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朝法律制度的特点。
商朝法律制度的特点,可以用荀子的一句话来总结概括,即“刑名从商”。刑名从商意即后世历朝历代的刑事法律制度大体上沿袭商朝的,这说明商朝的刑事立法比较完备,具体而言就是刑罚种类多,而且残酷。
商朝法律制度之所以具备这个特点,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方面是因为商朝从原始社会进化而来,需要进一步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一方面采用了原始社会的神权法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这种思想本身就愚昧野蛮,依此制定的法律必然缺乏人性;一方面从史料上看,商朝最后一个君王商纣王凶狠残暴,为博得爱妃妲姬的欢心,适用了很多残暴的刑罚手段。 2.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均作为西周的刑事指导思想,其关系如何?
“义刑义杀”作为西周的指导思想,即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刑事立法思想的成熟与丰富,这更利于西周的社会稳定。
“明德慎罚” 思想要求,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德治,也就是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以期在人们头脑中构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这种思想的产生,既是对商亡教训的总结,也是西周治国经验的升华。
“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作为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都是“以德配天”总的指导思想在刑事立法上的具体实施。二者的宗旨是一样的,知识在内涵上各有侧重,“义刑义杀”强调的法律适用,而“明德慎罚”则更多的强调犯罪的预防。
3.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究竟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1
首先,它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这也正是叔向责难的主要依据。叔向说,过去先王们都是根据事物的轻重来定罪的,因为害怕百姓们又争执之心,所以不颁布刑法规定。如果百姓们知道了法律上的成文法规定,就不恭敬长上了。显然,采取这种秘而不宣的刑法原则,主要目的是使人民经常处于“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恐怖状态,以便于贵族们的独断专行。而新刑书的公布,也恰恰在于使“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体现了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商人和劳动人民保护私有财产、人身权利和执法公平的要求,使定罪量刑有一个公开、统一的标准。因此,公布成文法思想的提出,标志着罪刑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子产的贡献,是在思想上使过去的礼、刑相分走向礼、刑统一,把公布成文法说成礼治的体现。
其次,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用。周礼强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规定了贵族与平民的不平等。春秋以来,“礼不下庶人”已被突破,所以叔向也承认对百姓们也应该“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但是,他强调对付百姓的主要方法是“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关键就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认为公布了刑法,百姓知道贵族犯罪也同样处刑,刑罚的威力就减少了。孔子在得知晋国赵鞅铸刑鼎的消息后,也认为此举的最大弊端是废除了“贵贱不愆”的法度。可见否定和限制贵族的法定特权,是公布成文法的一项主要作用;子产铸刑书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制服那些骄奢不法的强宗大族,贵族们犯了法也要按照刑书的规定,与平民同样对待。虽然从实质上看,子产的刑法只不过是用封建等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等级,但刑法的公布,从形式上确认了“刑上大夫”,这就为后来法家“一断于法”的理论创造了前提。 第二次作业
1.封建正统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我们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它的基本内容有下列几项: (一)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二)应经合义,礼法融合
2
(三)“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 (四)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2.汉代如何继承秦朝的制度,将皇权进一步加强的?
秦始皇建立起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大权独揽,自然是言出法立,即所谓“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全体臣民必须严格遵守,秦始皇的诏令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它可以取消法律,更改法律,补充法律,代替法律。这种法自君出的思想,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一直成为各封建王朝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封建制度下,君主的言论是多科玉律,神圣不可侵犯,决不允许阳奉阴违,抗拒不从。特别是董仲舒,为了神化皇权,进一步对法自君出作了神学的论证,他认为君主是代表上天来统治人世的,“天子受命款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春秋繁露、尧舜汤武》), 君主的言论和命令体现天的意志,全体臣民必须服从,否则就是违反“天意”。
为了维护皇权,确保君主的权力及其人身的绝对安全,历代封建王朝从立法方面作了严格规定。从汉代起,就出现了所谓谋反、谋大逆、大不敬等罪名。汉魏诸朝因谋反、谋大逆正式确定为、“十恶”中第一,第二大罪。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对谋反、谋大逆分别作了详细的说明,并规定了严厉的刑罚。 3.晋律明确区分律、令的意义。
律和令是早已通行秦汉的法律形式,也为各代所沿用,但律令的之间的界限则不明确。秦汉使其,律令的概念较为笼统,“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到了三国两晋使其,律令的概念开始明确起来,“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违令者有罪,依律定罪。显然,三国两晋时期,律是规定性的规范,相对稳定,而令则是暂时性的规范,作为律的重要补充。这样,律和令不仅有了明确的界定,而且律的地位开始高于令。这对于封建法典逐渐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作业
1.《开皇律》的历史地位。
3
《开皇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据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承袭了前朝法制长期发展的丰富经验,经过删繁就简,补充完善,使封建法典的编纂进一步系统、规范,可以说,中国法制发展到《开皇律》已基本定型;同时,由于该律的各项法律制度均被唐律直接继承,后来又为宋、明、清各朝所沿用,因此,《开皇律》上承汉律之源流,下开唐律之先河,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初统治者为何以礼刑并用、法令简约、宽仁慎刑作为立法指导思想?
