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一、任务来源
受河南省修武县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此项任务。
二、主要任务
对风景区旅游环境,特别是水环境进行实地调查测试,提出旅游环境保护建议;
按照国家最新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评价;
根据云台山风景资源及旅游环境特点,调整、建设一批资源品位高、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生态旅游项目,形成拳头旅游产品,使其景观环境质量提升到更高档次;
完善风景区旅游展示咨询服务设施,使云台山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形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主要目标
创立完美生态系统下的风景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一切活动必须与风景区的特有环境和文化氛围相协调,使其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提供科研、教育、精神修养、康疗、娱乐的旅游场所。 建立我国中原地区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编制范围
云台山风景区面积约54.6平方公里。
本规划不是针对风景区旅游开发的全面规划,只是涉及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方面的内容。
五、编制原则
A、生态学原则
建设生态类型的旅游区是风景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实现风景区内在品质飞跃的重大举措。 B、规范化原则
本报告依据国家关于旅游规划的有关标准设计,同时大量采用国家相关部门制订的技术标准。
C、数据分析原则
1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尽量应用前人成熟的科学资料和数据,并在认真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样品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对风景区生态环境的认识。 D、风景区与旅游区协同开发原则
将风景区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经验与提高风景区质量档次的设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创建国家名牌旅游区打下基础。
六、编制依据 1、技术标准
A、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1999)。
B、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T 50298—1999)。
C、国家标准《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005—1999)。
D、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
E、国家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1988)。
F、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 6—94)。
2、基础资料
A、河南焦作云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说明书,1991年12月。 B、河南云台山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1992年元月。 C、河南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0年2月。 D、云台山水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1年9月。 E、修武县综合农业区划,1984年。
F、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7年5月。
G、岸上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8年。
H、生态与风景——论焦作生态环境与风景关系,1992年。 I、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1998年。 J、 修武县志,1985年
2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第二章 风景区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分析
一、旅游环境 1、地文基础
(1)成因与环境
云台山风景区所在的太行山是我国北方的一条醒目的南北向山脉,其南段自滹沱河以南基本上为一近南北走向的背斜,背斜轴部为前震旦纪片麻岩、片岩和古生代坚硬的石灰岩,形成了高耸的岭脊,海拔1500—2000米。山脉东侧为一明显的断层,形成近1000米 的断层崖壁。从华北平原看去,山体特别雄伟。在山脉西侧,与山西高原连在一起,没有明显的高差,地形坡度和缓。云台山地区的一段太行山,略为低缓一些,但其海拔高度也达到1000—1300米,相对平原的高差一般也有五六百米,最高的地段也接近千米,山地气势依然十分壮观。从地貌分类上来看,云台山所在的山地,大部分属于中山,此类山地的地表形态多深谷陡坡,间或有一些山间小盆地,地形富于变化。 (2)山势与山石
① 陡崖景观系统
云台山风景区内有一套完美的陡崖景观,山中还有一种特殊的造型山体,成为很有特色的景观,这就是地理地质学界目前正在推出的“嶂石岩地形”。在这些地形区域内,常有古老的红色变质岩层,这类岩石,质地坚硬,有密集的层面,多角度的构造节理和不同规模的断裂。
此类地形的旅游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岩石景观,主要表现在以下4种典型形态上:丹崖长墙、阶梯状台栈、“Ω”型嶂谷、造型叠岩。此外,还有一些次要形态,如岩洞、岩缝、堆石体等。
嶂石岩地貌对旅游开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些典型形态直接可以成为景观。所以在此种地貌类型的区域内,这些典型形态不加雕饰即可构成风景旅游主体,在太行山嶂石岩地形发育得最典型的地段,大多建成了旅游点,如河北省井陉县的苍岩山、赞皇县的嶂石岩,河南省的林滤山、红旗渠、万仙山,山西省昔阳县的九龙关和丁峪、永济市的五老峰等。
嶂石岩地形中的典型形态丹崖长墙、阶梯状台栈、“Ω”型嶂谷、造型叠岩在云台山都可见到,其中丹崖长墙分外醒目,如在兴隆掌、子房湖东西岸、子房湖西沟、温盘峪、小寨沟东西岸和沟头、老潭沟南北岸和沟头、百家岩寺头顶、万善寺北等地的长墙,构成了风景区内极为亮丽壮观的风景。这些长墙普遍有2—3或3—4层陡崖,变幻无穷,长度多为几十米到几百米,有不少甚至达到几公里,如茱
3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萸楝沟的长墙长度达到2600米,万善寺北的长墙达到4公里。这些长墙一般都有达六七十度以上的陡峻崖面,崖高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超过百米的很普遍,如茱萸楝沟陡崖的崖高150—200米;老潭沟沟头天瀑从崖顶泻下处的陡崖有2层,临河的一层陡崖超过300米,向东还有超过330米的一段。小寨沟沟头两侧的陡崖崖高最大为295米 。 ② 凸峰
