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质量案例分析1

质量案例分析1

来源:星星旅游


一、案例分析(60分)

1. 染色馒头

2011年4月13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吊销了生产“染色”馒头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公司法人代表等5名犯罪嫌疑人被门依法刑事拘留。

据了解,执法人员4月11日、12日现场抽取了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生产的高庄馒头等成品和原料共19个批次。经检测,其中4个批次成品中检出“柠檬黄”;两个批次成品中的甜蜜素含量超标。13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法吊销了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食品生产许可证。

“用色素化妆的馒头,居然能够堂而皇之摆上大超市的货架”,\"健美\"猪肉、\"回炉\"板鸭、\"染色\"馒头,还有多少问题食品隐藏在我们身边”……上海多家超市销售违法使用色素的馒头产品被媒体曝光后,迅速引起公众的质疑。食品安全领域为何频频拉响警报,企业的道德底线和的监管力度都成为拷问的对象。

没有一颗玉米,却做出成千上万的“玉米馒头”。4月15日,温州工商部门查处了一家馒头作坊。该作坊用柠檬黄、糖精钠、玉米香精等多种添加剂炮制玉米馒头、白馒头。作坊的台面上放了5瓶液体物和3包固体物。5瓶液体物分别是“柠檬黄60”、“甜玉米香精”、“金玉米香精”;3包固体物分别是“糖精钠”、“红苹果高活性干酵母”。现场一名女工表示,这些都是和面时直接加入的。

“柠檬黄”、“玉米香精”和成的面是用来制作玉米馒头的;不加色素的面粉用来制

作白馒头,为增加甜度和香度会加一些糖精和香精。“至于加多少量,主要是看手感”,该女工说。

温州市食品研究所所长陈显群表示,柠檬黄色素、玉米香精、糖精钠等都是国家允许使用的添加剂,但使用的范围是有限的,不是所有食品都适用。

“如面食制品是禁止添加色素、糖精的。另外,玉米香精在玉米面包中可以使用,但若直接用玉米香精替代玉米,那就涉嫌假冒伪劣,是违法的。”陈显群说。据了解,长期摄入柠檬黄色素、香精、糖精等,会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发育

2. 河南“瘦肉精”案黑色产业链曝光 暗号订货暴利

“瘦肉精”这个10年屡禁不绝的餐桌“毒瘤”,到底从何而来?地下链条怎样秘密生成?随着河南机关侦破“瘦肉精”案件,生产、销售“瘦肉精”的主要嫌疑人陆续归案,一条完整的“瘦肉精”地下产业链条浮出水面,源头之谜逐步解开。

非法生产,药厂技术员偷制瘦肉精

3月15日“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河南省机关通过追查发现,湖北襄阳籍刘某为制造“瘦肉精”的最大嫌疑人。3月25日,经过24小时内连跨四省的追捕,在湖北丹江口市的一家小宾馆内,制造“瘦肉精”的犯罪嫌疑人刘某终落法网。

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拘留所内,记者见到了刘某。据刘某交代,他曾在江苏常州一家药厂担任技术人员,期间结识了同厂做药品销售的奚某。2007年,曾销售过平喘药盐酸克伦特罗的奚某告诉刘某,有人想要盐酸克伦特罗用于养殖,如果能研制生产出来,可以获

得高额利润。

2007年4月底,利用奚某提供的资金,刘某回到老家襄阳,找到南漳县九集镇八泉村的一个民营化工企业负责人,称可以合作开发化工产品二氯烟酸。达成租赁经营协议后,刘某利用厂里的试验室和自购的设备,开始秘密研制盐酸克伦特罗。

据刘某交代,用了4个多月时间,他研制出了“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研制生产盐酸克伦特罗,从不告诉父母和孩子,问了,就说在搞新产品。”

隐蔽销售,为防身份暴露,捡身份证使用

为刘某打开销路的正是其合伙人江苏常州的奚某和下线销售人员河南郑州的陈某、洛阳的肖某等人。“他们只需要电话通知我需要‘几个’、什么时间发货就可以了。”

据刘某交代,由于清楚是违法活动,上下线制售人员间都以电话单线联系,几乎从不见面,联系中也从不提及“瘦肉精”一词,一般以“一个”代表“一公斤”的电话暗号商定所需数量,然后通过物流公司以“添加剂”的名义向外“发货”。

据介绍,陈某等人从刘某处“接货”后,除少数就地转手给次级分销人员赚取差价外,一般会按照30到35倍的比例在盐酸克伦特罗原粉中加入淀粉等添加剂,再次包装后销售给次级分销人员或养殖户。

作为河南省内主要的销售代理、刘某的下线陈某因为需要将“瘦肉精”销售给人数更多、更分散的下线分销商,为防止身份暴露,除保持单线联系外,陈某还使用了“变身术”。据办案人员介绍,2007年以来,陈某一直使用捡来的一个名为“刘建业”的身份证从事“瘦

