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究选取金山廊下镇和青浦朱家角镇为基点。这两个镇是上海主要的农业镇,农业经济发展特点鲜明。廊下镇位于上海西南,定位为上海市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镇内经济以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及农业服务业为主,有上海市4,000亩核心景观水稻栽培区和800亩草根繁育草种基地,其中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栽培,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成熟,是上海都市农业发展核心区域;在行政上,则实行廊下镇与现代农业园区镇区合一行政管理,整合资源,促进镇区融合,实现园区带镇发展。廊下镇生态农业旅游中华村民居及农民画如图1所示。(图1)
朱家角镇则位于上海市郊西部,以休闲农业及观光农业为特色,是上海蔬菜、花卉及水稻种植基地,镇内旅游资源及历史遗迹丰富,是上海市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农业服务业发展成熟,第三产业占社会总产值的57%以上,是上海生态旅游发展核心区域。朱家角镇上海水稻种植基地如图2所示。(图2)
廊下镇及朱家角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为研究上海区域性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模型,通过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可以为系统研究上海市农业区域性发展水平提供参照。
三、村镇经济发展水平标准综合评价模型
为综合评价廊下镇及朱家角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选取了标准综合评价模型结合两镇经济发展数据对其进行研究。标准综合评价模型的建模步骤如下: 1、从综合数据中分析并确认评价因素,根据评价项目的对应数据进行数据收集及分析。 2、计算归一化距优系数ei,j (第i个比较对象的第j个归一化距优系数)。
3、根据AHP法计算出权重系数,根据权重系数及距优系数计算平均距优系数Ei。 4、根据Ei值对评价项目进行排序,Ei值越小表示比较对象的次序越高。通过评价对象的次序可以进行对比分析并综合研究。
根据金山廊下镇和青浦朱家角镇为基点,结合各郊区县随机选取的上海郊区县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对研究数据进行对比综合评价。此次建模重点考虑各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包括区域内污染状况及低碳经济实施状况,选取的评价因素如下: 经济评价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V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V2)、第一、第三产业占比(V3)、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V4)、地方财政自给率(V5)。 生态环境评价因素包括农业用地比重(V6)、绿化覆盖率(V7)、单位产值能源消耗(V8)、农作物亩均产值(V9)、农业机械总动力(V10)。
根据以上评价因素,廊下镇和朱家角镇及其他随机选取区镇2013年数据如表1所示。(表1)
根据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各区镇评价因素及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使用AHP法,计算对应评价因素的特征方程,从而得出相应评价因素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表2) 计算上海各郊区县的距优系数,结果如表3所示。(表3) 计算上海各郊区县的平均距优系数,结果如表4所示。(表4) 四、村镇经济发展水平数据分析及比较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上海的郊区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以廊下镇和朱家角镇为基准,上海的郊区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性差异:
(一)廊下镇和朱家角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廊下镇由于农业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综合化水平较高,注重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农业经济和农业環境发展水平较均衡。朱家角镇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积淀,同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农业旅游产业链,镇内生态环境水平与经济发展高占比的农业服务业构成也增强了其农业经济的造血功能,使得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发展水平较为均衡。建模综合评价结果排位靠前。
(二)以廊下镇和朱家角镇为基准,上海农业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不平衡。从建模综合评价可以看出,以廊下镇及朱家角镇为代表的部分农业资源丰富及规划投入合理的地区,农业经济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发展比较平衡,因此在综合评价中排位靠前,其他一些区域由于农业资源或农业、规划与投入不够合理,因此不均衡发展使得其在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排位靠后。
(三)上海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性不平衡,具有不规则分布的特点。发展水平较好区域分布呈散点分布,既没有完全集中在中心区,也没有呈现出集中在外围区域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中心区及环境较好的外围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发展结构不平衡所致。
(四)对比镇之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间差距不大。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对比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平均距优系数较好和较差的镇之间并没有出现极端特例,区域间差异不大,这得益于整个上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环保、能源、创新扶持力度及产业转型发展的总体统筹及推进的结果。 五、发展建议
根据廊下镇和朱家角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和综合模型评价,总结上海农业经济的区域发展水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用建议。
(一)总体应注意经济发展和产业、环保的统筹发展,缩小区域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二)区域内部应注重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的均衡发展,提高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三)相关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合理规划区域布局,针对布局内部特点进行针对性规划和产业实施,达到优化区域内农业经济及提高其发展水平的目的。
(四)区域与区域之间应结合国家和上海市产业发展及区域规划进行差别发展,根据自身特点及资源环境,结合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对自身发展进行调整和修正,通过区域间的统筹及互动,因地制宜,强化自身有利因素,改善和提高区域内制约因素,通过区域间的联合发展以达到上海市农业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进而达到上海市农业经济的融合发展,实现上海市农业经济向技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合理转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