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撰写要求和要点最好不要超过30页,否则另收费
给要申请的专利命名时要注意如下:
“专利名称”要简明准确表明专利请求保护主题;名称中不要含有非技术性词语,不要使用商标、型号、人名、地名或商品名称等,不得超过25个字;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发明涉及一种…………………………………;
所属技术领域:应指出本专利技术方案所属或直接应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有……问题和缺点…………………
背景技术:是指对该专利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技术,可以引证反映这些背景技术的文件;背景技术是对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说明,它是作出实用技术新型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此外,还要客观指出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引证文献、资料的,应写明其出处;
发明内容
发明内容:应包括该专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
为了克服现有的……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发明提供一种………………;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指要解决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写明该专利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其技术效果,但是不得采用广告式宣传用语;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技术方案:是申请人对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的集合;技术措施通常是由技术特征来体现的;技术方案应当清楚、完整地说明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特征,说明技术方案是如何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时应说明技术方案所依据的科学原理注:运用TRIZ原理的部分我们写;撰写技术方案时,机械产品应描述必要零部件及其整体结构关系;涉及电路的产品,应描述电路的连接关系;机电结合的产品还应写明电路与机械部分的结合关系;涉及分布参数的申请时,应写明元器件的相互位置关系;涉及集成电路时,应清楚公开集成电路的型号、功能等;
本实用新型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有益效果:是该专利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及积极效果,它是由技术特征直接带来的、或者是由技术特征产生的必然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一般有1~2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发明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3是……的剖视图;
附图说明:应写明各附图的图名和图号,对各幅附图作简略说明,必要时可将附图中标号所示零部件名称列出;
具体实施方式
………………………………………………………………………;
具体实施方式:是实用新型优选的具体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应当对照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进行说明,实施方式应与技术方案相一致,并且应当对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给予详细说明,以支持权利要求;附图中的标号应写在相应的零部件名称之后,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实现,必要时说明其动作过程或者操作步骤;如果有多个实施例,每个实施例都必须与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及其有益效果相一致;
说明书附图撰写要求和要点
每一幅图应当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图号;附图中的标记应当与说明书中所述标记一致;有多幅附图时,各幅图中的同一零部件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中不应当含有中文注释,应使用制图工具按照制图规范绘制,图形线条为黑色,图上不得着色;
权利要求书撰写要求和要点最好不要超过10项,否则另收费
1.一种…主题名称,……,其特征是:…………………;
一项专利应当只有一个权利要求;权利要求应从整体上反映专利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写明专利的主题名称及与其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共有的必要技术特征,即专利为解决技术问题所不可缺少的技术特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题名称,其特征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题名称,其特征是…………………;