肉精”的加工、销售活动,甚至包括手机卡、银行卡等信息均更换为“刘建业”。

暴利链条,每公斤瘦肉精利润达上万元

经机关审讯,“瘦肉精”案中的非法制售网络基本查清。处于链条最顶端的刘某称,出厂的盐酸克伦特罗呈粉末状,由于纯度很高,被称作原粉,出售价格一般为2000元/公斤,扣除原料、人力、厂房租金等成本后,每公斤还有600至700元的生产利润。

而主要销售人员陈某和肖某“接货”后,要么以4000元/公斤的价格转手给下线人员,要么添加淀粉等物质稀释后,再以每公斤200多元的价格卖给下线销售人员或者养殖户。“转手的次数越多,‘瘦肉精’的纯度就会越低”,而每公斤的销售利润也会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3. 宜昌查获“毒生姜” 专家称等于慢性毒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近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再度敲响警钟,由之前的“三聚氰胺奶粉”到最近的“染色馒头”以及“牛肉膏”,而在湖北省宜昌市,又有一种食品出现了问题,那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生姜。有关情况,马上连线湖北台记者徐翔。

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吨

主播:据报道,在湖北宜昌市查获了一批有毒的生姜,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记者: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万寿桥工商所执法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在辖区一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内,查获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吨。据工商执法人员介绍,不良商贩将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后,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

磺进行熏制,熏过的\"毒生姜\"与正常的生姜相比,看起来更水嫩,颜色更黄亮,就像刚采摘的一样。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查处当中。

专家:无疑在食用慢性毒药

主播: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生姜对于消费者有多大的危害?

记者:根据医学专家介绍,硫磺是一种金属硫化物,如果渗入到食物中被人食用后,轻度的会出现头昏、眼花、精神分散,全身乏力等症状。若长期食用,严重的会影响人的肝肾功能。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商贩熏生姜用的硫磺来路不明,其中可能含有杂质和重金属,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更为严重的威胁。

如果这种中毒是慢性的,只有身体内的这种毒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会表现出症状。其次,硫磺熏制食品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容易对人的肠胃造成一定的刺激,如果经常食用这类食品,无疑是在食用慢性毒药。

4. 多地发现牛肉膏 可将鸡肉猪肉制成“牛肉”

据报道,牛肉膏是一种添加剂,是食用香精的一种,主要成分是新鲜肉类、各种氨基酸、味精、水解蛋白等。

通常而言,一瓶一斤装的牛肉膏可以让50斤猪肉变成牛肉。如果一次腌制50斤猪肉来冒充牛肉,就可直接省下近千元的成本。

记者走访了广州的一些粮油食品批发市场,发现牛肉膏等食品添加剂在广州也有得卖。但卖牛肉膏的香料店老板称,这些食品添加剂一般用来增加味道,没有听说用来将猪肉加

工成牛肉。

记者以顾客身份在一德路前后问了8家香料店铺,其中一半有牛肉膏或同类产品出售。对于有媒体所说的利用牛肉膏将猪肉变成牛肉,有店主表示怀疑。有店家称,牛肉膏属于添加剂,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在一德路×昌威香料店,记者找到了“牛肉膏”。一盒1000克的牛肉膏,售价45元,出厂日期为2010年10月。按照其使用浓度计算,一公斤肉类,只需加入2~3克的牛肉膏,即可达到增香提鲜的效果。外包装显示,牛肉膏产自广州黄埔区汇×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贴有QS质量安全证书,还通过了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及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店家表示,并不清楚这些认证的真实性。

在其他几家香料店,货架上除了牛肉膏之外,还有“牛腩膏”、“排骨味香膏”、“鸭味香膏”等各种添加剂,产地不仅有广州,还包括汕头、青岛等地,价格基本集中在1000克四五十元的区间。

记者还走访了海珠区南洲路的两个较大型的粮油食品批发市场。发现牛肉膏等香精在这两个市场都有卖。一个店老板介绍,他们店里有牛肉精粉,一盒20元,牛肉膏效果更好,一盒50元,如果是大量批发可以便宜一点。记者发现,批发市场有多家商店出售牛肉精粉和牛肉膏。除此之外,还有类似的羊肉、鸡肉以及卤味的香精。

调查 购买者大多是小餐馆

据一些店铺的老板说,购买牛肉膏等香精的大多数是小餐馆的老板。“一般家庭不会有人买的,现在市民都很注重健康,很多人煮菜连味精都不放了,根本不会买这些香精来用。”

据一德路的×昌威香料店的老板介绍,一般都是牛肉抹牛肉膏,排骨抹排骨膏,增加味道,在广州没听说过有店家用牛肉膏把猪肉伪装成牛肉。

然而,山海城一楼×祺行的老板则说,“牛肉膏只能带来牛肉的味道,不可能把其他肉类变成牛肉,不同动物的肉的组织有着本质的区别,吃起来口感也不一样”。

商家推荐牛肉汁

一德路的×祺行的老板说:“我们不卖牛肉膏很久了,牛肉膏属于添加剂,查得很严,而且这东西对身体不好。” 老板转而推荐记者购买牛肉汁,“牛肉汁是调味品,虽然贵一点,但胜在安全”。

记者发现,同样是1000克的规格牛肉汁,普遍要65元,价格比牛肉膏高出将近一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