢了小弟的脸。王大夫对自己的小弟匆匆挂了电话。过后人却像病人似的,筋骨被什么抽走了。”⑩听到弟弟要结婚的好消息,王大夫自己却打心里的替弟弟高兴,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去给弟弟庆祝,但是弟弟其实并不希望他参加婚礼,只是给他讨要红包。原因就是自己是个瞎子,怕在婚礼上丢人现眼。尽管弟弟的言行深深的伤害了他的心,但是他把所有的苦水都往肚子里咽,随后还去银行给自己的弟弟汇钱。

后来,事情发展越演越烈,弟弟欠下大笔赌债,麻将档里的人逼债到家,弟弟却一走了之,安然的去安徽老家看风景,把所有的债务都留给哥哥来承担。“面对弟弟这个人渣,一堆臭不可闻的烂肉,这无疑是被父母惯坏了的,他们耗尽了血肉,把所有的关爱都集中他一个人身上,最终喂出一个这样的东西来”但弟弟作为自己的补充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么一想,王大夫就恨自己,恨自己的眼睛。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自己做的孽。从王大夫的行动可以看出来,尽管他受到亲人百般的侮辱,尽管他一个盲人在外面生活吃尽苦头,但是他始终都在为亲人,为了这个家,把所有的过失都往自己的身上推,这不仅体现了盲人内心的纯朴和善良,还体现了盲人以身俱来的责任感和担当感。 在沙宗琪推拿中心,除了盲人,还有几位健全人,他们虽然能见到光亮,但内心确是漆黑的,他们的每次举动都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更为出格的是,他们竟然在伙食中动手脚,对于一群看不见的人,他们的行为让人多么的痛心,这样一比较所谓的健全人让我们顿时心生愧怍。

王大夫虽然眼里面有光亮,但是却充满着心酸的泪水。同时他与弟弟一次次的“交锋”

8

典型的浓缩出盲人内心的淳朴善良,和自责意识。他们看不见多彩的世界,所以内心比常人更孤寂,但是他们却是充满着感激之情,那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帮助和一份关爱,他们都铭记于心,在错失面前,他们没有千方百计找借口,而总是自责和反思。如小马的失踪,张一光心中有说不出来的懊恼,认为是他害了小马,都红手指受伤,盲人门主动为她捐款,沙复明活在自责之中,自责为什么不早点装修门。他们都是一个个的盲人,他们拥有的是一双双失去光明的眼睛,但他们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人类心灵真善美的赞歌。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特殊群体缺乏足够的了解。毕飞宇的小说《推拿》以盲人的生活为题材,再现了盲人的生活世界,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拥有平等和被尊重的权利,他们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我们健全人却带给了他们太多的困扰。通过对小说中盲人形象的归纳和分析: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触碰到盲人的世界,将社会的温暖之光和关怀之光照进盲人的黑暗世界;另一方面,有利于盲人群体进入社会,为还原他们的社会角色,从而有利于提升人文关怀和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注释:

①茅盾文学奖评委会评语.

②小雨.盲人的小说获茅盾文学奖[J] .中国残疾人杂志编辑部,2011,(9)

③毕飞宇.推拿[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1):7

④毕飞宇.推拿[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1):201

9

⑤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8

⑥毕飞宇.推拿[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1):31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

⑧任相梅.比红烧肉还要好看[J] .南方论坛,2009,(4):37

⑨毕飞宇.推拿[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1):2011:22

⑩毕飞宇.推拿[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1):2011:23

参考文献

[1] 贺仲明.毕飞宇的创作[J] .山东大学文学院,2011,(2).

[2] 春林.“法心灵”的日常化叙事——读《推拿》兼及毕飞宇小说的问题特征[J].扬子江评论,2008(6):46-53.

[3]. 张莉、毕飞宇.理解力比想象力更重要——对话《推拿》[J].当代作家评论,2009 (2):27-36.

[4] 贺绍俊.盲人形象的正常性及意义——读毕飞宇《推拿》[J].文艺争鸣.新世纪文学评论,2008(12):29-32.

[5] 张永禄.拥抱生命的圆全——评毕飞宇新作《推拿》[J].名作欣赏,2009(1):90-92

10

[6] 吴朝晖.在黑夜里寻找光明——读毕飞宇小说《推拿》[J].作家作品研究,2009(5),51-53

[7] 俞佩淋.探寻我们身边“熟悉的陌生人”——读毕飞宇小说《推拿》兼谈底层文学创作[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 (10):36-39.

[8] 志刚、葛丽君.用卑微的心灵照亮世界——论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 》[J].当代作家评论,2009(2):37-43.

[9]毕飞宇.青衣[M]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10]傅敏、李坤玉.《推拿》的书写人格[J] .文学评论[J] .2012 (5).

[11]梁平.生活与普世价值——毕飞宇推拿的两个文学学位[J] .小说评论,2012 (1.).

[12]李斌.穿越犬儒主义黑暗的尊严之光—评毕飞宇的小说《推拿》[J] .文艺评论,2009 (6).

The blind image in the Analysis of Bi Feiyu novel \"massage\"

The 2009 Wang Haixu Chinese Class A

Abstract: Bi Feiyu's novel \"massage\" to life for the blind as a theme, describing the daily life of the blind masseur who emotions, dreams, and their rich inner world. The success of the novel that created many blind imag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11

three parts analysis inductive blind image: The first part is to love suspicion, insecurity blind image; second part is the appearance of pride, the heart extremely low self-esteem blind image; three parts is good honest, responsible image for the blind.

Keywords: blind image; sense of security; inferiority; kind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