从属权利要求此例中权利要求2、3为从属权利要求应当用附加的技术特征,对所引用的权利要求作进一步的限定,写明专利的附加技术特征;权利要求应尽量避免使用功能或者用途来限定专利;应使用确定的技术用语,不得使用技术概念模糊的语句,如“等”、“大约”、“左右”……;不应使用“如说明书……所述”或“如图……所示”等用语;每一项权利要求应由一句话构成,只允许在该项权利要求的结尾使用句号;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可以引用附图中相应的标记,其标记应置于括号内;
说明书摘要撰写要求和要点
说明书摘要应写明专利的名称、技术方案的要点以及主要用途,尤其是写明专利主要的形状、构造特征机械构造和/或电连接关系;摘要全文不超过300字,不得使用商业性的宣传用语,并提交一幅从说明书附图中选出的附图作摘要附图;
注释:上文中中括号“ ”里的内容仅为撰写说明,不属于申请文件的内容;
下面参考以实用新型专利 “试点笔”为例的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示例:
说明书撰写示例如下:
试 电 笔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指示电压存在的试电装置,尤其是能识别安全和危险电压的试电笔;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试电笔构造是由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金属弹簧和手触电极串联而成;将测试触头与被测物接触,人手接触手触电极,当被测物相对大地具有较高电压时,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但是,很多电器的金属外壳不带有对人体有危险的触电电压,仅表示分布电容和/或正常的电阻感应产生电势,使氖管启辉;一般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给检测漏电造成困难,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试电笔,该试电笔不仅能测出被测物是否带电,而且能方便地区分是危险的触电电压还是无危险的感应电势;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和手触电极电连接,设置一分流电阻支路,使测试触头与一个分流电阻一端电连接,分流电阻另一端与一个人体可接触的识别电极电连接;当人手同时接触识别电极和手触电极时,使分流电阻并联在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手触电极电路测试时,人手只和手触电极接触,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当人手同时接触手触电极和识别电极时,若被测物带有无危险高电势时,由于电势源内阻很大,从而大大降低了被测物的带电电位,则氖管不启辉,若被测物带有危险触电电压,因其内阻小,接入分流电阻几乎不降低被测物带电电位,则氖管保持启辉,达到能够区别安危电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测试被测物是否带电的同时,方便地区分安危电压,分流支路中仅采用电阻元件,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试电笔第一个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3是图2的I--I剖视图;
图4是试电笔第二个实施例的纵剖面构造图;
图中1.测试触头 ,2.绝缘外壳,3.弹簧 ,4.同心电阻,5.限流电阻,6.分流电阻 ,7.识别
电极 ,8.氖管,9.弹簧,10.后盖,11.手触电极,12.绝缘隔离层,1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测试触头1、限流电阻5、氖管8与手触电极11串联,测试触头1与分流电阻6一端相连,分流电阻6另一端与识别电极7相连;通常限流电阻阻值为几兆欧,为保证人身安全,分流电阻阻值不小于限流电阻阻值,最好取限流电阻阻值1-2倍;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测试触头1在绝缘外壳2一端伸入其中空腔,与弹簧3接触,弹簧3另一端与同心电阻4相接触,同心电阻4是纵剖面为E形,其中间圆柱部分限流电阻5高于作为分流电阻6的圆管部分,使氖管8的一端与限流电阻5接触时不碰到分流电阻6,弹簧9一端与氖管8相接触,另一端与后盖10上的手触电极11相接触,弹簧压力保证各元件间可靠电连接;如图3所示的环状弹性金属片状识别电极7其边缘向中心伸出的接触爪卡住圆管状分流电阻6外表面,其外边缘伸出并附于绝缘外壳外表面;
在图4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测试探头1在绝缘外壳2一端伸入其中空腔,同时与平行设置的限流电阻5和分流电阻6的一端相接触,限流电阻另一端通过氖管8、弹簧9与手触电极11电接触,分流电阻通过弹簧13与识别电极电接触,两电极之间设置一绝缘隔离层12;
说明书附图示例如下:和上述试电笔图示说明并非一一对应
权利要求书撰写示例如下:
1.一种试电笔,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和手触电极顺序电连接,其特征是:测试触头与一个分流电阻一端电连接,分流电阻另一端与一个人体可接触的识别电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电笔,其特征是:分流电阻与限流电阻是一个一体的同心电阻,同心电阻中间圆柱部分为限流电阻,其外部圆管部分为分流电阻,圆柱部分高于圆管部分;识别电极为环状弹性金属片,其边缘向中心伸出的接触爪卡住圆管状分流电阻外表面,其外边缘伸出并附于绝缘外壳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电笔,其特征是分流电阻与限流电阻平行设置,其间为绝缘隔离层;
说明书摘要撰写示例如下:
一种能够识别安全和危险电压的试电笔;它是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手触电极顺序电连接,并加有一分流电阻支路,使分流电阻一端与测试触头电连接,另一端与识别电极电连接;人体仅与手触电极接触测试被测物是否带电,人体同时与手触电极、识别电极接触测试被测物是否带有危险电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