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电子信息新技术的发展研究

关于电子信息新技术的发展研究

来源:星星旅游


通信系2011届

毕 业 论 文

目录

引言 „„„„„„„„„„„„„„„„„„„„01 第1章 电子信息技术概论„„„„„„„„„„„„„„„„„„„02

1.1 电子信息技术„„„„„„„„„„„„„„„„„„„„„„02

1.1.1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02 1.1.2 电子信息技术是高科技的先导„„„„„„„„„„„„„„„„02

1.2 信息高速公路要和多媒体技术„„„„„„„„„„„„„„03

1.2.1 1.2.2 1.2.3 第2章 2.1 2.2 2.3 2.4 第3章 3.1 3.2 3.3 3.3.1 3.3.2 3.3.3 3.4 第4章4.1 4.2 第5章 5.1 5.2 5.3 5.4

5.4.1 5.4.2 5.4.3 5.5 5.6 总结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03 信息高速公路的产业基础„„„„„„„„„„„„„„„„„„04 多媒体技术„„„„„„„„„„„„„„„„„„„„„„„„05

„„„„„„„„„„„„„„06

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增速平稳„„„„„„„06 电子产品向集成、多样化、可移动方向发展„„„„„„„06 技术向纵深发展,应用需求带动技术市场不断变革„„„„07 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推动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07

„„„„„„„„„„„„„„07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08 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08 分子、生物、传感电子技术发展趋势„„„„„„„„„„09

分子电子技术„„„„„„„„„„„„„„„„„„„„„„„09 生物电子技术„„„„„„„„„„„„„„„„„„„„„„„09 传感器电子技术„„„„„„„„„„„„„„„„„„„„„„10 存储/显示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10

世界及我国电子信息的行业状况„„„„„„„„„„„„11

电子信息产品行业集群化明显„„„„„„„„„„„„„„11 电子信息产品行业高端产品比重上升„„„„„„„„„„11

电子信息新技术对将来人们生活的影响„„„„„„„„12

信息技术对个人的影响„„„„„„„„„„„„„„„„„12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3 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14 当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技术体系各分支带来的影响„„„„18

对教育模式的影响„„„„„„„„„„„„„„„„„„„„18 对教育传播技术的影响„„„„„„„„„„„„„„„„„„19 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20 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 信息技术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21

„„„„„„„„„„„„„„„„„„22

电子信息新技术的发展状况电子信息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致谢 „„„„„„„„„„„„„„„„„„23

中文摘要

电子信息新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的分析,电子信息新技术这一朝阳产业正处于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来,电子生产行业以突飞猛进的速度

迅崛起,我国的电子产品的生产、销售都在逐年快速增加,电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新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根据信息产业部的分析,电子信息新技术这一朝阳产业正处于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电子信息新技术在近几年内将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因此其前景是相当可观的。众所周知,电子产品制造业、集成电路等产业是现在和将来重点发展的领域。从小的方面来看,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和手机短信等众多新兴通信业务正在迅速扩展,这些领域中都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作为行业支持。

自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来,电子生产行业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迅崛起,我国的电子产品的生产、销售都在逐年快速增加,电子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大量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于生产实际,大量高、新、精产品层出不穷,电子行业的发展也带动着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电子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电子产品不断地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产品无处不在,电子技术无所不用,我们生活在电子时代”。行业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必然形成人才短缺的局面,产业的大发展、技术的大进步必将带来人才的大需求,学校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输出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已成为大势所趋。

电子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终述了电子信息的发展状况,行业现状,同时分析了电子信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电子信息、发展状况、行业状况、发展趋势

In thi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new technology is a new high-tech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new technology that a sunrise industry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n China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breakneck speed, China's electronic newsletter rise the manufacture and marketing of products are rapidly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electronic industry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new technology is a new high-tech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new technology that a sunrise industry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New technology in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s expected within than in recent years with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about twi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so the prospects are considerable. As is known to all, electronic product 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ies is present and futur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eld. From the perspective, data communication, multimedia, Internet, telephone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mobile phone text messages for many emerging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are expanding quickly, these fields requires a lo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alents as an industry suppor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n China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breakneck speed, China's electronic newsletter rise the manufacture and marketing of products are rapidly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electronic industry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has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a lot of new technology, new technology is applied in the actual production, a large number of high and new, fine product emerge in endless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onic industry also driv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industries in China, pull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Electronic produc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ves, electronic products constantly improve people's way of life and life quality, the People's Daily life more and more without electronic technology, \"electronic product everywhere, electronic technology have no need not, we live in the electronic age.\" The industry's development, the

expansion of the market, the situation will generate talent shortag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technology of big big

progress will bring big demand of talents, schools need flowing training talents, output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mmunity, has become the general tre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nd result of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status quo, and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 keywords 】 electronic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dustry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引言

本篇论文设计主要为了考查学生在校基础课的学习及掌握情况。本设计共有5章,主要内容包括电子信息技术概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电子信息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世界及我国电子信息的行业状况、电子信息新技术对将来人们生活的影响。本论文设计重点介绍了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和技术概念,介绍了电子信息新技术的发展状况,行业状况,同时也介绍了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电子信息新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能使读者比较清晰地了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的内涵及三者之间关系,建立起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知识构架。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进一步巩固了所学习的知识。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成为当代最活跃、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第一章 电子信息技术概论

