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摄影I NEWS WORLD 1 9 1 9-1 9 2 7:中国影像的传播价值分析 。王洁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对摄影的认识也逐步扩展开来:摄影已与绘画并驾齐驱,成为一种新型的图像建构方式;摄 影将直观地、真实地反映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摄影应用日益广泛,它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样式;影像与 文字一道成为社会传媒事业腾飞的两翼。因而,在当时,影像传播行为已经产生了独特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纪实舆情导向 艺术消费 一、影像纪实价值 在宰割中国的“巴黎和约”上签字,举行 示威现场摄影作品。 2、新闻传播价值 现场照片,报道了发生于1919年11月 29日,北京34所学校男女学生共约3万 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声讨日本帝国主义 自1839年摄影术发明以来,由于能 够对现实本身作出客观的记录,其影像被 越来越多的史学家所采用。因此,历史,除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新闻信息的传播 方式,它是摄影与新闻媒介相结合的产 物,是通过诉诸现场视觉形象以传递新闻 在台江事件中残害福州人民的暴行, 日舰侵扰福州,以声援上海等地的反日游 行。 了书面文字和口述记录之外,影像也占了 一席之地。更有甚者认为,摄影术发明之 1、史实证明价值 前的历史记录是不完整的历史记录。 信息的一种报道形式。当然,新闻照片传 播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新闻价值的高低。 新闻价值是新闻照片优劣成败的根本尺 影像之所以具有很高的新闻传播价 值,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影 像方式常常被认为是源自于现场的真实 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无论是战争现 实、生活场景还是领袖肖像,都能使普通 19世纪下半叶,著名英国摄影家约 翰・汤姆逊周游东南亚的许多地方,进行 人物风情摄影创作,并驻足中国较长时 间。回国后,出版了在世界摄影史亦有相 度。新闻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照片的信 展现,而追求真实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它 息量、对事件本质的揭示、取材的新意等。 新闻照片应注重其带给人们未知、欲知、 应知的信息,挖掘独创性的、典型的新闻 题材,在尊重纪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揭 示新闻事件的本质特征,反映人们所关注 的新闻事件。1926年,上海《天民报图画 当影响的摄影集《中国及其子民们》(I1一 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事实 大众从内心深处激起一种动力,我们是为 了“真实的存在”而生活。其次,历史反复 证明,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它能够激 上,他是希望通过典型人物的摄影照片来 向西方世界揭开东方古国的神秘面纱,以 便让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去“捕捉稍纵 即逝的、重要的历史瞬间”。后来,德国摄 影家古斯特・桑德尔出版的《德国人的镜 起人们对崇高的追求,从而爆发出内在的 力量。第三,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背景 的人们都能对影像新闻一目了然,其冗赘 性、转喻性、互文性最终完成了影像新闻 周刊》刊登启事,以现金征求新闻照片, 并招聘“特约摄影记者”。明确说明国内 外摄影人员均可应征,但须寄最近新闻照 子》,以及美国摄影家罗伊・斯特莱兜等, 都使用了同样的方法,来反映一定历史阶 段的社会现实。 片二次,合格者则下聘书,酬金从丰。由此 说明当时报纸对时事照片的重视,也可以 看出当时社会上已涌现出一些能从事新 与观众之间的信息传递,正所谓“一图胜 千言”。 3、主观表达价值 在上述思想与事实的影响下,至中国 “五・四”运动之后的相当长的时期,社会 各界仍然认定摄影图片具备很强的史实 证明价值。如“北京学生拒签巴黎和约”, 是为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为拒绝 闻摄影的人才。“摄影记者”一词大概也 是在此前后流行起来的。这其中,涌现了 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摄影报道。例如“学 生在天安门前示威”照片,是由美国 社会学家西德尼・戴维・甘博拍摄的 影像,说到底,仍是由人为操作完成 的。在影像的制作过程中,主观因素不可 避免地进入影像之中。因为事件一旦发 生,将成为永远不可能再复制的历史,此 后的任何表达、述说、阐释,都会或多或少 新闻啦辟 2ol4年第5期269 NEWfi WORLD I新闻与摄影 地带上述说者个人的主观倾向。不同的影 事实做出具有不同特征甚至是倾向性的 影像表达。 中国党成立后,立即集中力量领 第一个高潮。1922年1月12日,海 览活动。如1923年起“北京光社”连续五 年的摄影展览,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像创作者,会依据自身的素养对同一客观 导中国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 员因要求加薪未果,举行了第一次海员大 其中刘半农的《山雨欲来风满楼》、《垂 条》、《齐向光明中击》、《在野》等,在中 国摄影界已享有很高的地位。 2、个人艺术追求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正视 罢工。罢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及香 影像的主观表达价值,并在宣传教育和舆 港、广州及北方铁路工人的援助下取得胜 论引导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影像新闻 中,报道的主观性表现尤为隐蔽,或者说, 利。