在风景区内,有许多地势高峻,形态醒目的山峰,成为引人注目的山石景观,如:
A、老潭沟的“五老峰”、“独秀峰”、“双秀峰”; B、小寨沟的“企鹅峰”; C、百家岩的天门山;
D、茱萸峰的三秀峰、小北顶、云门峰、杜鹃峰、翠微峰等。茱萸峰最高处小北顶因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而闻名于世。
③ 象形山石
风景区山地及沟谷中分布着各种奇特与象形山石,它们中有:
A、茱萸峰景区内的“二鹑斗石”、“下不来石”、“天狗守门石”、“军舰巡山石”、“茅笋入云石”、“蜗牛爬山石”、“锯齿山”;老潭沟内的“孔雀开屏石”、“王烈石”、“孙登石”、“波浪石坪”等; B、小寨沟景区内的“石舟”、“蝴蝶”石;
C、温盘峪内景区内的“一线天”、“石龟石”、“砥柱石”、“棋盘石”; D、百家岩景区内的“天门”。
④ 洞穴
风景区内天然洞穴在茱萸峰景区较多,其中有石青洞、龙宫洞、药王洞、通天洞、阎王洞、黄泥洞、厨灶洞、橱灶洞等,不过这些洞穴一般体量都不大,内部造型景观普遍缺失。
2、水热特征
(1)气候
云台山风景区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域, 年平均气温在14℃以下,七月份最高气温23 0C -27 0C ,一月份最低气温1.10C -2.2 0C 。山区气温低于平原30C -5 0C。年降水量在711-794毫米之间,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形成水热同期,利于作物和林木生长。但常发生洪涝,引起水土流失。
山区气候垂直和水平变化较大,形成不同的小气候区,有“山高一丈,大不一样”、“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变化特点。为多种树木的生长发育
4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凡有土层覆盖的地方,灌木、小乔木生长良好,风景区内的锯齿山林场、侬秀谷、龙蛇谷等在山阴坡,灌木生长十分茂盛。
山区较低的气温为各种药材植物的生长和开展避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河谷地带地形特殊,年降水量四季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量偏多,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是观瀑的最佳季节,其次为六、九月份。 (2)地表水
子房河是本区的主要河流,属海河水系,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乡的勤泉和双头泉,起始流量都不大,勤泉为0.1-2 立方米/秒,双头泉为0.25-3 立方米/秒。大气降水是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水景的主要水源,也是子房沟瀑布、潭池和子房河的主要水源。迂山洪时子房河最大流量可达700 立方米/秒。在子房沟内有众多泉、瀑、潭,老潭沟内有落差314米、属全国高差最大的“天瀑”瀑布,还有“幽瀑”、“水晶瀑”、“穿石洞”、“双狮汲水”、“孔雀开屏”等景观;小寨沟内的泉瀑有“珠帘洞”、“白蛇出洞”、“苍龙戏珠”、“凤尾串珠”、“灵龟吐珠”等;温盘峪内有“白龙瀑”、“黑龙瀑”等。
因大气降水是云台山的主要水源,造成区域河流的时令性、间歇性,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50毫米 。谷地内各类水景,主要是靠大气降水补给,一般来说,每年仅有5-6个月有水,大雨则大水,小雨则小水,无雨则无水,对以水为景观的景点很不利。远不能满足旅游开放和游人观赏的要求。
在风景区的子房河中下段修建的马鞍石水库,其大坝下游有部分水流进入温盘峪,在温盘峪下游河段变为干谷,只有在降水量大的年份(如1996年)河流径流量增大,干谷内才有洪流流出山口。 (3)地下水
本区的含水层主要是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石灰岩、白云岩,隔水层是寒武系页岩及震旦系石英岩状砂岩。以黑龙王庙断层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个水文地质单元。 断层以北,地下水在上部含水层中,向沟谷方向渗透,迂到泥质灰岩形成的隔水层后,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因此在云台山各景区的山间和峭壁上都有出露的泉水。目前,马鞍石水库、林场及山区内分散的村庄,基本上采用山上常年不竭的自流泉作为饮用水源直接饮用。而子房沟内的老潭沟、小寨沟,更是大量山泉集中分布的地带,分挂在峡谷峭壁之上的山泉,构成了子房沟内的山水美景。
在断层以南,地壳相对下降,使隔水层深埋在地下,地表为奥陶系透水层,大气降水及上游来的地表水流入本区,很快渗入地下,使地表水缺乏。
5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4)水质分析
① 过程和方法
为掌握水环境质量现状,采集了老潭沟上下游、小寨沟上下游、沟口停车场服务区、东西仓居民区下游、子房湖、温盘峪等处的河湖潭瀑水样品及岸上区的饮用水样品,还采集了森林公园及万善寺的泉水样品,并进行了多要素的化验分析。 分析测试中,一般的常规项目分析是采用国标中规定的方法进行的。微量元素的分析采用了先进的现代分析仪器,如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测定:
水样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 K+、Na+、Ca2+、Mg2+、CO32-、HCO3-、 Cl- 及 SO42-);
水质特征指标(pH值、矿化度、总硬度、COD等); 主要卫生指标(大肠菌群、细菌总数)。
特别测试了与人身体关系较为密切、对人体健康有益或有害的及对水生生物有较大影响的20余种微量元素(Se 、Sr、Si 、Li、B、As、F、Cu、Pb、Zn、Cd、Fe、Mn、Co、Ni、Cr、V、Ti、Mo、Al、Y 等) 以及可能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N、P等元素的含量。(其中的卫生指标分析和限时分析,是委托修武县环保局和县卫生防疫站进行的)。
② 初步结论
A、各景区的河湖潭瀑及泉水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极为相近,其主要化学类型均为HCO3-Ca·Mg型,pH值均在7.9-8.2范围内,矿化度在300-460毫克/升之间。相对比较,森林公园内泉水的硬度和矿化度略有偏高。总的来说,风景区内的地表水和泉水均为低矿化度弱碱性微硬水。
B、地表水和泉水水体中微量元素含量都比较低,特别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含量大部分均远低于饮用水规定的毒理学标准,只是各点位的水样中氟化物(F-)含量较高,均在1.5毫克/升左右,略超过了国家饮用水标准(氟含量应小于或等于1.0毫克/升),这主要与该地区的岩性和地质构造等自然条件有关,因为风景区所在的修武县地区就是高氟区,很多地方的水中氟含量都偏高,长时间饮用可能会造成氟斑牙。这些水体中还含有一定量的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如Sr、Si、Zn等,但尚未达到矿泉水标准。