文明社会离不开信息,信息公平的为每个人提供了成功的机会,电子信息新

技术是在信息科学和信息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技术分支。

1.1 电子信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电子信

息技术成为当代最活跃、渗透力最强的科学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1.1 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信息科学是认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科学,是为“适应”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以信息为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利用方法为研究内容。

所谓信息的运动规律主要是指信息的本质、检测、手段、传递、变换和处理的规律。这些都属于信息论的内容,研究信息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信息来进行决策,控制和实现系统组织的最优化。信息科学所提出的内容正是信息化社会需要的。

信息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使人类由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电子信息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在通信及电子工业,几乎在所有产业中成为技术进步的有力手段。根据电子信息监测数据可判断产品性能的优劣,获得如下信息:

1)与产品的性能,质量的改进有关的信息; 2)与产品设计,加工过程的改进有关的信息; 3)与降低产品的成本有关的信息;

4)与采用新器件、新工艺结构等新技术有关的信息; 5)与产品销售及经济效果直接有关的信息等;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内容包括电子学、光子学、语音处理、图像技术、电信和信息网络结构、无线通信、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和终端等领域。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正致力于全球信息基础结构(信息高度公路)的决策与实施,以振兴国民经济。

1.1.2 电子信息技术是高科技的先导

2

电子信息技术是高科技中最主要的一个领域,它对其它各个领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电子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微电子技术是集成电路(IC)和以IC为基础设计制造各种微电子器件,设备或系统的有关技术。集成度已达到每片1亿个元器件以上的水平。计算机技术是电子技术发展的产物,目前一进入智能计算机阶段。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正开拓着新的领域,如光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等。通信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从文字通信、移动通信、扩频通信、卫星通信到光通信等,都要求有相应的电子检测仪器及检验方法与之相配合。随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已致力于开发专用的各种测量仪器,如光导纤维通信的传输,要求测量频带为20GHz以上就是例证。自动化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在监测和控制以及办公自动化中不可缺少的应用技术。现代自动化系统无一不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系统,而一个大型的自动化系统也必然渗透着现代化的通信技术。

实际上,电子测量仪器、计算机、通信设备已成为当代信息社会的三大要素。即运用测量仪器进行信息采集和检测,由通信设备完成信息传输,而通过微计算机进行信息控制和处理。三者相互交叉、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近几年来国际上这三大产业的增长率也大致相同。可见,电子通信测量仪器必然有大的发展。

1.2 信息高速公路要和多媒体技术

1.2.1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信息高度公路”(Information Super High Way)是现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它所描述的现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是以最新的数字化光纤传输、智能化计算机处理和多媒体终端服务技术装备的、国家或国际规模的多用户、大容量和高速度的交互式综合信息网络系统。

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新著《信息高速公路》一书的定义为:信息高速公路由高能光缆网络,多媒体超级数据库,人机交换式系统和兼容型软件的构成。

美国科技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在今后10~15年内耗资2000亿美元建成“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迅速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不到二年时间,20多个国家

3

相继宣布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主攻方向已形成共识,个发达国家纷纷定出发展规划。·

“信息高速公路”引起世界性“轰动效应”,并不是各国盲目的跟随美国,而是世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反应。实践证明,在一定历史阶段必有一些关键学科对世界科技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例如,英国发明蒸汽机引起世界产业革命,是人类走向工业社会;德国发展化学工业引起世界世界化工技术革命;美国发明电机、电话、电灯使人类走向电气化;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使世界进入信息时代。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又一次信息革命,影响巨大,它将改变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交际方式等。这种发展势头预示着下世纪信息技术将更上一层楼,而以此为龙头,将带动一系列的相关科学。 1.2.2 信息高速公路的产业基础

信息高速公路的产业基础要从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来分析。

1)光纤通信技术:广信通信技术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目前一对光纤可双向传送50万路通话,达到32Gbit/s的通信容量。2.4Gbit/s光缆已经商用,每根光缆有32条光纤就能满足实用要求。

2)交互式网络技术:实践证明交互式网络是可行的。目前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万个网络的200万台微机进入现有的世界交互式网络,使用人数为2000万。所谓“交互式网络”就是双向的、开放的联网方式,所有用户都可以既取又予、双向交流,由中心调节。交互式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信息共享的重要保证之一。

3)多媒体的采用:先把音频和视频的模拟信号数字化,通过光缆传输,在经过多媒体处理提供综合服务。因此,数字信号处理和压缩、存储光盘,尤其是多媒体的发展与应用是适应综合服务的要求。

4)智能计算机:众所周知,信息正走向数码化,数码化就是把传统的文字、图像、声音、活动影响等资料转化为电子信息或数码,使之可以在计算机中储存或操作。系统智能化是靠语音识别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和四维计算机等及一系列超大和超微型计算机进入网络。

