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稿)
一、 导言
1、课程定位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文化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基础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要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思想。它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适应专业学习、劳动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 2、课程理念
(1)以“任务驱动”,突破系统学习应用软件的理论和操作的框架,应用多项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以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为主线的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2)采用“分层教学”,改变教学要求过于统一的状况,实施课程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的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不同需要。
(3)提倡“多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具有一定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4)强调“过程评价”,改变单一的总结性评价的方式,采用学习过程记录、成果展示、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3、课程设计
(1)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概论、信息获取、信息(文字、数值、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处理、网络初步、信息发布(多媒体报告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等五大模块。 (2)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
(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认知、操作、情感三个领域,各作如下描述:
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知道: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
理解:对已学过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操作进行表达、判断和直接应用。
掌握:能用学过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解决新问题。
操作领域
操作领域的要求分为学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 学会: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
比较熟练:能进行习惯的、效率较高的、有差错能自我纠正的上机操作。 熟练:能进行正确的、迅速的、较少差错的上机操作。
情感领域
情感领域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行为、态度、习惯、意志等方面,其表现水平分为感受、体验、接受三个层次。
感受:愿意感知,注意学习的内容。
体验:愿意进行学习,并愿意在实践中去体验。
接受:自觉进行学习,并愿意在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究。
二、 课程目标
1、总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发布等应用能力,能运用常用的信息处理软件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具有信息社会的安全意识与自律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分领域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具有信息收集、判断、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体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能根据需要自主选择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使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迅速有效地获取信息、甄别信息、归纳信息;有主见地正确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的作品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和代表人物,了解汉字编码技术及其现实意义;具有较强的信息社会的安全与道德意识,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能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进行个人自律,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明确在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备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的习惯和规范,具有为社会服务并贡献社会的强烈意识。
三、内容与要求
说明:教学内容中凡打“*”的为较高要求,不打“*”的为基本要求。 ⒈信息技术概论
学习水平 教学内容 认知 技能 情感 1.计算机基本结构: ⑴计算机基本组成 ⑵计算机软硬件知识 ⑶计算机常用外设 ⑷计算机系统的安装 ⑸常用软件的安装 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组装、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的安装以及计算知道 学会 体验 机系统的运行与调试, 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无条件的学校以教师演示为主) 2.信息安全与道德 知道 学会 体验 ⑴信息安全的基本知 识 的内涵,增强信息社会信息安全与道德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活动与探究建议 ⑵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 ⑶黑客的防止 ⑷数据的备份与还原,文件的压缩与解压 ⑸社会信息道德,抵制不健康信息 ⑹版权与知识产权 3.