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比较法在初三语文总复习中的运用
初三迎考前的总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要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繁重的复习任务,选择科学的复习方法至关重要。比较法是在诸多复习方法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运用比较法可以使繁杂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从而复习起来省时省力、得心应手,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比较法在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复习的目的之一是巩固所学基础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梳理比较,形成规律性认识,进而指导应用、培养能力。语文的知识点总是分散在各篇课文之中,教师必须胸有全局,使各册的知识点及分布情况都了然于心。然后把这些知识进行归类比较,使很多容易混淆的 知识在比较中得到掌握。同时提高分析比较能力和准确运用知识的能力。
1.1 在比较中找出不同点。 如在复习修辞手法时,借代与借喻、比喻和比拟,反复与排比,对偶与对比等都容易混淆。因此就可把这些知识归类出来,比较其异同。教会学生识别。如对借代与借喻可做如下的比较:相同点:二者在形式上极为相似,借代用借体称代本体,借喻用喻体代替本体,两者都隐去了本来要说的事物,都用乙事物代甲事物。不同点: (1)构成的基础不同。借代构成的基础是相关性,借体与本体是有关的,甚至是本体的一部分;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本体与喻体之间有相似之处。(2)结构形式不同。借喻一般可以加比喻词还原成明喻、暗喻的形式,而借代则不能。(3)作用不同。借代重在指代作用,是用借体代替本体,特征的鲜明性强,借喻重在比喻,作用是说明,想象意味较浓。如同是少先队员进行描绘,如果重在意境描绘,可用借喻,如“祖国的花朵”,“初升的太阳”。如果重在突出特征,可用借代。如用“红领巾”相代。
1.2 在比较中拨出特殊点。 如在复习文学知识中的诗歌的知识时,可将《梅岭三章》、《天上的街市》、《海燕》作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属诗歌这种文学体裁。但《梅岭三章》是绝句,属旧体诗,格律固定严整。《天上的街市》属现代诗,是一首抒情新诗,节奏鲜明,有一定的韵律。而《海燕》则属散文诗,它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以散文的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这就是它的特殊性,它打破了人们对诗歌特点认识的定势。这样比较之后;即使学生掌握了诗歌的知识,又改变了学生认识诗歌特点的思维定势,培养了学生在共同点中寻找特殊点的能力。
2. 比较法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测试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比较法阅读。能较大幅度地提高阅读速度,并且使知识记忆准确,印象深刻。省时省力。坚持比较阅读,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避免片面的分析问题。
2.1 相同体裁的文章相比较。 记叙文的阅读可从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几个方面作比较。如《我的老师》、《挺进报》、《一件珍贵的衬衫》、《同志的信任》就可从这几个面进行比较阅读。说明文的阅读可从说明对象。事
物的特征、说明的调理、方法几个方面作比较。议论文可从议论的要素、文章结构、论证的方法、论据的类型、论点提出的方式几个方面作比较。分析比较是掌握同一类文体的有关知识的有效的阅渎方法,掌握了同一类文体的知识后,无论试题怎样变化。学生都能根据-定的规律答题,绝不会束手无策。
2.2 不同体裁的文章相比较。 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之间作比较,可以从文章的体裁、各文体的要素、各文体的主要表达方式、阅读各文体需要掌握的文体知识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几个方面作比较。如可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和记述文《北京立交桥》作比较阅渎,理解说明文和记叙文的特点。
2.3 相关文章相比较。 如复习散文中的《背影》时,可和与之相关的《春》作比较。二者都是朱自清写的,体裁都属散文但《背影》属纪实性的叙事散文,以“背影”为线索,重在对背影的刻画,抒发父子情深。《春》则属写景抒情散文,以“盼春——绘春——赞春”为结构线索,重在对春天各种景物的描写,表达要趁春天大好时光,奋发有为的思想感情。通过比较,学生对二者的作者、体裁、内容及思想感情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复习效率。
2.4 课内外文章相比较善。 课内外文章相比较,既可使学生掌握课内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有关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教材中的《竞选州长》可与补充教材中的《歌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相》比较,相同点是二者都是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都揭穿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实质。不同点是前者以自述方式,大量引用报刊文字,运用讽刺幽默的语言,采用夸张手法。揭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后者用纪实手法,用书信形式写小说,梦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戳穿了资本主义“自由”的骗人面纱,学生在体会讽刺效果中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正确的认识。
3. 比较法在文言文复习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复习过程中,有些词的词义学生容易在认识上产生混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在词义之间进行比较。即辨析词义、区分异同。
3.1 一词多义的比较。 在教学中心必须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比较。如古文中的“间”字有多种意义。在《曹刿论战》“又何间焉”是“参与”的意思。在《口技》“中间力拉崩到之声”是“夹杂”的意思。在《出师表》“奉命于危难之间”是“时候”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是“一会儿”的意思。
3.2 古今异义的比较。复习这类知识应该让学生知道,现代汉语以双音为主,古代词以单音为主,现代看来是一个词的,古代往往是两个词。这些词由于现代文阅读的习惯,学生极易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释。运用古今异义的对比,容易将问题讲清说透,使学生看到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现代汉语的“妻子”是一个词,指“男子的配偶”,而在古代却是两个词,其中的“妻”是现代汉语所说的“妻子”,“子”是现代汉语所说的“子女”。如“却看妻子愁何在。”
3.3 近义词的比较。文言文中有的词表示的大致童思是相同的,但它们又同
中有异,对这类词也可采用比较进行识记。如“视而不见”的“视”,“见贤思齐”的“见”,“听其言观其行”的“观”,“登轼而望之”的“望”,这几个词都有“看”的意思,但它们之间又有不同。其中“视”是“看”,“见”是“看见”。“观”是“细看或有目的地看”,“望”是“向远处看”。这几个例句中的词是不能互换的。
3.4 文言虚词的比较。对文言虚词的比较,主要是指同一个虚词多种用法的比较。如“之”既可作动词,相当于“到”(例:吾欲之南海),又可作代词,代他(们)、她(们)、它(们),还可作助词,或表语气、或组结构。在作结构助词时,有时联系修饰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例:君之病在肌肤);有时放在主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性作用(例:医之好治之病以为功);有时则居于动宾语之间,起提示宾语的作用。这样归纳比较,使学生对“之”的用法有了清楚明了的认识,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
运用比较法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共性,又了解了其个性特征,有利于学生记忆,并且记准,省时,提高了效率。同时既培养了学生求同思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在知识的运用上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应试中能驾驭课内外灵活多变的题目,有志于此的同仁不妨一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