目前超级计算机的运用速度已达到100亿次/秒,已经和光纤传输速度匹配,超微型计算机小到只有笔记本的尺寸,语言识别计算机已经使用,神经网络计算

4

机样机已经出厂,日美正在全力联合开发四维计算机,从上述分析来看,信息高速公路路是有确切的科学依据和产业基础的。

信息革命主要是一场计算机通信革命。我们现有的各种通信设备因为传输信息速度慢、信号容量量小和有时不能双向传递信息,而无法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网络化通信,信息高度公路计划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光导纤维的优点是传送信息容量大、信号失真非常小、传输速度快、保密性好,能够客服现在通信设备传送信息的许多缺点。与光导纤维网同样重要的是通信卫星群。这种通信方式方便,覆盖面积大,可与光导纤维网形成互补,可以建立全球通信网,可以双方传输各种电子信息和信号。

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4年1月25日在《国情咨文》中讲到,争取在2000年以前把全国的公共设施联系在一起。中期计划是到下个世纪初期使大部分美国家庭入网,实现多媒体普及化。要求用15~20年的时间建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电子信息网络,四通八达,将每个人都连在一起,并能提供想象得出的通信服务”。美国总统戈尔泰还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一场将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信息革命的社会变革”。 1.2.3 多媒体技术

信息高速公路有两个特征,一是了利用通信卫星群和光导纤维网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和信息化双向交流;另一个特征就是用多媒体技术推广计算机的应用。

个人计算机进入人们家庭,只是信息革命的开端。然而真正会使我们普通人也能随心所欲的操纵计算机来工作、学习、生活享受的却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操纵诸如高清晰度电视、音响、录像机、传真机、电话等视听设备来看到、听到或读出其图像、声音和文字的技术。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解决很多人不会使用键盘输入指令操作计算机的难题,从而让人们用自然语言控制计算机。到那时计算机就真正成为人们得心应手的聪明工具了。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传递对社会发展显得更为重要,传递信息需要借助于携载信息的媒体,如电话是以声音为传递信息的媒体,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的媒体是文字,电视信息的携载媒体是图像。能同时对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媒体上的信息进行处理的电子装置称为多媒体。所媒体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首先是主机,主机可以是微机或工作站;其次是声像输入、输出设备,例如天线、摄像机、麦克风等;第三是功能卡,例如,图形、图像、声音处理卡、通

5

信卡等;第四是控制设备,它包括鼠标器、操纵杆、键盘或触摸屏等。

由以上所述可知,多媒体具有电话、电视、传真机、计算机等分离装置的功能,但它的功能绝不是这些装置功能的叠加。由于各装置的交互作用,这就使得它将计算机的交互性与电视机得真实性融为一体,从而产生许多特殊功能,例如用多媒体查阅带声像的电子词典时,屏幕上不仅能出现文字说明,而且还能听到朗读声音,需要时还可以看到一段录像。多媒体可用来作信息高速公路终端以及其他许多用途等。

总之,多媒体技术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通通信技术和声像技术的一项新学科,它使计算机技术充满了新的活力,它为信息技术开拓了新路径。因此,它被人们认为是90年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第2章 电子信息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全球电子信息技术与产品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创新依然活跃,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电子信息产品日益丰富,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2.1 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增速平稳

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07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模仍然继续扩大,增长速度保持平稳。据《世界电子数据年鉴》的统计显示,2007年全球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销值分别达到15836亿美元和153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7%和4.7%。预计未来两年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模仍维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增长速度会有波动,2008年为5.9%,2009年为3.2%,2010年为4.8%。

2.2 电子产品向集成、多样化、可移动方向发展

随着半导体向SoC(片上系统,即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一个完整系统)方向的发展及移动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向着集成化、多样化和移动化发展。

集成化是把各种技术和应用集于一体,在一个电子产品中可集成多种技术和功能。例如目前的手机就是集成多种产品功能的典型集成产品,可集成通信、游戏、照相、MP3、视频等多种功能。苹果公司发售的智能手机iPhone,就是手

6

机、iPod(苹果公司研发的媒体播放器)和无线上网设备的结合体,其销售在欧美国家掀起了热潮。

多样化体现在各种类别型号的新产品层出不穷,用户的选择余地更多,用户所拥有的电子产品也更多样。目前市场上的3G(第三代移动通信)终端就有近千种可供用户选择,而在2003年仅有几十种。

移动化体现为各种电子产品的小型化、便携化,特别是三网的融合带动了大量丰富的应用,也激发了多种功能的移动产品的快速发展,如超移动个人计算机(UMPC)、智能手机、MP3、便携式媒体播放器(PMP)等等。

2.3 技术向纵深发展,应用需求带动技术市场不断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信息技术对经济和社会的渗透更加广泛,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向更深层发展,加速了产业的升级换代。无线通信、消费电子、平板显示、软件等技术快速发展,影响着产业增长点的变化。数字电视、智能手机、数码摄录产品、汽车电子产品成为新的应用热点产品,电子产品的应用市场不断变革。此外,全球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信息技术应用需求增加,推动产业格局的调整,软件和信息服务日益成为推动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2.4 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推动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体现出以应用为导向的特征,以应用驱动的电

