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山洪灾害进行有效地防治,有关部门要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强事前准备,以增强防范和控制的作用。同时,要强化防灾减灾的有效性,并辅以非工程方法,加强对洪水的响应。文章从分析山洪灾害的基本特征入手,对其整体控制原理进行了论述,并对其防治思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山洪灾害;防治措施;策略思路 引言
山洪灾害是由山区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构成的,这些灾害的成因与地形的放射性落差、土壤成分、建设项目等密切相关。山洪灾害一般发生时间短、破坏力大、危险性大,对财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国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山洪灾害的紧迫性,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更好的防灾效果。
1、山洪灾害的特点
山洪灾害的发生与该地区的降水、地形地质及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其表现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差异也对其造成的危害有一定的影响。总之,洪水灾害具有以下特征;
①突发性较强和不可预知。由于山岭地带坡度高,山谷深,在遇到强降雨时,山洪突然暴涨,对山地地质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从暴雨到山洪的形成,往往持续时间不长,对洪水的监测造成很大的难度。
②广泛分布且发生频繁,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我国山地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多样,容易发生河流洪涝。我国的山洪灾害一般具有广泛的分布和频繁的特征。而且,一旦发生洪水,往往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
③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一般说来,山洪和暴雨的出现在时间上存在着一致性,我国每年的5-9月是主要的洪水季节。在这一时期,我国发生了大量的山洪灾害。与此同时,江南丘陵地区、秦巴山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发生山洪的可能性也很大。
2、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建设现状 2.1建设内容
2002年,国家水利厅组织编写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006年正式批准,确定了中国各地区的规模、防治思路、建设目标及工作目标;2010年九月,国家提出了2011-2015年全国范围内的洪水防治工作,涉及2058个乡镇,3860,000km2,其中2010-2012年,已有非工程防洪性措施;2013-2015年度重点加强了调查评价、山洪沟的整治等方面的工作;2013年五月,国家水利和财政部共同发布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2016-2021年度,在不同类型、不同灾害频次的区域,制定不同区域的重点工程;提出了一种适应于中国实际的洪水防治方法。
2.2建设成效
从2010开始,国家在监测和预报上,主要控制区域的自动监测站达到了50km2/台,并在10分钟内进行了测报;目前,省市县已建成2058个自动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站和简易监测站390,000个,自动监测站100km2/站,实现了水雨情的信息交流。在非工程技术措施的改进上,基层设置了简单的监测和预警设备,在县、乡、村等地实行了防洪减灾责任制,并编制了相应的防汛应急方案,共颁发7686个“明白卡”,持续开展宣传、培训和演练等活动70202人次。在调研与评估中,共对250,000个沿江村庄的530,000个小流域进行了详细的普查和评估,将洪水风险等级和相应等级的转移路径分为立即转移、准备转移和内部转移三类,分别给出了相应的风险等级,并给出了相应的风险临界点。
3、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
3.1加强洪灾地区人民的防灾意识
洪水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是不可预测的,也是难以估计的。在发生洪涝的地方,人们要有相应的预防意识。在遇到洪水时,防止由于过度恐慌而丧失自我救助的能力。提高民众的防灾能力主要有:设置宣传栏、设置警示标志、分发宣传品、组织人员训练、进行应急预案演习等。加强民众对洪水的前兆认识,充分利用现有的非工程措施进行预警,以增强民众的警惕意识。要及早察觉到山体滑坡的情况,就可以及早地从险境中撤出。
3.2积极治理山洪沟
仅靠洪水的早期警报和疏散是无法解决的,而对山体滑坡的防治则多用于村镇、工矿企业、重点建设等。其中,加强入渗、减缓雨水汇集、截留洪峰、减小冲击程度、加强护岸和堤防、疏通阻塞河道、及时排水等是目前实施的重要措施。在洪涝河谷的上游,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森林和草原的植被得到有效地修复,防止雨水快速聚集,造成大规模的洪水。在中下游,应建立主干拦水闸,减轻洪峰的集中冲刷,加强护岸和堤坝,提高堤坝抗洪水的抗洪性。通过对堵塞的河道进行冲刷,减轻河道的水压,避免河道堵塞、堆积,造成洪水泛滥,加剧洪水泛滥。在下游修建排水沟渠等固定河段,对山洪、开发河滩和保护集镇等关键设施具有良好的排水作用。
3.3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导致山洪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山区的地貌、自然环境和恶劣的天气状况以及人为的非理性的行为,而土壤侵蚀是导致山洪暴发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在山区开展有效的水土保育工作。但由于各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流失原因和对应的水土流失类型也各有差异,故在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在山地地区,要通过大力发展和修复植物,提高山地的总体植被覆盖率,确保山地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和拦蓄。这样可以在降雨多的时候,对降雨的时节进行处理,以遏制洪水的发生。
3.4治理受灾地区的滑坡
在实施针对洪涝灾害区域的防灾减灾工作时,绝不能忽略灾害区域的防治。所谓的“滑坡防治”,其实就是运用各类技术对边坡进行有效地保护,常用的方
法主要包括排水、削坡、抗滑桩、抗滑键,减重反力,锚固,护坡等。有关的实践证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山区洪水多发地区进行管理,不但可以提高其现实的防灾强度,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抗灾资源。
3.5加强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强化群测群防工作
一方面,各级水利和水文部门的技术支持单位;加强与其他相关单位的协作,加强对监测和预警技术的研发和加强,充分利用山洪预警系统对前期水分的影响,并依据天气部门的降水预测,适当的延长预测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小流域水文降雨与保护目标的有效联系,有效地实现了“点-线-面”的三个层次互动,并对山洪预警产品进行规范化研究工作,对社会定期发布多样化、科学有效的山洪预警方式方法及产品。另一方面是加强群测群防,加强对山洪风险地区的宣传和教育,增强乡、村山洪灾害高危地区群众积极避灾意识,并同时强化山洪防御演练工作,使得危险区群众熟知预警信号、转移路线、转移标识、疏散场地等,以保证在发现危险时及时疏散,有效地保护人身和财产。另外,要强化山体滑坡的治理,建立健全的山体滑坡控制机制,将其与山体滑坡的监控、预警、群控等有机地融合起来。
3.6构建科学、高效的防汛体系
采取针对性的防范对策,建设洪水监控系统和预警系统,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联网,促进区域间的防洪信息和指挥决策能力的提高。为解决以往对洪水进行监测和预报的不足,对降雨和水位站点进行及时的实时预报具有重大意义。科学高效的防洪系统建设,需要科技管理人员具备高度的科学研究和创造能力。因此,要构建适合于我国实际的洪水控制模型,必须重视科学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合理利用,从而有效地控制洪水的发生。
结语
洪水控制是国家防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防灾工作中,要加强对多发性灾情的控制,既要采用非工程的监控、早期的预警,又要注重工程与生态的综合利用。此外,要加强对地震灾区民众的宣传教育,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民众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域进行了针对性的防治,包括山洪沟的防治、水土
保持与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防治。切实把这方面的工作付诸实践,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防洪系统,使其具有明显的防灾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秉顺,马美红,李青,等.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现状与特点探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1(5):133-138,144.
[2]靳美玲.探讨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运维管理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1(16):18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