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⑴信息技术的概念 ⑵信息技术在各个领知道 域的应用 ⑶信息技术的发展 ⑷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学习获取网络资源,对信息进行获取、筛选、加工和应用时,应同时结合版权与知识产权的教育,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通过学生查询或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激发学生掌握信息技感受 术的兴趣。例如组织学 生开展信息技术对社会及经济发展利弊的辩论。 以机器人为例,让学生*4.程序设计思想 知道 感受 体验程序控制的实现 方法,了解计算机是可编程的基本观念。 2. 信息获取 学习水平 教学内容 认知 技能 情感 通过调查表、谈话、书1.信息获取的方法及途径 ⑴信息获取的多种渠道 *⑵感测与控制技术 籍阅览、拍摄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学会有效知道 学会 感受 地获取信息的多种方 式。 通过机器人实验,了解感测与控制技术。 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例如撰写《专业发展与自我素养的提升》的小2.网络信息的获取 ⑴搜索引擎的使用 掌握 熟练 接受 ⑵网络信息的查找与 保存 状与趋势,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养,以适应社会就业与继续发展的需要。 ⒊信息处理 知识与专业发展的现论文,学生可利用网络查询自己学习的专业活动与探究建议 ⑴文字
学 习 水 平 教学内容 认知 技能 情感 ⒈英文录入速度达到120掌握 熟练 体验 字符/分钟 ⒉中文汉字录入速度达到掌握 熟练 体验 20字/分钟 ⒊了解汉字输入法的设置理解 和切换 ⒋基本文档处理: 熟练 位全面地了解自己。 比较感受 荐书》,让招聘单 档。 例如制作《自我推制作一份完整地文 图片、表格等表达相关信息,设计与为任务,运用文字、 让学生以某一主题活动与探究建议 文档的新建、打开、编辑、掌握 熟练 接受 学生交流:提高文查找、保存 ⒌查找与替换 ⒍字的格式的设置 ⒎段落格式的设置 字录入速度的方法和技巧。 掌握 熟练 接受 掌握 熟练 接受 掌握 熟练 接受 ⒏分栏 ⒐页面设置 ⒑文本框 ⒒边框与底纹 掌握 熟练 接受 掌握 熟练 体验 知道 学会 感受 比较接受 理解 熟练 ⒓图形图片 ⒔艺术字 ⒕图文混排 ⒖插入表格 ⒗编辑表格 掌握 熟练 接受 掌握 熟练 接受 掌握 熟练 接受 掌握 熟练 体验 比较掌握 体验 熟练 ⒘表格的格式化 ⒙打印属性的设置 掌握 熟练 接受 知道 学会 体验 ⒚文档打印 ⑵数据
知道 学会 接受 学 习 水 平 教学内容 认知 技能 情感 ⒈工作簿 ⒉工作表 活动与探究建议 理解 学会 感受 ①学生讨论:电子 表格软件的运行环掌握 熟练 体验 境与文字处理软件 的运行环境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⒊单元格 掌握 熟练 接受 同点? 学习水平 教学内容 认知 技能 情感 活动与探究建议 ⒋单元格数据的输入与编掌握 熟练 接受 辑 ⒌单元格格式设置 ② 教师演示。若干个具有电子表格特点的例子。 掌握 熟练 接受 让学生以某一主题 为任务,运用数据⒍表格的边框与底纹 ⒎自动套用格式 ⒏公式的使用 ⒐在多张工作表之间公式掌握 比较 熟练 理解 表格、图表等直观体验 明了地分析、归纳数据。 例如制作《产品销掌握 熟练 接受 售情况的分析报 告》,分析产品销售的趋势。 知道 学会 感受 的使用 ⒑自动填充柄在公式复制掌握 熟练 接受 过程中的作用 ⒒在一张工作表中,函数的使用 掌握 熟练 接受 (求和、平均值、最大值、 最小值、计数、条件等) ⒓在多张工作表中,函数知道 学会 接受 的使用 ⒔图表的建立 ⒕图表的编辑 掌握 熟练 接受 理解 熟练 体验 ⒖数据的排序 ⒗数据筛选 ⒘数据透视表 ⒙工作表页面设置 ⒚图表页面设置 ⒛打印预览 ⑶图形图像
掌握 熟练 体验 掌握 熟练 体验 知道 学会 感受 掌握 熟练 体验 知道 学会 感受 掌握 熟练 接受 学习水平 教学内容 认知 技能 情感 ⒈图片、图像信息的获取 理解 学会 体验 ⒉图片、图像文件的查找、 浏览与组织管理 衬托主题思想,制 作宣传作品。 图像的各种效果, 让学生以某一主题为任务,运用图形活动与探究建议 ⒊图片、图像的处理 (去除红眼、剪切图像、知道 锐化、浮雕特效、曝光、 调整、旋转、镜像等) ⑷声音、视频
学习水平 教学内容 认知 技能 情感 ⒈声音、视频信息的获取 ⒉声音、视频信息的查找、知道 浏览与组织管理 熟练 学会 比较感受 例如设计制作《公益广告》 感受 活动与探究建议 让学生以某一主题为任务,运用声音、视频,衬托主题思想,制作宣传作品。 例如设计制作《祖国颂》 ⒋网络初步 ⑴网络基础
学习水平 教学内容 认知 技能 情感 活动探索与建议 ⒈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知道 ⒉相关网络设备(网线、理解 集线器、路由器、网卡) 感受 感受 通过对等网的构 建,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构成与功⒊网络配置、标识的设置 掌握 学会 体验 能。并通过 INTERNET的接⒋共享资源的设置和使用 掌握 学会 感受 入,体验网络的作 ⒌Internet接入方式 的安全访问。 modem接入 知道 学会 ADSL接入 FTTB+LAN接入 ⑵文件传输
学习水平 教学内容 认知 技能 情感 ⒈文件传输概述 知道 用,注重共享资源 感受 活动探索与建议 感受 介绍文件传输的几种方法,要求 ⒉文件的上传和下载 学生使用其中一种工具完成文件的上传和下载。注重传输信息的安全性。 理解 学会 感受 并下载相关旅游信息,并把加工处理的结果以网页形式上传到网站上。 例如上网查找⑶收发电子邮件
学习水平 教学内容 认知 技能 情感 ⒈电子邮件概述 活动探索与建议 知道 学会 体验 比较 结合各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用电体验 熟练 子邮件与各学科老 师和同学开展讨论。 ⒉电子邮件的发送 掌握 ⒊电子邮件的接收 掌握 电子邮件的转发与回复 ⑷网上交流
比较熟练 体验 学习水平 教学内容 认知 技能 情感 ⒈网上交流的概述 知道 活动探索与建议 感受 例如利用BBS或 聊天室的功能,就某一产品与用户交流,了解产品的使⒉网上交流的方式 知道 学会 感受 用情况,为产品的售后服务与进一步开发提出建议。 ⒌信息发布 ⑴多媒体报告
学习水平 教学内容 认知 技能 情感 ⒈演示文稿的建立 比较⒉添加多媒体素材 ⒊添加连接 理解 熟练 ③根据主题搜集素材; ②设计总体框架; 例如作企业新产品介绍的多媒体报告。 要求: 体验 ①确定主题; 活动与探究建议 ⒋演示文稿的修饰 ⒌演示文稿的放映 ④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使用文字、图片、数据、声音等多媒体信息制作多媒体报告; 知道 学会 感受 ⑤演示多媒体报 告; ⑥展示与评价。 ⒍文稿打包和发送 *⑵网页制作与发布
学习水平 教学内容 认知 技能 情感 ⒈网站的规划与建设 比较 ⒉网页设计与布局 ⒊文本、图片编辑 ⒋表格的建立与编辑 ⒌添加连接 知道 熟练 ①分组确定主题; ②根据主题准备素材; 掌握 熟练 体验 ③规划与建立站 点; ④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使用文字、数 站。要求: 感受 况总体介绍的网 例如:创建企业情活动与探究建议 ⒍添加声音与视频 ⒎动态和交互效果 比较 理解 熟练 ⒏网站的上传与发布 感受 据、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制作网页; ⑤网站上传与发布; ⑥主题网站的交流与评价。 四、课程实施
1、教材编写