子信息技术变革,为产业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了当今以网络通信、数字消费电子、现代信息服务等为主的新产业格局。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带动了现代信息服务内容的诞生、发展,推动了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这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宽带互联网应用发展迅速,催生了众多网络服务模式,基于网络的各种软件及业务应用更加丰富;二是广播电视业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及数字内容提供领域转移,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正逐步成为市场主导力量;三是电信技术移动化、宽带化及多媒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已广泛商用。

第3章 电子信息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进入21 世纪,电子信息领域有四项技术特别引人注目:微电子技术,光电

子技术,分子、生物、传感器电子技术,存储、显示电子技术。

7

3.1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1)高集成、大容量、超小型化

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和基础。集成电路设计尺寸每15 年缩小1

个数量级,1970 年为10 微米、1985 年为1 微米、1995 年为0.3 微米、2000 年达到0.1 微米,目前已研制出0.04 微米器件。但这还没有达到物理极限,学者们已在讨论后微米时代。动态存储器DRAM 的集成度继续保持3 年4 倍的速度,1970年DRAM 集成度为1K、1980 年64K、1995 年的64M、2000 年1G,预期2014年单片256Gb 的存储芯片可付诸实用。从硅片直径看, 1970 年使用50 毫米的晶圆片、1980 年125 毫米、1995 年200 毫米、2001 年300 毫米,现在400 毫米晶圆片已开始研发,未来晶圆片可望达1 米。

2)低功耗、易使用性和高生产率

半导体要做到进一步低功耗和高效率,一是要开发新的芯片结构;二是要

引入新材料。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正积极开发太阳电池作为半导体清洁能源;在减少功耗方面,计划开发功耗不到10 毫瓦,而性能达10G 的处理器。

3)高速化

具体体现在,半导体器件LSI 的开关速度可提高到1 皮秒以下,高频宽带

固体放大器将达100-1000 千赫兹。取代晶体管的新器件课题有“具有放大功能的超导3 端器件”, “单原子工作的超高速,超高集成开关器件”,“TIP(103GIPS)级微处理器”,“10-100nm 分辨率的x 射线显微镜”,“100 万神经元规模的半导体神经芯片”以及“高温超导材料” 等等。

3.2 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光电子技术始于1960 年激光的问世,应用不同的物质制作出从红外到紫外

的光谱激光,产生出种种有关技术和产业。光纤通信是技术开发的原动力之一。 从1970 年以后的20 年间,先进国家陆地干线、海底国际通信大部分已使用光缆。1996 年起积极开发光纤通信的大容量化和高速化,对10Gb/s 以上时

8

钟速度,超过100 种波长的多重化技术作了研讨,研究了2Tb/s 以上的传输速度,并开始了光计算机的研究。

1984 年出现的CD 改变了以往的模拟唱片。1996 年数字化DVD 开发成功,现正逐渐取代CD。GPS 和光陀螺的结合,使汽车引导装置不断获得普及。1996年后兴起了对蓝色半导体激光的开发,GaN 材料的蓝色和绿色的LED 率先实用,大型显示板、信息装置都已有应用。由于其效率高,社会或将进入照明半导体化时代。激光打印机和复印机的应用日益扩大,光存储器的开发也很活跃。

3.3 分子、生物、传感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3.3.1 分子电子技术

1)分子电子技术

分子电子技术是以分子作为载体,在分子水平上实现电子学的信息处理和存储过程的仿生技术.它是70年代以来在分子电子学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兴技术.其目标是研制由分子器件构造的并行分布式仿生智能信息处理系统,开辟了信息科学发展的新途径.

20 世纪80 年代曾提出过分子器件的概念,但因没有利用1 个分子的手段,一时便冷落了下来。到90 年代中期,随着扫描隧隧道显微镜、原子间力显微镜的进步,建立起了利用手段,研究活动再次活跃。近1-2 年以欧美为中心,许多研究所争先恐后地从事单一分子利用的研究。 3.3.2 生物电子技术

2)生物电子技术

生物器件的主要构成要素是蛋白质,对蛋白质功能已有足够了解,从而设计

出了蛋白质传感器。20 世纪90 年代后实用器件大量生产,被广泛应用于血液诊断,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特别是根据蛋白质工程等尖端技术,做到了人工改变蛋白质,明确了制造蛋白质器件的研发方向。基于细胞或细胞组织的生物器件研究发展也十分迅速,尤其是出现了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等光电子技术,适用于

9

细胞系列研究,从而处理生命活动的技术研究格外受到人们注目。利用脑功能和神经生物电子技术的研究开发也是人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3.3.3 传感器电子技术

3)传感器电子技术

敏感技术在工业制造、基础科学、防灾、环境等领域十分重要,其原理涉及

光子学、超导、半导体、量子效应等。传感器的发展方向是高敏感化、高分解能力以扩大人类智力资源。但是,各种传感器的生产量都不大,企业规模较小,特别是技术密集的高价传感器少量生产的更多。

3.4 存储/显示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1)存储技术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作为计算机外设的磁存储技术发展不算顺利,单位面