C、根据卫生检测结果表明,除云台山庄的水(经蓄水池处理的水)外,子房河旅游线内各景区,包括老潭沟、小寨沟、子房湖和温盘峪景区内的水体质量均未达到饮用水的细菌学标准,水中细菌总数及大肠杆菌种群数均超过了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其中小寨沟沟口停车场、餐饮区下游的水质污染最严重,细菌总数和大肠杆菌种群数分别超标13倍及30倍。这一河段比其上游的老潭沟、小寨沟水中的细菌指标高出3-5倍。这可能与停车场附近游人活动较为集中,以及餐馆的厨房废水及该区内的两个厕所污水的原地排放造成对河水的污染有关。
6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3、土壤状况
风景区山地中、上部的湿润森林地带发育着山地棕壤,山地下部和丘陵、台地、平原地区的干旱森林地带内发育着褐土,平原、河谷地带和人类耕种着土地属于潮土类型。
由于原始状态的森林植被基本破坏殆尽,植被的覆盖度大为降低,土层多在20—40厘米之间,阴坡略厚,为40—50厘米;阳坡只有20—30厘米。石灰岩母质发育的土壤,质地较粘,属中—重壤,页岩和片麻岩为母质发育的土壤质地属轻—中壤,土体中半风化砾石含量较多,分布普遍。从营林角度来说,大多数山坡未经开垦破坏,多数保有足供林木生长的土层,而土质的多样性和山坡坡向的不同,则为不同适宜树种的选择提供了条件。
山区土壤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布的特点:海拔800米以上中山区是棕壤土,属于垂直地带性土壤。实地考察中,在茱萸峰药王庙处,海拔1100米,观察山地棕壤剖面,采集土样进行分析,剖面记载如下:
森林残留物层(A0) ,0—5厘米, 深棕色,枯枝落叶多未腐烂。 腐质层(A),5—12厘米, 暗棕色,中壤,结构好,肥沃,多根系。 淀积层(B),12—17厘米, 棕色,重壤,粘粒下移淀积,质地重。 母质过渡层(BC),17厘米以下,黄棕色,粗骨 ,多母质碎块。
在山地棕壤土区,生长着针阔混交林,和杂灌丛类型。其中乔木有:栎类、侧柏、油松和黄连木;灌木主要有:荆条、野皂角、石榆、黄栌等。
表1 茱萸峰山地棕壤化学性质分析
采样深度(cm) 0—5 5—12 12—17 17以下 采样时间:2000.8.20
有机质(%) 18.62 13.26 5.38 1.46 PH值 7.40 7.45 7.40 7.40 全氮(mg/kg) 7145 5404 2217 766 速效磷(mg/kg) 18.93 17.97 8.92 2.34 速效钾(mg/kg) 271.7 219.0 110.9 60.68
云台山山地棕壤成土母质为奥陶纪石灰岩风化残积物,富含P、K、Ca等化学元素,速效质P、K含量相对含量较高。粘化作用明显,质地粘重。由于次生落叶阔叶林茂密,覆盖度多超过50%,对土层有保护作用,同时阔叶林的残积物灰分物质含量丰富,中和有机质分解的酸,水溶液酸硷度成中性—微酸性,pH值7.4左右。由于山地棕壤有较厚的腐殖质层,所以有机质含量丰富,表层高达18.65%,肥力较高,生态学性质良好,有利于各种林木、灌木、草类和花卉的生长,云台山特殊药用植物都生长在这类土壤上,为风景园林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适宜立地条件。
作为基带土壤的褐土,分布在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成土母质以风化岩石坡积物、洪积物为主,残积物次之。在万善寺后阳坡观察褐土剖面,发现现存土
7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层较薄,一般20—30厘米,土层有机质含量在3%左右,养分容易流失,自然肥力低,土壤颜色由表层的暗褐色到淋溶层的黄褐色,淀积层的灰黄色,层次发育不十分明显。土壤养分含量状况用表 2表示。
表 2 万善寺褐土养分含量分析
土壤层(cm) 0—3 3—12 12—20 20—35 有机质(% ) 4.86 2.87 2.14 1.18 pH值 7.50 7.55 7.60 7.70 全氮(mg/kg) 1891 1322 1030 590 速效磷(mg/kg) 8.90 3.66 3.05 1.66 速效钾(mg/kg) 172.8 138.3 108.3 55.99 采样时间:2000.8.21
褐土区为稀灌木多草本的耐旱草坡类型。草本有羊白草、黄背草、羊胡子草等,灌木有:荆条、酸枣、野皂角等,乔木散生有栎、榆、槭、楝等。人工经济树有苹果、核桃、柿树、山楂,四旁树以泡桐、椿和榆树为主。
沟谷和平原地区插花分布有部分潮土,母质为第四纪黄土,受深厚的风化作用的影响,土层较厚,土性良好,质地疏松,多为小麦、玉米和秋杂粮为主的农田和果园用地,由于春、秋干旱,适耕期不长,需要进一步施肥、灌溉,陪肥熟化,才能适应风景区生态建设的需要。
4、植被状况
(1) 植被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由于受地形气候的影响,风景区内500米以上的中、低山区属于温凉气候区,低于500米的低山、丘陵、台地、平原区属于温和气候区。山地阴阳坡光照时间的不同,构造出不同的生态环境。其植物群落分异明显,阳坡物种繁多而阴坡简单。
目前风景区内木本植物有150多种,草本植物在200种以上。多数植物呈现出古老生物的特性,主要植物种类有漆树、南方红豆衫、侧柏、黄栌、鹅耳栎、领春木、接骨木、香椿属等。还保留有我国某些特有树种如白皮松等。此外,由于连接着低海拔的黄河谷地,又使一些华中地区的植物区系和西南地区的植物区系侵入其间。
环境的局部变迁,又孕育出太行山区系特有种,如太行花、太行菊、太行榆等。 这些交汇与出新使云台山地区的植物现状种属相对丰富,在华北植物区系中具有特殊性,成为风景区不可多得的资源。 (2) 植被分布现状
云台山地区自然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完善的生物链,自成系统。800米以上的中山 山地生长着油松、白皮松、侧柏、黄楝木—鹅耳栎、荚迷—萎陵菜、百合类、卷柏 类的典型群落。海拔600-800米的低山、丘陵主要有侧柏、山毛榉类、 黄楝木—鹅
8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耳栎、黄栌—卷柏、莎草群丛,人工经济树木有山楂、核桃、柿子、香椿、枣树等。 从地区分布来看,子房沟植被主要以栎树、野皂角为优势种,岸上村以野皂角、石榆、栎树、侧柏为优势种,植被郁闭度一般为0.5-0.7,海拔较高处可达0.8以上,如锯齿山林场栎树用材林分布区为0.8—0.9。
表3 云台山风景区各乡不同功能植被分布面积 单位:市亩
村 名 封山林- 封山林- 防护林- 封山林- 野皂角 栎树 栎树 石榆 子房沟 7589 8560 岸上村 3898 1247 798 片马 4904 古洞窑 740 5105 林场 813 外头凹 岭后村 合计 11487 8560 7704 5903 次生 杂灌丛 栎树 950 1407 1849 271 1322 1484 1287 950 7620 防护林- 侧柏 994 1957 2951 其他林 防护林- 用材栎树 油松 673 40 1366 3297 1863 4154 713 3229 7451
在此次调查中,对不同群落植被的地上生物量作了简单的测算,说明各种群落类型地上部分生物量明显的不同,在四个景点中以茱萸峰的乔木生物量为高,万善寺的灌木群丛生长茂盛,百家岩的草本生物量较大(表 4) 。
表4 云台山植被生物量调查
地点 茱萸峰 老潭沟 万善寺 百家岩 植被类型 侧柏、栎树混交林 栎树+野皂角阔叶林 果树、栎树+鹅耳栎 毛榉、黄楝+鹅耳栎、黄槭密灌 草本 2 Kg/m0.6 0.35 0.85 1.38 灌木 2Kg/m 0.8 0.85 1.1 0.62 胸径(cm) 12.3 11.4 7.5 10.5 乔木 立木米(m) 14.0 11.0 7.5 7.5 株/10m 3.4 1.4 3.0 1.0 2采样时间:2000.8.
