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题林安邸已亥杂诗教案
这是示儿题林安邸已亥杂诗教案,是优秀的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示儿题林安邸已亥杂诗教案第1篇
一、教材分析: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
《示儿》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陆游在诗中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所以引导学生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应该作为本堂课学习的重点。
二、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自主体悟,想象创新,情景交融。要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从而突出语文课程审美性的特征。因为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古汉语,言简
意丰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热爱。
因此从开始上课到结束,这节课始终让学生处于古诗学习的氛围中,用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感受中,使他们从中了解古诗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培养了他们对古诗的热爱和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
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所代表的情感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意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适时进行德育、美育定渗透教育。
这节课的目标是学会一首古诗,通过课外延伸古诗,同类比较达到对《示儿》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为了激发与诗词内容相适应的情感,力求让学生的情绪与诗词产生共鸣,因此导课时设计了“的遗嘱”这一内容。学生理解本诗后,就延伸到了课外各类爱国诗:如《题临安邸》相互参读比较升情;插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到学习中去;最后以“心声倾诉—给小朋友说几句话”为本课的结束。教学中还运用了许多学习方法:如抓关键字眼,联系上下文,朗读法,展开想象等。诗句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鲜明,栩栩如生的画面,有助于理解课内古诗《示儿》的情感和思想。
三、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四、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五、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六、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导课:1976年1月,我们伟大的周恩来与世长辞。逝前已经昏迷中的他,要求所见的最后一个人是调查罗青长,了解对工作情况。面对罗青长,未能把心中的话说完,便再度昏迷过去。邓颖超最了解丈夫的心愿,她把周恩来的骨灰盒先陈放在厅一夜,后遵其遗嘱将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川江海。
同学们,对刚才这番话,你是如何理解的?从中你读出了的心愿了吗?(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
2、盼望祖国的统一,自古以来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797年前,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示儿》)
(二)、回忆、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咱们以前都学了不少古诗了,大家能说出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揭示学法:(课件出示)
走进诗人、理解诗题;抓准字眼、明析诗意;
想象意境、感悟诗情;吟诵诗句、熟背诗文。
(三)、循序渐进,学习本诗。
1、走进诗人、理解诗题
学生对于陆游应该比较熟悉了,所以可以让学生简介作者,解释诗题,教师做适当补充。(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
2、抓准字眼、明析诗意
(1)、自读古诗。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手中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
(2)、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自己刚才自学中的疑问,分。享你的学习收获。
(3)、汇报交流。讲解诗的大意,找准关键字眼。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3、想象意境、感悟诗情
听录音范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当时的情景,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4、吟诵诗句、熟背诗文
教师小结: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指名读;齐读。学生练习背诵诗句。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我想用一首诗来揭示这个问题的答案。(课件出示林升的《题临安邸》)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2)那么,如何才能使国富民强呢?(课件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则国,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
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心声倾诉
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今天,、回到了祖国怀抱,可是,的同胞们却远离祖国母亲。请大家对远在的小朋友们说几句话,表达一下自己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尽可能的用上自己知道的古诗名句。
《示儿》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把古诗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传授给学生上了;而学生在枯躁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根本就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韵味美和意境美。
本课选用的古诗《示儿》虽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但学生对于这首诗已经都比较熟悉了。在这节课的开始,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讲述了“1976年1月,我们伟大的周恩来与世长辞。逝前已经昏迷中的他,要求所见的最后一个人是调查罗青长,了解对工作情况。面对罗青长,未能把心中的话说完,便再度昏迷过去。邓颖超最了解丈夫的心愿,她把周恩来的骨灰盒先陈放在厅一夜,后遵其遗嘱将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川江海。”然后我问学生:“对刚才这番话,你是如何理解的?从中你读出了的心愿了吗?”从学生的表现中看得出来,学生听得很动情,理解得也很透彻,从而为本文
的学习搭建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总结出来的方法---“走进诗人、理解诗题;抓准字眼、明析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吟诵诗句、熟背诗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并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当时的情境描绘出来,加深学生对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的感悟。
学生们对本诗掌握了以后,我又适时进行了课外延伸,给学生用多媒体展示了一首课外古诗----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动员,事实证明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最后,我安排了一项训练活动----心声倾诉:对的小朋友说几句话。为了考查学生的古诗积累情况,我特意规定学生最好用上自己知道的古诗名句。
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情绪激昂高涨,我自己也感觉效果不错。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上肯定也会存在不少应改进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指正。
示儿题林安邸已亥杂诗教案第2篇
教材背景分析:
《示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一首诗歌。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
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 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学情分析: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2、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3、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
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2、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
范读
3、了解陆游,检查预习
4、(大屏幕出示)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
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
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1、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2、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3、指名读,反馈,齐读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几遍读下来,知道老诗人为什么事情而死不瞑目了吗?