积存储容量大约每5 年翻一番。但最近进步迅速,达到1 年就翻番的速度,与半导体存储器相比,它的成本低得多,每位成本只及后者的百分之一,现在已实现每平方英寸10Gb 的存储密度,并正向每平方英寸1000Gb 前进。可换存储器——软盘应用广泛,最近则已开始逐渐被采用闪存的IC 存储卡所取代。光盘存储器CDROM几乎已装备了所有的PC,年产量达5000 万片。DVD 存储容量比CD-ROM大7 倍,DVD 驱动器已用作电影视盘和计算机驱动器,今后将开发可重写的DVD驱动器。人们面临的课题是要把存储密度超过1011b/平方厘米的光存储器付诸实用。

2)显示技术

阴极射线管(CRT)在显示领域无疑仍占用很大的比重。计算机、工作站用

的显示管分辨率大多已达1600×1200,并开发7680×4 320 的高精度CRT,屏幕尺寸趋向大型化,15 英寸、17 英寸正取代14 英寸管,使用增加。液晶显示器( LCD)发展更加迅速。开发出的全球TFT-LCD 已被笔记本电脑广泛采用。多品硅小型TFT 显示器,应用领域迅速扩大,包括取景器、数码相机、网络电脑、PC、个人数字助理PDA 等。继Walkman 成为“移动音乐厅”之后,“移动

10

办公室”,“移动照片展览”将相继实现,投景电子显示、远程视像会议也开始普及。最近,等离子显示(PDP)的发展引人瞩目,40 英寸的产品上市之后,40 英寸以上的大屏幕也有了商品化计划。为室外使用的大屏幕显示,已开发出了高亮度的蓝色发光二级管(LED),全彩LED 显示器(2.56×1.92m)正走向实用。总之,显示器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是大屏幕。通过家庭内的一面墙电视,就能享受到影院的氛围;电视会议显示扩大,产生的现场感受十分真切。二是小型高精度显示,比较遥远的设想有直接投射到视网膜的显示技术,安放在眼镜上的放像系统等。

第4章 世界及我国电子信息的行业状况

现今我国已是全球第三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国,电子信息产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包括通信、医疗、计算机及周边视听产品、玩具、军工用品等。从产业链上来看,包括电子元器件产品、IC、配件、电子中间产品(如车载产品)、终端产品。

4.1 电子信息产品行业集群化明显

电子信息产品行业初步形成了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带:以深圳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厦门为龙头的东南基地;以北京为龙头的环渤海湾基地。这些基地企业集中,产业链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此外,还有山东青岛、广东顺

德、江苏慈溪三大家电产业群,构筑起了我国家电产业的主要制造基地,行业集群化明显。

4.2 电子信息产品行业高端产品比重上升

电子信息产品行业高端产品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上半年,液晶电视机等

离子电视机同比增长 60.5%、342远高于普通彩电 15.1%的增速;笔记本电脑产量增长 44.9%,高于微型计算机增速15.4个百分点;片式元件产量增长36.1%,高于电子元件增速15.5个百分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行业已经从“低研发投入-低利润-低资金积累-低研发投入”的恶性循环中走出,向“高研发投入-高利润-高资金积累-高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转入。增长态势。2006年,我国

11

电子信息产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7500亿元,比20年增长24%,而同期我国GDP增长速度为 10.5%,前者为后者的 2.3倍。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推进,对电子信息产品的市场需求将迅速增长,该行业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第五章 电子信息新技术对将来人们生活的影响

社会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大趋势,它正推动着公共行政现代化的进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诸如行政人员、行政决策、行政组织、行政方法、行政公文、政府管理模式等公共行政要素和过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最基本和最为普遍的技术手段,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方面都必然会普遍应用着信息技术。

5.1 信息技术对个人的影响

当前,我们正处在公共行政信息技术化的起点,预测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

中带来变革的合理形态,对于我们自觉接纳和应用信息技术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由于身处现代信息社会,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体能的延伸与增强。借助于信息技术,如电信、机器办文办事、远程会议,打破了时空限制,行政人员可以看到、听到、触觉到以前无法感知的事物,可以完成以前体能无法完成的工作。

2、开阔视野,提高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开发可使我们及时获得大量信息,有助于他们逻辑地、辩证地和系统地思考问题。互联网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极大便利,使得我们“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为可能。

3、时间和精力的节约。信息技术节约了原来靠人脑和文件处理信息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跨越时空,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

4、观念的更新。我们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树立效率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竞争观念、民主观念、法治观念等现代化观念

5、激励我们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既对我们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节约了我们的精力与时间。前者成为我们不断学习与培训的直接动力,后者则提供了可能与机会。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方式的更新(如网络学校)

12

更为我们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掌握与运用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技术和工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5.2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一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任何一类信息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都曾对教育产生过世大的影响,以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更是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在文字出现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以口授为主,加之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以雄辩术、演说术为表征的语言技术一直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技术。但是当人们需要把教育内容中的知识、经验、思想信息长期保存、随时再现或大范围同步传播时,语言技术的局限性凸现出来。文字技术的出现突破了这种局限性,并逐步上升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技术。它的出现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自学能力。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使文字传播技术产生了革命性飞跃,并引发了以文字信息为传播对象的教育群体,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这两大信息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堪称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两大里程碑。