(3) 植被的旅游价值
近年来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对丰富风景林季相起到一定的作用,初步形成了春季以山桃、迎春、野蔷薇,夏季以阔叶、落叶林,秋季以黄栌、红枫、黄连木等红叶树和山楂、柿子、红枣等果树,冬季以针叶林和苔草为主的植被景观,云台山已初步具备了四季变化、季季有景的植物风景资源。
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植物蔷薇科多年生草本花卉—太行花等,增加了风景区旅游资源的丰度。但是,以前的森林营造主要精力用于用材林方面,重乔轻灌,重针叶轻阔叶,不能体现出建设良性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即便郁闭成林也未能建造出多层结构的植物群落,达到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的目的。
植被由于对水源的巨大涵养作用,使以瀑布和水潭为主体的水景质量大为提高,延长各季节的水景流量和显景时间。实现森林和水环境之间的互相调剂,互为有利因素。根据小寨沟和老潭沟上游水源处植被情况调查,小寨沟上游水源涵
9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养林面积为4700多公顷,保证了小寨沟内“龙风壁”、“丫”字瀑等40余个瀑布常年流水,而老潭沟大瀑布的上游水源涵养林面积不到千公顷,这是造成瀑布半年断流的原因之一。
据有关资料报道,在树木光合作用中,每吸收44克二氧化碳,可放出32克的氧气,在植被综合功能的山区,植被覆盖度50%,每亩绿色植物单位时间内吸收二氧化碳250千克左右,呼出150千克氧气。云台山风景区植被覆盖度达到68%,相应每亩植被可吸收二氧化碳340千克,呼出氧气达204千克 ,茂密的森林植被,可以形成一个硕大的“绿色氧吧”,让人向往。
根据中国科学院对京津唐地区环境研究结果说明,在无植被的人口密集区(如车站等地方)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害细菌数是1.8万—14万,而针叶林区细菌总数不超过5个;针阔混交林区不超过50个;阔叶林区也只有50—100个;其他各类型植被区的细菌数则在100-1.8万个之间。证明绿色植被能分解出灭菌素,有强大的抑止和杀灭细菌作用,显示出植物极强抑菌、灭菌的生态功能。绿色植物群落还具有净化有害气体的功能,对于二氧化硫每公斤干物质中,国槐可累计75克,柿子积累量为14—31克,核桃累计7—13克。对于氯化氢和氢气来说,以每公斤干物质计,枣、桑可吸纳15—28克;刺槐和旱柳可吸纳10-15克;侧柏和柿树可吸纳5—10克;针叶树则只有2克。可见不同的树种对于空气的净化能力差异很大,上述所列各种树木在云台山风景区均属适宜树种,可供绿化苗木的选择和组合的重要依据,借以组合出多层结构的、物种多样的植物群落,重建丘陵和山地的针阔叶混交林相,促进众多植物的恢复和发展,以促进风景区的稳定繁荣和持续发展。
5、文化源流与传闻
(1)文化类型
云台山所在的修武县因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伐纣时路过后而得名,目前焦作市附近的待王镇就是典籍中“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地方,自此修武的名字屡屡见于史册,开始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此后逐渐成为太行山南麓中原文化区域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里是历史上还有许多政要显贵、文化名人、科学家到达过的地方,传说很多,云台山是被他们一直关注和赞扬的山水风景旅游地。 (2)传闻
云台山中反映这一文化特征的传说和遗址遗物很多, 历史上曾有不少著名的人物关注或到过云台山,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后人为追忆他们,便在他们活动过的地方,以各种山、石、水、洞的具体形态对这些传说和故事附会,举例如下。
10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云台山的主峰茱萸峰因遍生茱萸而得名。峰顶有真武大帝庙、天桥、云梯。相传,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隹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据说就是因茱萸峰的风物景观而发的感触。
红龙沟据说是当年李世民与刘武周兵戎相争,血流成河的地方。 东仓村和西仓村相传是当年战备仓库的名称。
小寨沟相传为隋末农民起义英雄刘武周和唐太宗李世民安营扎寨之地。在沟坳中一处由泉水汇聚成的潭池,传说是李世民的饮马池。泊前有试剑石、点将台,泊中有石舟等附会景观。
子房沟中的一块漂砾传说是汉相张良辅佐刘邦成功霸业之后,躬耕于此时,不慎因马鞍落入湖中化作的一块巨石,现在在那个地方修建的水库就被命名为“马鞍石水库”,因为张良字子房,所以这个水库又被称为“子房湖”。 岸上万善寺有“敬德试鞭石”。
茱萸峰峰腰有“药王洞”、“厨灶洞”、“阎王洞”,相传是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地方,药王洞口的一株千年红豆杉树,相传由孙思邈手栽。 在百家岩景区内的此类遗址遗物十分集中,如:
汉代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浊鹿城时,曾在此避暑,留下了以汉献帝命名的“避暑台”遗址。
在白涧沟的一块巨石上刻“二乐台”三个大字,传说此石是当年汉献帝与曹皇后二人停留游乐的地方;又说此台取《论语》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之意。
百家岩有魏晋时期著名的文人集团“竹林七贤”遗址多处,当时著名文人嵇康、阮籍、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在这里隐居活动达20多年。至今尚存“嵇康淬剑池”和“刘伶醒酒台”遗址。与他们同时代的著名寿星王烈和贤士孙登也在此同游隐居,存有“孙登啸台”、“王烈泉”等遗迹。
百家岩北有天门山天门关,据说是宋朝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地方。
风景区内还有一些文物遗址,如茱萸峰上的云台寺、“云梯”、“云桥”;百家岩谷口的崇明寺、孝女塔;岸上的万善寺等。
6、社会经济状况
(1)聚落
风景区包括岸上乡的岸上、古洞窑、子房沟、横河、片马、斗水等六个村以及方庄镇的桑湾村等,共有34个自然村,2313口人,3124亩土地,1995亩农耕地。处于晋豫两省交接处,开发力度不够,经济落后,人口自动外迁,村落稀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45人,只及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2左右。
11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本区聚落与山西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例如古洞窑村,原是山西移民所建窑洞而得名,茶棚村原是山西人搬迁到此以卖茶为生而附名。 (2)产业和居民生活
风景区内居民以林牧业资源为主,农耕地面积不大,但目前产业结构仍以农业为主。据岸上乡部分村产业状况调查,农业收入占人均总收入70%以上的有11个村,而以副业为主的有7个自然村,副业和第三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一半以上的只有3个村。在农作物自给的状况下,应有计划的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业和旅游业、副业。
风景区内岸上乡属县级贫困乡,其间有九个自然村属贫困村。人均年收入少于500元的有片马村的六个自然村,102人;人均年收入在500-1000元的有横河村和斗水村的三个自然村,246人;人均年收入高于1000元的有12个自然村,1965口人,最高年收入也只有1700元左右。
当地民居一般具有较大面积的院落,最近统计调查人均房屋数量都在两间以上(约30m2/人),多新房,质量较好,但卫生情况较差。
村村已通电视,收入较多的村民家庭大多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也已普及。 居民家家畜和家禽品种主要有南阳黄牛、黑山羊、猪、马、骡以及鸡鸭和蜜蜂等。
风景区内没有大型的点源污染。 (3) 交通
云台山距焦作市城区30 公里,距修武县城12公里,有公路相通,路面平整。
对外公路交通由纵贯风景区的晋豫省际间的修武-陵川公路与晋城-陵县和省内焦作-辉县的公路连接。
风景区内有子房湖到老谭沟与小寨沟交会处的柏油路、岸上村到万善寺的油路、到百家岩的石子路。景区内的登山游览步道从小寨沟到老潭沟、天瀑苑到横河村的游人甬道,万善寺到茱萸峰、叠彩洞到茱萸峰的石阶山道,红龙沟内白色护拦的登山步道以及温盘峪内通黑龙潭、白龙潭的围拦石阶道。近年新建的老潭沟底到天瀑苑的280多米,45度的登山索道。
二、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1、技术支撑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提,目前风景区虽已进行过多次调查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资料,但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在科学体系上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和依此整编的风景区完善的资料和数据。为改变这一状况,本项研究采用以下权威性的技术体系支撑。