唐初统治者目睹了强大而富庶的隋朝仅传两代、三十多年的时间就彻底灭亡,而且推倒隋朝统治的主要力量是被迫铤而走险的普通农民群众,这种巨大的反差给了唐初统治者极其深刻的印象。十多年的战乱使得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又跌到低谷,唐朝建立时,全国大多数地方社会秩序仍然没有稳定,人口大减,灾害频繁。因此,唐初统治者尤其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君臣群体,深深认识到封建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唐太宗把君主和老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时时提醒自己勿蹈“亡隋之辙”。所以,唐太宗统治时期对于如何吸取隋朝的教训,如何使得唐朝统治得已长治久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认真严肃的讨论。唐太宗提出了“安民立政”的总方针,为此,实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并据此确定了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礼刑并用、法令简约、宽仁慎刑。 3.宋朝是如何加强皇权对司法权的控制?
首先,于建隆年间在宫中设置审刑院。规定:凡大理寺审判的案件,经刑部复核后,须送审刑院详议,再奏请皇帝批准。可见,审刑院就是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权的直接控制而建立的。神宗年间,因机构重叠而裁减了审刑院,恢复了刑部和大理寺的职权;但是对于诏狱,则由皇帝下诏指定朝官组成非常设性的特别审判机构进行审判。
其次,宋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司法权的控制,限令各州十日一报囚帐,即由各州定期呈报囚徒的姓名及所犯罪名、系禁日数等,以便刑部纠查。
第三,中央在各路设立提点刑狱公事(简称“提刑”),令其巡视各州县,
4
第四,中央还常常派御史台的推勘官,作为皇帝的特遣官员,分赴各地审理重大案件;其临行要入宫陛辞,由皇帝亲临宣谕并赐以装钱,返京时还要受皇帝的召问,汇报案件的处理情况。凡此都是强化集权中央的司法制度的表现。 第四次作业
1.如何理解朱元璋“重点治吏”的思想?
(1)朱元璋强调“重典治吏”,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他认为元朝的灭亡,在于中央权力软弱,官吏腐败,特别是宋元以来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刺激,地主豪绅,贪官污吏的盘剥、掠夺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只有采取“重典治吏”的措施。
(2)朱元璋认为封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稳定,首先取决于封建国家能否实行对于各级官吏的有效管理。朱元璋试图通过“重典治吏”,来达到更好地治民、治国,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的目的。 总之,“重典治吏”的思想,既是朱元璋对以往王朝治国经验的总结,也是他自身统治经验积累与丰富的结果,在强化封建皇权的立法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如何理解朱元璋“重典治民”的思想?
(1)朱元璋“治吏”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达到有效的“治民”,民众能够安分,天下方能太平。 (2)明初农民的反抗仍然非常激烈,参加反元斗争的农民因土地和赋税等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而继续对抗新王朝,这是对封建统治的最大威胁,也是乱世的重要表现。
(3)明初依据朱元璋“重典治民”的思想,对于劳动人民的反抗进行了严酷的镇压,企图依靠残酷手段,使民众成为顺民百姓。因此,对于“犯上作乱”,不分性质、情节以及危害后果,一律重刑处置。这充分反映了朱元璋“重典治民”思想的实质,以及统治者全面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愿望。 3.《大唐六典》是一部怎么样的律典?
《大唐六典》是唐玄宗时李林甫主持编定的,共三十卷。
5
(1)性质:是唐代一部具有行政法典性质的官修政书; (2)结构:是以唐朝现行各部门机关按卷分篇;
(3)内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机构组织、职权、官员品级、编制员额、考课以及相关制度等方面的规定;李林甫等所作的注,论述了各机构及制度的严格和演变情况。
(4)意义和历史地位:是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文献,是研究唐代行政立法的重要资料;它的颁布,在中国行政立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对唐以后历代会典的编纂具有深远影响。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