然而,在教育技术经历了传统技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和实物等)、视听媒体技术(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和语言实验室等)以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以来,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旋律。“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在人类文明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二 当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技术体系各分支带来的影响

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

13

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从新的和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构思、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方式,既包括技术的资源,又包括人的资源以及人机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以此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

从功能结构上看,教育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特殊分支,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五大分支,妈教育模式、教育传播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技术、教育研究技术和教育评估监控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后,主要使这五大分支中的前三项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5.3 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

人类社会生活的改变,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日益凸现,信息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体系中的前导要素,它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则将迅速改变社会的面貌、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一、信息就其含义而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信息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即信息的内容;二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载体,如符号、声音、文字、图形等都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技术则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显示和应用技术,如遥感技术、遥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各种显示终端技术等。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生产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电信设备、微电子生产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扩散上,包括信息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在信息技术系统中,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可称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它们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

从微电子技术看,自从1948年晶体管被发明以后,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问世,引发了一场微电子革命,微电子技术使得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系统可以集成在一小块硅片上,使电子设备和系统的微型化、低能耗成为可能。集成电路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逐步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实现了平均每18个月集成电路芯片上集成的电子器件数翻一番,而价格却保持不变甚至下降,这就带动了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创造了信息技术产品性能不断提高,而价格不断下降的奇迹。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看,从19世纪

14

上半叶莫尔斯发明电报至20世纪下半叶初第一部程控交换机的诞生和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应用,使通信技术开始向数字化发展。卫星通信、称动通信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开拓

了通信手段,进一步扩展了通信技术的应用领域。而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笨重的庞大的、高电能耗的计算机问世以后,随着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容量和能力不断提高,其功能也从单一的计算功能发展成能处理数字、语言、图象等多种信息,其应用的领域也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

从网络技术看,1969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然而它仅连接了四个大学实验室,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的前身;因特网的真正起点是1986年建成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而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则是在进入商业应用的1991年,从此因特网的发展迅速膨胀,给信息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从电子邮件到电视会议,从因特网传真到因特网电话、从网上浏览至购物等等丰富多彩的服务,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为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机会,而且带动了同因特网有关的一批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面貌,信息技术进入消费领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因特网的兴起,更是空前地加速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掀起了全球的信息化热潮。

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引发了社会信息化,\"每9个月互联网用户增长一倍,信息流量增加一倍,线路带宽增加一倍\"。这一事实被称为新摩尔定律。据统计,1999年底,全球已有2.6亿多互联网用户,956万个站点,电子商务营业额达到2400多亿美元;中国已890万互联网用户,1.5万个站点。预计3年后,全球将有5亿因特网用户,2100万个站点,电子商务营业额达到1.3万亿美元;中国因特网用户将达到3700万户,5万个站点。而信息科学技术所引发的社会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社会的形态、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1、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资源投入的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加工资源的方式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实现方式,

15

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污染的加剧、环境退化的失控。而信息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为各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信息化的开展开创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目前发达国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率已达60%-80%的幅度。

2、对人类社会时代的影响。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时代 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的生产力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生产力,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换到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虚拟,就其本身来说,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它首先是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中介系统的革命,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发明,它创造了人类思维空间和符号空间,导致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而虚拟则是在思维空间中发生的革命,它在思维空间中又创造出了虚拟空间、数字空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种真实性。虚拟这场中介革命,使人类由以前的语言符号文明进入到更高级的数字文明。其次,虚拟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能力的巨大发展。对于虚拟而言,现实只是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可能性,在虚拟空间中,还有别的可能性,虚拟使现实中的不可能在虚拟空间中复活、再生、创造发展,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信息科学技术影响下,虚拟时代、数字时代即将到来。

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中介系统三者社会历史地结合,构成特定时代的思维方式。在大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社会,思维主体以个人为主、以人脑为主,思维客体受思维主体及社会关系的影响,主要以现实世界为主,思维中介主要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这标志着工业社会时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发展状况和水平。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思维主体则由个人为主发展到以群体为主,以人脑为主发展到以人-机系统为主,思维客体由现实性为主进入到虚拟为主,思维中介系统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转变为网络技术中介系统和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由现实性转换到虚拟性思维。

16

4、对教育方式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给教育方式带来巨大影响,表现在:

第一,教育投资的重心将由物质资源转向信息资源。工业社会中,教育以消耗物质资源如校舍、桌椅、粉笔等维持,因此教育投资的重心主要是物质资源的投入。而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具有无损使用、无损分享、不可分割、公平性等特点,使其将取代自然资源、资金、人力等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投资的重心也将转变为信息的开发上,因为信息产业是开发费用高、使用费用低的产品,其低廉化使用是建立在高投入开发的基础上的。因而,教育一旦依赖于信息资源,则其开发问题将制约网络化教育发展,教育的投资由过去重在物质条件的扩充转向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成为不言而喻的事情。

第二,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将为多样化的网络授课取代。\"班级授课制\"这种曾大大提高过教育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被信息技术打破,互联网络应用于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固定师生关系,使异地授课,网上学习成为可能。利用互联网可以十分便捷的得到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料,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无法进入学校读书的人获得必要知识成为可能;学生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计算机终端设备便可上网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奠定了基础。