12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1)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系统
为使风景区旅游资源分类明确并有利于推广和应用,此次采用了1992年由国家科委和国家旅游局推出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的分类系统,这一系统强调分类对象应反映旅游资源客体、分类层次少而便于识别和采集。这一分类系统的核心,是将关注对象放在组成一系列“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资源实体上。 这一分类体系,共有68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它们被归为6大类,其中: 地文景观类,包括12种基本类型。 水域风光类,包括5种基本类型。
生物景观类,包括5种基本类型。 遗址与建筑类,包括22种基本类型。 消闲求知健身类,包括11种基本类型。 购物类,包括4种基本类型。 (2)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
旅游资源评价采用国家标准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 17775—1999)中的有关“实施细则”。依据全部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共有的特性和市场影响力作为评价项目和评价因子进行的评价,计有评价因子9项,分属于“资源要素价值”和“市场价值”两项评价项目。其中,资源要素价值项目中含旅游观赏价值、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珍稀或奇特程度、规模与丰度、完整性等5项评价因子;市场价值项目中含知名度、美誉度、开发潜力、适游期等4项评价因子。
2、工作程序和方法
此次研究实际采用的工作步骤和技术方法有两个方面。 A、收集整理已有旅游资源资料和数据
这些资料和数据分散见于风景区及周边地区的区划、规划、地方志、区域开发材料中,主要采集的重点是其中的地学、生物学、水资源、文物与文化、社会经济方面的科学内容。
B、全区实地的资源调查
调查过程中除了对已经收集的资料进行补充验证外,还广泛地考察了一些新点,实地调查了这些点上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进行了实际测量、采集了土壤、水和植被样品。 C、整理资料与数据
旅游资源实际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经过进一步补充、加工、整理后,得出了“云台山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统计表”,共计113个实体。 D、旅游资源评价
评价系统包括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
13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旅游资源评价是对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的个体评价,包括旅游资源数值评价、旅游资源品质评价、旅游资源组合关系评价等三个层次。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是一种对包括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开发条件在内的区域(含线路)综合评价。
3、基本结论
(1) 旅游资源数值构成
① 旅游资源大类及所属基本类型数量总体上的丰富程度
全区共有四大类17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基本类型数量占全国68种基本类型的25%。云台山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数量的丰富程度在全国属中上等。 ② 各基本类型所属实体数量
17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包括113处实体,数量较多。这些实体不是平均地分配在17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各基本类型的实体数量差别很大。其数量的丰富程度为:
最丰富类型1种:奇特与象形山石(32处)。 丰富类型2种:湖泊与潭池(14)、瀑布(12)。
中等丰富类型6种:凸峰(9)、洞穴(9)、纪念地与纪念性建筑(7)、泉(井)(6)、风景谷地与河段(5)、城镇与村落(5)。
缺少类型7处:塔(3)、观景地(3)、古代社会经济文化遗址(2)、摩崖字画(2)、沙(砾石)地风景(1)、森林(树林)(1)、古树名木(1)、水工建筑(1)。
③ 旅游资源大类及基本类型的区域数量分配
为了深入了解旅游资源在风景区内的分布,以下使用“旅游资源聚集区”的概念,本区的聚集区有5个:小寨沟—老潭沟、子房沟、岸上、茱萸峰、百家岩。
这些聚集区内的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在各聚集区内有不同表现:
A、自然旅游资源类型的奇特与象形山石、湖泊与潭池、瀑布、泉(井)在茱萸峰、小寨沟—老潭沟、子房湖等聚集区内数量最集中。
B、人文旅游资源类型的古代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塔、摩崖字画等基本类型在百家岩、岸上聚集区分布普遍。
C、子房湖聚集区内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较多(24处),缺少人文旅游资源基本类型(2处)。
D、小寨沟—老潭沟聚集区自然旅游资源实体数量远多于人文旅游资源(25:1)。
E、茱萸峰聚集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实体数量远多于人文旅游资源(30:2)。 F、岸上聚集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实体数量远大于自然旅游资源(8:1)。
14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G、百家岩聚集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实体数量大致相等(10:9)。
(2)旅游资源品质构成
① 整体情况
整个风景区的旅游资源结构呈纺锤形,反映为: A、属于“优”的实体19处,占16.81%。 B、属于“良”的35处,占30.97%。
C、属于“中”的48处,占全部实体的42.48%。
D、属于“普通”级的11处,占9.74%。
表5 云台山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分级名录
等级 优 实体名称 三秀峰、小北顶、黄楝沟陡崖、天门、老潭沟南岸陡崖、西岸东仓村西沟陡崖、温盘峪“一线天”、温盘峪陡崖、叠彩洞、小寨沟、百家岩谷、老潭沟、温盘峪、温盘峪卧龙潭、老潭沟云台天瀑、茱萸峰森林、万善寺、孝女塔、温盘峪白龙渠 万善寺陡崖、子房湖东岸陡崖、小北顶陡崖、小寨沟东岸陡崖、小寨沟西岸陡崖、寺头顶陡崖、老潭沟北岸陡崖、茱萸峰一线天、温盘峪“棋盘石”、温盘峪砾石滩、石青洞、龙宫洞、药王洞、阎王洞、橱灶洞、天门谷、子房湖(马鞍石水库)、小寨沟丫字瀑下潭、小寨沟李世民饮马池、温盘峪白龙潭、温盘峪黑龙潭、温盘峪睡龙潭、小寨沟水帘洞瀑、老潭沟丫字瀑、老潭沟孔雀泉瀑、温盘峪白龙潭瀑布、温盘峪白龙瀑、一斗水、红豆杉、云桥、云梯、云台寺、崇明寺(百岩寺)、东仓村、西岸上村 小寨沟企鹅峰、云门峰、天门山、老潭沟五老峰、杜鹃峰、黑石岭、翠微峰、“二鹑斗“石、“下不来”石、“天狗守门”石、“天狗守门”石、“军舰巡山”石、“茅笋入云”石、“蜗牛爬山”石、小寨沟“石舟”、小寨沟“蝴蝶”石、兴隆掌陡崖、老潭沟“孔雀屏”石、老潭沟波浪石坪、温盘峪“石龟石”、温盘峪“砥柱石”、锯齿山、通天洞、小寨沟龙蛇潭、老龙潭、温盘峪青龙潭、温盘峪黄龙潭、温盘峪游龙潭、温盘峪醒龙潭、小寨沟凤尾串珠瀑、小寨沟白蛇出洞瀑、小寨沟蛟龙吐雾、天门瀑、温盘峪无名瀑、温盘峪水帘瀑、王烈泉、明月泉、茱萸峰古井、焦泉、万善寺石塔、“孝女崖”刻字、马蹄窑村、东岸上村、黑龙王庙村、刘伶醒酒台、孙登啸台(凤凰台)、嵇康淬剑石、温盘峪象鼻山、老潭沟观瀑台 老潭沟王烈石、老潭沟孙登石、黄泥洞、厨灶洞、温盘峪子龙潭、小寨沟私语泉、二乐台、汉献帝避暑台、敬德试鞭石、西瀛观、望亲台 总 数 数量 19 良 35 中 48 普通 11 113 说明:本评价结果为局部区域封闭式评价。
② 各基本类型质量分级构成
17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质量等级差异明显:
A、拥有各个等级的基本类型共有3种,奇特与象形山石、湖泊与潭池、瀑布。
B、实体中有“优”的基本类型有10种,共有19处实体。 C、实体中有“良”的基本类型有12种,共有39处实体。 ③ 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区域构成