“海员罢工”照片则向社会展示 了罢工取得胜利后,人们热烈庆贺的欢乐 摄影作为艺术的一种,是作者按照自 己的审美观念,对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物 选择提炼的结果,画面形象寄托着作者的 美学理想和情感态度。读者在欣赏照片 时,会被画面形象所感染,在感情上引起 影像新闻的主观性隐蔽在摄影记者对于 成像时的视点选择、景别选择、新闻高潮 时机选择等各个环节的选择之中。这一系 场面,以此建构,进一步鼓励广大人 民的斗争信心。 在影像不断融人人们生活的同时,各 列的选择使普通受众无法判断其是否具 有作者的主观性成分。甚至这种主观性成 分成为一种被肯定的创作方式与技巧,而 种画报刊物图片的刊载量也大大增加。例 如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之后,经过大 约一年的准备,从1924年2月起开始兴 起新一轮的工人运动。党为指导工人斗 愉悦、兴奋、厌恶、低沉、丑恶、悲惨等各种 各样的共鸣,使读者在精神上得到熏陶与 慰藉,增强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是非、美 丑的感受与判断能力,这就是其审美作用 之所在。 不是一种应该被摒弃的新闻摄影创作思 想。 二、舆情导向价值 争,创办了大批工人报刊。在上海有《中 国工人》、《上海工人》、《青年工人》、 《劳动旬刊》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 1921年,钱景华和俞采生在故乡常 熟举办联合作品展,这是中国最早的摄影 舆情导向又可称之为舆情引导,是一 种运用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 国工人》,它由于1924年10月 在上海创刊,并迅速成为指导工人运动的 主要刊物。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 作品联展。而著名摄影家陈万里则出版了 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 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 个人摄影作品集——《大风集》与《民十 三之故宫》。除了以上两种影集,还有摄 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来说,导 向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对当前社会的 评价;②对当前社会及行为的引 导;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正向舆 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而负向则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 成立后,《中国工人》为总工会机关报,在 其创办与成长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摄影图 片的宣传作用。 三、艺术消费价值 影专集《西陲壁画集》、《越器图录》和 《故宫图录》等,都附有他的摄影作品,图 文并茂,很有特色。 总的来看,在这一历史时期,受制于 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 物资的匮乏、机具的原始、大众影像文化 影像艺术消费,虽然是近代才开始流 行的概念,事实上,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 经存在了。而影像艺术中的图片影像更是 以简约、快捷的方式受到社会的普遍欢 迎。其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媒体与摄 影团体满足大众文化的消费而开展的相 而艺术创造,并体现在出版个人影集和举 办个人影展等方面。 1、大众艺术消费 摄影艺术创作,从其艺术基础上看, 具有很强的美术绘画根源,因而有其广泛 的大众鉴赏基础。当然,摄影艺术家也力 图体现出摄影极具艺术的本质特征,并取 滞作用。 在1919到1927年,中国处在社会文 的起步、传播技术的简单,中国的影像传 播处于初级阶段。但就传播价值而言,在 一化交替,人民寻求自我的社会大变革 年代里,时事摄影作为新生的事物不断成 长,它最初的价值在于报道人民生活状 况、学生运动以及其它社会现实。它能够 把转瞬即逝的动态过程凝固成静态的画 面形象,长久地保留无限时间里的一个有 限的片断。它能够通过截取事件的断面, 抓取其最典型的瞬间,更集中、更凝练,给 定范围内已经认识了影像的纪实价值、 舆情导向价值和艺术消费价值等几方面, 础。口 关影像传播活动;二是个人有所艺术追求 也为影像传播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必要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 代(1919-1945)图像新闻传播史研究”, 项目号:11BXWO05】 参考文献 读者留下的印象更强烈、更深刻。影像的 画面形象是由各种直观、立体、生动自然 ①胡志川、马运增主编: 中国摄影史 1840-19 379[M.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M] 的形象所构成的,其报道题材多、范围广, 能够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影像作 品表现力强,观众层次众多,具有旺盛的 生命力。“五?四”运动从最初的学生为主 得了丰硕成果,繁荣了摄影艺术创作。 在这一时期的影像消费有两个重要 特征,一是媒体大量出版摄影画报与摄影 ②1、新: 现代新闻摄影》[M].中国广 播电视出版社,2O01 ③http://b1og.163.com/y2m硒yeah/ blog/static/62851 524201217114151 7/ 副刊;二是摄影艺术团体热衷于开展各类 摄影创作与展览活动。如前所述,中国大 体发展到后来以工人阶级为主导,当时的 受众可分为青少年爱国学生、知识分子、 和普通受压迫的工人阶级三大部分。 (作者: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研 究生) 时期出版的画报高达350余种;北京 光社等民间摄影团体亦多次举办摄影展 责编:姚少宝 2 IcI 2814年第5期 缸闻啦J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