第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功能的优势,通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多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5、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由于信息化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四通八达的网络通讯系统,从而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第一,通过网络体系,人类的观念大大地流通、渗透、互相影响,这将有利于人们按照共同利益协调行为。第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工作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由以前的按时定点上班变为可以在家上班,通过网络体系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第三,人们的访友、购物、会议、娱乐等许多事情都可能通过网络进行;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可能通过住网络住宅、使用网络冰箱、乘坐网络汽车等,进入科技家庭的生活模式,体验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

总之,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地发展以及由它引发的社会信息化,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人类社会将进入信息时代。而作为时代的引领着,我们中学生有权利,也有义务充分掌握这门技术,为中国的腾飞,以至于全人类的进步,

17

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5.4 代信息技术给教育技术体系各分支带来的影响

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从新的和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技术’是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构思、实施和评估的系统方式,既包括技术的资源,又包括人的资源以及人机之间的交互关系,并以此来实现更有效的教育。”

从功能结构上看,教育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特殊分支,主要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五大分支,妈教育模式、教育传播技术、教育资源利用技术、教育研究技术和教育评估监控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后,主要使这五大分支中的前三项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5.4.1 对教育模式的影响

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和动作规则等主观形态的技术。它体现了知识积累、社会文化传递的渐进性,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最基本、最有全局意义的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以知识为关键要素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难以适应知识翻新速度快、问题出现类型复杂的时代要求。

为了改变这种善,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一致认为:发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关键在于“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目前,在国内外,基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技术应用大体有以下四种模式:

1.基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①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过程;②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③通过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策划教学过程、进行学习评价。

18

2.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教学环境是多媒体计算机及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反映教学策略的教学软件;②以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内容;③教学信息按超文本(非线性)方式进行组织,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④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学习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交互操作来进行学习;⑤以cd-rom贮存教学信息,信息量大。

3.基于互联网络的“网络教学”模式。其特点是:①提高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②学生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主动地进行学习;③学生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内容;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通过“协商”进行学习。

4.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是多媒体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交互式人机世界,它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完全真实的学习环境。

总的来说,新型 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发现者;媒体由辅助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学习环境,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5.4.2 对教育传播技术的影响

教育传播是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它既包括远距离大范围的声像图文信息

传播技术,也包括面对面的课堂形体、语言传播技术;既包括以教学演示、实验、信息传播为目的的工具技术,也包括教学方法、工艺、过程、技巧等智能技术。

互联网络的宽鬲化、智能化、个人化,多媒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使得全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其它任何地方的用户通过任何方式进行通讯,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信息通讯服务。同时也使得人类信息的传播呈现网络化。网络传输的宽带宽使得信息传输的速度不断提高,各种网络传输协议的成熟也带来了如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和信息检索等多种网络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较之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输的速度慢、信息量小、顾储不便来说,当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传输上体现了以下几点优势:

1.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它能为学习者提供多媒体办公通讯系统,如电子邮件、图文传真机、可视电话等,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学习者可与外地学习者进行交流、协商、探讨,实现了自主学习。同时它能提供十分方便的联想式

19

非线性即时在线式的超媒体信息检索和查询,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习者线性阅读的方式。

2.信息呈现的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为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与应用其它媒体的教学系统相比,多媒体教学系统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和交互性强的特点。

3.信息贮存的光盘化。与传统的文字教材相比呈现了信息量大、存贮速度快、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交互性强和非线性的优越性。

5.4.3 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教育资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教育信息整合与资源利用两个方面。信息整合技术所解决的是科学知识的存储、分拣。资源利用技术所谋求的则人力、智力、信息资源、工龄、设施、资金、环境充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信息化社会的信息量剧增,计算机等新的信息手段的飞跃,扩充了个人想要利用信息时信息选择的余地。同时,个人不仅接受、利用信息,而且也参与包括了信息的惧、生产和发布在内的活动。这就便利双向信息传输有了可能,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

计算机等信息手段不是针对大众而是针对个体发出信息,个体可在他愿意获取信息时随时获取、再生并发出信息。新的信息手段大幅度地扩充了教者与学者的双向信息交流,为学习者创设了个别化教学的学习环境。新的信息手段作为真正的个体信息媒体有可能符合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度与特性。

远程通讯也可以用于获取大量信息。学生和教师向许多公开信息服务机构中的一个机构进行订购,便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报纸、杂志和其它基础材料,比在任何学校中以具体形式得到的多得多。网络中大量的信息资源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开放的,信息的价值良莠不齐,学习者在对信息长期的接触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了“信息能力”。 5.5

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e拉兹洛在其1992年提交给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决定命运的选择》中指出:“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规定世界权力与财富性质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无形的财富和权力基础正在形成。这个新基础以思想技术和通讯占优势为樗。一句话,以‘信息’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发展,

20

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传真机等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纪元。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不久以后,人机对话的技术将使人们不仅能发送和接收信息,而且能不受距离和运作时间限制地进行对话、讨论、传递信息和知识。”