5个旅游资源聚集区中各质量等级资源的数量差别很大,“优”、“良”两个等级加在一起的“优良”级旅游资源所拥有的实体数量排序为:
15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A、子房湖聚集区拥有16处。 B、茱萸峰聚集区拥有14处。
C、小寨沟—老潭沟聚集区拥有12处。 D、百家岩聚集区拥有8处。 E、岸上聚集区拥有4处。 (3) 旅游资源组合关系构成
根据上述旅游资源组合关系评价方法完成各聚集区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实体在该区域内的数值评价。
各聚集区旅游资源组合关系的质量差别是:
A、茱萸峰聚集区和小寨沟—老潭沟聚集区都是优等,茱萸峰聚集区上升到了首位。
B、子房湖聚集区和百家岩聚集区位居中等。 C、岸上聚集区质量较差。 (4)旅游资源开发结构
对风景区5个聚集区进行了开发评价的质量等级赋分,评定级别如下: A、属于一级的是小寨沟—老潭沟聚集区。 B、属于二级的是子房湖和茱萸峰聚集区。 C、属于三级的是岸上和百家岩聚集区。
4、旅游资源的优势与不足
(1)优势
A、风景区内最醒目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是奇特与象形山石,此类型有32处实体,其中的陡崖分布广泛,质量档次较高,优良级达到17处,占全部54处优良级旅游资源实体的31.48%。其形象十分突出,可观赏性很强, 这正是本风景区的基本形象特点。
B、水文景观类旅游资源中的风景谷地与河段、湖泊与潭池、瀑布、泉(井)等多种类型往往是在同一地区密集地出现,形成了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在风景区内构成了形象鲜明的资源群体,它们共拥有37处实体,拥有优良级资源实体24处,主要集中在小寨沟、老潭沟、温盘峪内,它们构成了生态型旅游资源的主体类型。 C、此次旅游资源调查中,由于客观原因,记录下来的森林(树林)实体很少(只有茱萸峰的1处),影响这一优势旅游资源类型的数值评价结论。从质量等级上来看,此类型属于“优”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数量的不足。再者,本风景区森林面积很大,如果按旅游资源统计中的面积法进行校正,则这一类型仍可成为风景区内主体旅游资源。
16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D、从地理空间上考虑,风景区内5个旅游资源聚集区中的小寨沟—老潭沟、子房湖、岸上等3个区,基本上由子房河上下贯穿了起来,形成一个串珠状的风景旅游线,旅游开发环境结构十分理想,其资源优势很明显,优良级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达到32处,开发环境良好,开发条件已有相当积累,是风景区最有前途的区域,可统一考虑。
E、百家岩的纪念地较为突出,历史上的许多学者、文人等知名人士在这里的活动所留下来的遗址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旅游开发有很多工作可做。 (2)不足
A、森林(树林)面积广阔,但植被类型区域不明显,不但影响资源评价,也不利于形成景区。
B、人文旅游资源实体形象不突出,历史传闻有一定深度,但其载体不明确。
17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形势分析
一、生态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前提
旅游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既能做到满足旅游者欣赏自然风光和享受,又不损害自然保护问题,使两者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平衡,这样便产生了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就是到大自然中去认识自然接受环境教育和受到持续管理的旅行活动。这一旅游对自然保护的要求更加明确和严格。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生态旅游是旅游众多分类中的一种类型,被认为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具有求知求新的学习和探索性质。旅游的对象独特,含义深刻,它的活动内容可包括其它旅游的内容,而其它旅游的内容包含不了它。
第二,生态旅游是一种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欣赏、探索和认识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动。主要通过宣传教育、立法、科研和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对大自然美景的享受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与同步发展,以促进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与生态意识的提高。
第三,持续旅游是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经济可行性、环境保护和社会影响三者之间的平衡是保持持续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
2、生态旅游潮流与云台山的机遇
生态旅游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旅游新系统,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多方扶植,产业发展很快,目前已渐成潮流。
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召开了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会上指出,全球生态旅游一年产值为200亿美元,它几乎占所有国际旅游的20%,健康的旅游活动和生态保护是可以并存的,反之就有变成生态灾难的危险。
这一大环境为云台山风景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对云台山风景区的旅游开发方向,对风景区的结构和内涵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整。
二、云台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建设与环境保护思路 1、对风景区开展生态旅游的认识
18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A、确认生态旅游的环境调整作用。目前云台山风景区旅游开发还处在较低层次,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用生态旅游的方式加以消解。
B、通过在风景区开展生态旅游建立高质量的生态旅游基地及其运行机制,促进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最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真正理解和认识生态旅游的涵义,解决好生态旅游管理和体制方面的问题,真正按生态学的规律开发旅游。逐步从普通旅游的模式中摆脱出来。
D、培养新型生态旅游专业人才,使其既了解生态,又懂得旅游。
2、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中的科学层次
A、进一步对服务设施和旅游项目设置与景观和环境进行协调,对有些设置不当的旅游服务设施,如子房沟上源的停车场和景区内的道路系统,茱萸峰和百家岩复建的寺庙,老潭沟沟头地区设置的缆车等,要进行改造。
B、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要在查清自然本底、编制自然社会经济综合规划、开展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确定合理环境容量、普及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是在科学技术密切参与下运作的。离开科学技术将难以持续发展下去。目前科技投入不足,应在风景区经营旅游建设完善普通旅游区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对体现科学内容的生态旅游项目的投入,如逐步设立专门的展示和演示装置,反映风景区内丰富的科学知识内涵,满足游人对风景区生态和环境知识的需求;设立小型生态研究机构,增加必要的研究实验场地和设备,吸引专业人员来风景区开展科研和实习活动;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完成生态旅游区传播知识和进行群众保育的中心使命等。
C、导游是风景区开展生态旅游必不可少的媒介形式,目前包括导游标识、导游员、电子导游都不完善。应有计划地培训生态旅游导游员,编写具有深厚生态与环境保护专业内涵的导游宣介材料,大幅度提高风景区生态旅游品味。
D、加大风景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手段和对环境的调控能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针对性更强的影响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全区进行自然资源本底调查,掌握保护对象的特点和规律。