⑴通过“任务驱动”,以“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为主线,呈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从“任务”着手,通过设计解决“任务”的方法与步骤,自主探究的学习和实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
①“任务”的设置应体现针对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任务”的设计,应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所设计的“任务”是学生毕业后就业上岗就能遇到并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围绕着知识和技能的展开而设置的。
“任务”的设计,可能涉及到多个信息技术基本模块和多门学科知识,要突破孤立地学习某一应用软件的概念,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任务”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和正确有效地获取、筛选、加工、发布信息,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包括:
●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
●恰当地选择信息技术,合理地使用工具的能力;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求异思维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与人交流的能力; ●与人交往的方式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
⑵倡导多种学习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研究探索的能力。 运用“思考、实践、调查、探索、讨论、交流、展示、评价”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自行设计学习方案,自主探索操作步骤和实验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展示,从而改变学生单一地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⑶加强“过程体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信息时代的气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给社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了解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和方法。要加强学生对应用信息技术的道德与规范的体验,增强信息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⑷探索“过程评价”,改变单一的总结性评价的方法
教材要注重学习的过程,精心设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及评价,如学习的形式、获取信息的方式、讨论的要点、设计的方案等进行记录,并对作品进行交流、自评和互评等,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 ⑸力求图文并茂、循序渐进、滚动式递进。
教材体系的安排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教材顺理成章,浅入深出,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循序渐进,滚动式递进。 ⑹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在教材编写中要突出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教材中有关信息技术的专用名词必须提供英文注释。 2、配套材料
在编写文字教材的同时,必须逐步开发并完善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和教学参考资料,包括:
●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辅导学生学习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适合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 ●教学参考书。 3、课时安排
本课程主要采用上机操作形式进行教学,总课时数为108课时。其中上机操作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60%。 4、教学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必须重视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不断地更新观念,加强信息技术与各课程的整合的研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运用项目教学法,探索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必须重视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培养自己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张扬自己的个性特长,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自觉地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⒌学习评价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实施过程评价、阶段评价和总结评价,改进评价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⑴过程评价。它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和能力,参与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与同学协作的能力,对新的应用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使用信息技术的责任心和道德规范、安全意识等方面的评价。
⑵阶段评价。它是对学生完成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某一阶段学习任务的评价,以某一模块为内容,通过完成某一“任务”,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进行评价。
⑶总结评价。它是对学生完成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学习后的综合评价,以考核、展示、发布、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定主题,自己设计,创作有个性的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