在全面信息化社会,知识是关键性要素,教育是信息时代的根本。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我们的教育主要以传递知识和累积文化为目的,教育是指向过去的;进入工业社会后,教育指向现实,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有急功近利的局限性;进入信息化社会后,教育则必须面向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富尔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和通讯等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以至生产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能力直接决定着学习者信息素质的高低,这乃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和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也在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服务。这是面向21世纪国际竞争,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差距。

5.6 信息技术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教育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从教学的本质来说,学习是根本的,学习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学习的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处理能力。所以说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信息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应该是发展人的教育,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在对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指导信息技

21

术教育行动的思想和策略就应从人的发展教育的目标而来、从学习中来,向全世界学习;从历史经验中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科学研究中来,总结信息教育的步骤。

在信息教育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必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内容上要考虑到与其它学科课程整合的要求,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但又不能偏离信息技术对人能力培养的要求单独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要在观念上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教材的编写要以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结

信息技术,让你的生活更方便。有了信息技术,就可以知道许多事情,了解许多变化。遇到不懂的,还可以询问别人,千千万万的人帮你一起想,一起解决。世界的距离正慢慢缩小,人们的心更近了。而且,信息技术的影响还不止这些。

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所推动的其他技术进步,带来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减低。信息技术带给其他领域的技术革新,促进其他行业的新产品开发也是十分明显的。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有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第二次,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则是与信息技术有关,而且尤以信息技术的影响最大,最深远。不过,信息技术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则是青少年的问题,例如:网络误用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信息的图像化、平面化,强调了感官刺激,削弱了学生思考能力; 现实社会所固有的道德与文明在网络环境下失去约束力;“黑客”行为的曲解 ;网络盗版盛行与剽窃他人的作品; 对民族文化与爱国精神的冲击。

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方面。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各方面来谈。信息技术增加了政治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1、信息化、网络化使得广大人民更加容易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获取广泛的信息,并主动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2、政府纷纷在互联网上抢滩设点,将自己推向网络。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政府已经建立了网站,各政府网站上发布了大量政府信息便于社会共享,各地政

22

府网站已成为承载当地政府信息资源的主流网站。

3、各级政府部门不断深入开发电子政务工程。政务信息的公开增加了行政的透明度,加强了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各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增强了各部门的协调能力,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政府通过其电子政务平台开展的各种信息服务,包括面向个人的各种申请服务以及面向企业的征税等服务,为广大人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信息技术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1、表现在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给传统行业造成的深远影响,

2、由它推出了一个新兴的行业——互联网行业。互联网直接“催生”的“互联网经济”(又称网络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3、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模式,一改传统的商务模式,使得企业产品的营销与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企业与上游供货商、零部件生产商以及分销商之间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各种交互。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企业和政府之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更多的互动。电子商务对企业研发、生产、营销、销售、管理、财务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4、传统行业为了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要求,纷纷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除了通过建立企业网站进行产品展示、企业宣传、客户服务等之外,网上书店、网上银行等都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 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 1、信息技术使得文化产业迅猛地发展起来。

2、为信息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媒体开始形成并逐渐成为“第四媒体”。

3、互联网更造就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网络文(cyberculture)。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的距离缩短了,地球由原来的大大世 界变成了地球村。

致谢

三年的学习和生活就要随着这篇论文的递交而结束了。有许许多多的舍不得,也有许许多多的感谢要说。

首先要衷心感谢的是我可敬可亲的辅导员老师!您三年来对我学习和生活的

23

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令我终身受益。在您的指导下,我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您的睿智、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对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爱、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学到了如何做事,您在生活中的幽默、宽容、豁达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千言万语在此刻化为了一句“谢谢您!”。

感谢所有教育过我的老师!你们传授给我的专业知识是我不断成长的源泉,也是完成本论文的基础。

感谢所有学习和生活过的同门等!特别要感谢的是和我一起参与“综合性学习”的各位同门,因为这篇论文的实践工作是我们大家一起完成的。还要特别感谢我的舍友——这些和我一起学习和生活了七年的好朋友、好舍友、好同学,你和我一起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时刻,尤其是各种各样的考试,你在我论文完成的过程中给了我许多鼓励和帮助。

感谢陪我一同走来的老师和同学!你们给了我丰富的实践土壤,使我从中汲取了无限的养分,让我能够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我的论文。 感谢我的舍友兼好友!你们的开怀大笑、你们的精神鼓励、你们的„„给了我快乐和温馨的感觉,给了我永远无法忘记的研究生生活。

感谢我身在远方的父母!你们给我生活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鼓励是我学习的动力。

再次对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说一声“谢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少年时最喜欢的诗句。就用这

话作为这篇论文的一个结尾,也是一段生活的结束。希望自己能够记取少年时的梦想,永不放弃。

参考文献

1. 冯占领主编,《现代仪器使用与维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1996年

第二期 2. David L. Adamy主编,《EW102:电子战进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 3. 吴关兴主编,《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

4. 周美瑞主编,《信息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5. 周美瑞主编,《科技信息(科学教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6期

6. 孙志恒主编,《电子信息技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24

7. 杨杰主编,《电子信息概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1日第一版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