E、制作反映风景区生态环境特征的高品位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发掘构思奇妙、制作精细、且有科教内涵的精品。
3、加强管理和运行体制
A、目前风景区所开展的旅游多属于大众旅游,可在这一管理运行体制的基础上,增加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管理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的建设。
19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B、进一步协调风景区内多家单位同时参与旅游经营中的分工协作问题,合理解决与周边地区因地域归属或经营问题发生的矛盾,使旅游业务正常进行,也使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的管理顺利实行。
C、风景区开展生态旅游,应成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社会-经济复合体,统一各部门收益和付出的分工与责任。发挥社区发展的潜力,使当地社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因开发生态旅游而比单一开展大众旅游有更大的收益。
4、市场开拓
A、目前风景区的主要客源定位于国内,特别是华北地区的市场,生态旅游开发到一定规模并达到相当深度后,这一游客市场将加大到更大范围,其中特别要吸引更加成熟的生态旅游者,使具有较高国民素质的游客比例迅速增长,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意识、观念、习惯和行为,也将适应这一变化。这一转型虽然是一个长期运作、不断磨合的过程,但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应坚持实行。
B、风景区追求经济效益与保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关系对风景区的发展十分重要,游人增多到超过风景区的环境容量时,极易导致新的一轮生态环境危机,尤其对生态型的风景区旅游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市场开拓中应随时注意这个问题。
C、加强制订适应生态旅游的政策法规,其中特别是涉及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生态安全、生态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风景区旅游持续发展、生态保育和科学普及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应考虑加快编制。
20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第四章 云台山风景区生态旅游调整计划
一、生态旅游调整原则与方向 1、调整原则
云台山风景区作为一处有较长开发历史,并已取得良好成绩和一定声望的大众旅游区域,已经建立起了较为稳定、有效的管理和开发模式,如果决定修改这一模式,走现代化生态旅游开发道路,就需要对原有的管理体制、旅游区功能、项目设置等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为此,提出以下原则。 (1) 遵循资源与环境的天然规律和历史规律
云台山风景区是地质历史长期自然演变和人类历史以来社会发展形成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成功的杰作,她汇萃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胜,成为我国北方一处不可多得的山川型风景旅游区。此次风景区生态旅游调整应在这一大前提下进行运作,它包括:
充分依据长远历史形成的山川格局,不再建设大型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项目和旅游设施,如大型水库、堤坝、水系变动;
原则上保留风景区内的人文遗址遗存,将其作为人文遗产加以尊重。必要的增补应在不破坏这些遗址遗存结构和内容的前提下进行;
为开发旅游设置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凡是与资源与环境不相适应的,应逐步清除和重建。
除了个别情况外,现有的聚落不作大的变动。 (2) 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关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① 道德伦理教育
旅游者是实施旅游的主体,其行为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效益,促进旅游者环境道德观的建立,反映在个人的行为规范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旅游者的个人素质便成为开展生态旅游并取得成效的关键,保护是一种旅游者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因而具有对大自然的责任心和爱心,是对旅游者参与生态旅游最起码的要求。因此,在风景区生态旅游调整计划中,将采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措施,安排一些对旅游者通过生态旅游激发人们热爱自然和环境的意识,唤起人们的保护动机的项目,潜移默化地达到以爱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的道德伦理教育。为此,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给予配合:
完善简明易懂的科学展示与演示系统。 深入有趣的生态保育宣教活动。
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手段。
环境优化的适当参与。
21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② 景观建设与环境优化
风景区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应当使旅游资源的综合潜力得到永续利用,并使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其中,对可再生资源,应努力使其增值、增量和增效,防止退化、破坏和流失,促其良性循环;对不可再生的资源,要在分级保护的前提下探讨适度利用、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合理调节有限资源的耗竭速度。如在生态旅游景区内科学地划分核心区和外围区,并规定在不同区域内环境改造的内容和景观建设的项目。
景区环境改造和新建项目应尽量考虑生态旅游的需要,使其比重逐步增加。 同时不使“破坏性”的建设项目继续蔓延。为此避免由于单纯经济利益驱动和短期行为所产生的掠夺性开发;坚持科学决策防止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乱开发;制定合理规划。
③ 环境容量
开发生态旅游,对环境容量要求较严格,特别是某些地区或地段,游客容量,就可能发生游客过分拥挤,生态平衡极可能遭到破坏,如影响水体质量,影响生物栖息繁衍并破坏植被,引发水土流失。云台山风景区岩石峭壁很多,在某些比较脆弱的地区,如岩石较松脆的陡崖下,还容易引发滑坡、山崩、泥石流,造成人员伤亡。
为此,要合理计算环境容量,增加滞留地并设计适宜旅游线路分流游客。 (3) 增加科学技术成分
生态旅游区不但具有旅游的功能,它还应成为科研活动和科普教育的场所,这是由它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为此。科技投入至少要在以下3个方面予以支持。
其一,科学研究。云台山风景区有典型的岩石构造地貌,有完整的区域植被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开展各种有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地和天然实验室,
其二,教学实习。大专师生可以选择合适的地区和有代表性的剖面进行生态学、生物学、地学、历史学和社会经济学方面的实习。普通学校师生可结合教学在现场学习实用知识和技能。
其三,生态环境教育。对广大游客介绍生态知识,宣传国家自然保护方针、政策,提高游客的专业素质,培育生态旅游者群体。 (4) 硬件与软件同时并举
景点和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是风景区生态旅游调整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这些景点和设施必须有相应的强有力的组织与管理措施才能充分发挥 作用,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的力度。
提高风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加强生态旅游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其制度化和经常化;