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首诗,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3、示儿,就是告诉儿子!作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到底有什么要告诉儿子的?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试着去理解这首诗。
4、理解“通假字”——元,、无
理解古今字义不同——但
5、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绝笔诗的吗?(板书:悲)
6、诗人在“悲”什么?让我们随着陆游一起,走进他的生活
7、出示材料:
20岁时,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何等的壮怀激烈!(《观大散关图有感》)
68岁时,他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
望王师又一年!”道尽多少辛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英雄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青丝变白发,只能将满腹凄凉化为一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的悲愤,让他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老病僵卧之时他仍在梦中亲临前线,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失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他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的悲伤写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指名反馈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 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板书:之切)
这浓浓的“悲”其实源于一个深情的字眼——爱。(板书:爱)
9、他爱什么?指名反馈(板书:之深)
10、小结:陆游一直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这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与盼望,让他熬干了心血!60年过去了,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11、让我们牢记《示儿》,怀念永远的陆游!一起读!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形容枯槁,不久于人世,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缓慢而深沉的对你交代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句的强调,无忘啊,无忘啊……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和北方遗民,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全诗字字如血句句如火!(板书:字字如血,句句如火)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高尚的情怀!
(回到文本,把积累的感情通过朗诵再次释放。)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陆游,那就是——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至死不渝)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爱”字!
(投影)
就让我们在岳飞的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中结束本课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示儿题林安邸已亥杂诗教案第3篇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陆游诗《示儿》教学反思
《示儿》教学反思
从准备资料到上课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一直沉浸在陆游的世界里!大量的资料显示,陆游值得我更深的挖掘!这首《示儿》,我从小学时代就学过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年轻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停的拿下眼镜,拭去眼中的泪花,很多东西都忘了,但是《示儿》与老师的动作一直都在我的记忆深处......
古诗教学,一直是我的软肋,因为没有尝试过,也没有机会聆听大师的课,所以一直觉得很惶恐,沉浸在小世界里的我肤浅的以为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怎么就能讲一节课呢?以为就是弄懂词句,明白意思就行了!现在想想自己真是太狭隘了,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绝不是你三言两语能够打发的!历经千年光芒不散本身就证明了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我们翻译一下意思就能够代替的?
好在有网络啊!王崧舟先生一直都是我在语文教学上的引路人,没有机会与先生面谈,但是先生在合肥的几次课我都场场必到,为他折服的话就不多说了!他的《枫桥夜泊》与《长相思》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不拘泥于教材,大胆的走出去,让作者隔着千年的时光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回到千年以前,来到作者的生活时代与作者亲密接触!
我开始构思我的教案了!有了整体思路,写教案就不再令我害怕了!在这里,我不得不再一次感谢学校的公开课活动,真的很锻炼人,每一次的校内公开课我都把它当成最高规格的赛课,磨练我的意志,锻炼我的头脑!每上一次,都感觉自己进步一点,不管结果如何,我觉得过程最重要!
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一段充满激情的讲述之后,我直接用一句“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进入配乐范读!卡洛儿的《何茫然》配上一摇三曳的深情朗诵,一下子揪住了学生的心,课堂上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知道效果达到了......
学生的预习也很让我惊喜!我一直提倡把课外的资料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最为反对学生照本宣科读资料,既耽误时间又取不到精华,我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时拣自己最感兴趣的
记在脑海里,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今天,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没辜负我一直以来的训练,这样的发言精辟多了,学生大多能说出值得一记的东西!
为了让学生理解陆游内心的“悲”,我从陆游各个时期的诗作入手,带领学生进入陆游的生活,探究陆游的心路历程,一步一步揭示陆游的内心,然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得出很多答案,仅张正银一个人就说出三个方面。
我设计了一个“写”的环节——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时,你会对父亲说什么?由于上面的铺垫有了成效,学生的情感需要适时的释放,所以这个“写”的环节实际上是让学生把积累的情感释放出来!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我甚至难以控制情绪濡湿了眼眶!我一直在控制,到了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情感也找到了宣泄口!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学生!
最后,我拓展了爱国思想,从名人名言拓展开去,学生自由发言!当我问到,你知道现代有哪些爱国志士时,胡懿菲一下子说:“林彪!”好家伙,想打我一个措手不及,我在请胡懿菲说说理由的瞬间理了一下思路,果然,胡同学呐呐不成言!我略一沉吟,便说“其实在看待林彪的问题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他在后期确实做了有违国家民族大义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在抗战时期以及战争时期立下的`汗马功劳!”很轻松的,这个棘手问题便得到了解决!课堂上有很多的生成点,很多出乎我们预料的东西,只要抓住了很好地解决了,那么这节课你就有了值得欣慰的东西!
课上完了,但是我却一直觉得有遗憾!就像小马说的,为什么不在拓展的时候问问学生:“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爱国?”作为英语教研组的组长,她很是好学,提的意见非常的宝贵,我当时怎么就想不到呢?另外,这首诗上下来,我一直没让学生去翻
译,我害怕一翻译就破坏了课堂的意境,但我又为这方面的缺失感到不安!夏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把那个儿子对父亲说的“写”的环节改成依陆游的口吻,把这份临终的遗嘱改写成白话文,既宣泄了学生的感情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解决了文本翻译问题,一举数得啊!这么巧妙的方法,我怎么就没想起来?呵呵,同志们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感谢你们,我亲爱的同事!
今晚,我坐在电脑前,慢慢的回忆上午的那节课,细细的反思我的失败之处,有些细节还得再推敲!套用钱敏老师的一句话“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在此与马上要上公开课的同事们一起共勉!
示儿题林安邸已亥杂诗教案第4篇
示儿
诗人: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