22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完善高新技术的管理手段,如利用遥测、遥感、遥控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适时监测,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和演示生态环境的发展和演化,利用网络技术快速便捷地联络风景区内外旅游动向,利用现代通讯手段追踪和掌握游客行程以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等;
制订适合风景区可操作性的法制法规,其中特别是涉及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如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景观与环境保护、安全保卫、环境卫生、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法规、条例等。
扩大对风景区的市场推广,树立云台山形象,其中应将涉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科学内容和开展生态旅游的动态及时向社会通报,扩大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可采用多种推介方式完成此项工作,如编写精品导游词和风景区介绍材料、内部出版风景区旅游通讯、适时召开媒体新闻发布会、主持文人雅会并举办云台风物摄影书画联展等。
2、调整方向
(1) 提高质量档次
云台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发旅游后,在旅游圈内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声誉,客源市场也正在打开。不过由于风景区目前开发的是以观光为主的大众旅游,而此类型的旅游地在国内十分普遍,特别是在冀鲁豫相汇地带的太行山风景线上,雷同的风景区很多,如果没有全新的策划与改制,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的深层次开发必将受到阻碍。
不过,云台山有上述旅游地不完全具备的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如转制成功,将成为我国北方一处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地,以此优势可以在2001—2002年期间申报目前已在启动的高级别国家级旅游区(A级)。如实现了这一目标,云台山风景区的质量档次将在已有基础上提高一大步。 (2) 景观与环境协调
风景区实施生态旅游战略,提倡回归大自然的旅游、绿色的旅游、可持续的旅游、科学的旅游,这一基本要求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主张人地和谐,追求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均衡发展,当这一目标实现时,云台山风景区将成为一处山水清明、树茂花繁、行为规范、意趣高雅的优质旅游地。这一明确的目标可在2010年前基本实现。其间,2005年前应有一个明显的改观。 (3) 管理体制运作顺畅
目前风景区内外存在着多种利益集团,如政府和企业部门、行政与专业部门、风景区与周边地区等,他们在所属领域和所属区域内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一些旅游开发工作,对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从另外的角度看,这种群众性的旅游参与活动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由于各单位、各部门在诸如规划的编制、景点的策划、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宣传的口径、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
23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不统一、不协调,对风景区的整体运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云台山的旅游形象,已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协调风景区旅游管理体制的问题已十分重要。此问题可望通过生态旅游调整统一各方面的思路,在一二年内得到解决。 (4) 市场开拓范围继续扩展
风景区目前的客源市场还不算大,生态旅游得到全面开发后,风景区的旅游形象将对市场的开拓起到明显的作用,不但客源地范围有望扩大,游客的层次也将逐步上升,预计2000年游客人数将达到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000万元。到2005年,风景区的年游客人数估计达到60万人次,旅游收入7200万元,2010年超过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亿元。游客群体中,知识层次较高的游人和青少年将大幅度增加。
二、生态旅游景区构成
对目前形成的命名景区(小寨沟、老潭沟、温盘峪、茱萸峰、百家岩)按生态发育和空间结构原则,在充分发挥和利用它们已有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前提下,调整为以下5个生态旅游景区。 1、岸上景区。 2、子房湖景区。
3、天瀑风景谷地景区。 4、茱萸峰山林景区。
5、百家岩风景谷地景区。
三、风景区开发的前景预测
树立风景区生态旅游的总体形象,变单一的大众旅游为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
2001年提出建立“云台山生态旅游区”。此旅游区涵盖目前的“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和“云台山森林公园”区域范围。三个名称同时并存。
2002—2004年内,以“云台山生态旅游区”的名义申报高档次(AAA级以上等级)国家级旅游区质量等级。
同时,将云台山风景区建成我国著名的生态旅游示范区,并申报相应称号。
24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第五章 生态旅游景区项目调整规划
对上述岸上、子房湖、天瀑、茱萸峰、百家岩等5个景区需要进行新的项目调整,使其逐步加大生态旅游的内容,成为云台山风景区生态旅游的形象支撑。为此,对它们的设置理由、管理范围、景观与生态环境特征、主要调整项目分述如下。
在此之前,对整个风景区(代号0,下同)内具有共性的生态调整项目进行介绍。
1、风景区门区(01)
(1) 风景区大门及附属建筑 A、 大门(011)
云台山风景区出入口大门位于本景区较开阔的河谷平地上,所以在本景区项目中考虑,按与风景区形象标记相吻合的要求设计和建设。大门建筑体量较大,气势恢弘壮观,使用风景区内常见的淡红色硬砂岩垒砌。 在大门的一侧用同样质地的石料建造售票房。
C、风景区标牌(012)
在另一侧用同样质地的石料垒砌巨型醒目风景区标牌,成为风景区是形象标记。请书法家题写“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云台山”字样(如申报国家级旅游区成功,可在同一标牌上添加“国家级(A级)旅游区(点)”字样)。 D、风景区介绍牌(013)
设在风景区大门外售票房旁边,与云台山形象标牌呼应。
牌面的大小应与大门的体量相符合(不小于3.0米×4.0米),色彩、材质、形状也要与大门相当(如选用云台山的常见树木制作或装饰,色彩平淡,形状可以有变化),要求美观、大方、文字工整、书写无误。
用中文、英文表示风景区的游览内容,突出介绍其中的生态旅游景区、旅游点、旅游线和旅游项目。
附有相应的风景区全景图或旅游路线图,图面精细、准确、美观。 E、影壁(014)
设在大门内,用与大门同样的材料和风格建造,可垒成陡崖造型,并挂小型人工瀑布。
E、生态停车场(015)
设在大门外。地面应铺设小石块或预制砼块,每块之间留有适当的空隙,中间绿化(以草为主),以截留雨水,减轻小区排水系统负荷。减少太阳辐射,使地面气温不会上升太快、太高,从而改善局部小气候。场内全面绿化。 (2)导游标志(02) A、景区介绍牌(021)
25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设在各景区入口处,牌面不小于2.0米×3.0米,色彩、材质、形状要与景区相当(如选用云台山的常见树木制作或装饰,色彩平淡,形状可以有变化)。 用中文、英文表示景区的游览内容,突出介绍其中的生态旅游点、旅游线和旅游项目。
B、主要景点(线)介绍牌(022)
设在各景点入口处,牌面不小于1.0米×1.5米,色彩、材质、形状要与景点相当(如选用云台山的常见树木制作或装饰,色彩平淡,形状可以有变化)。 用中文、英文表示景点的游览内容,突出介绍其中的生态旅游项目。 C、主要景物介绍牌(023)
设在一些主要景物前面,牌面不小于0.3米×0.5米,色彩、材质、形状要与景物相当(如选用云台山的常见树木制作或装饰,色彩平淡,形状可以有变化)。 用中文表示景物内容,重要的附加英文。树木加规范的拉丁文。 D、引导(指路)牌(024)
在各分路和岔路路口设置,标示指导名称、方位、距离。
主要路口的引导(指路)牌要用中文、英文两种文字。引导(指路)牌的规格要适中,采用当地石材或木材。牌上的字体要醒目、大方、美观、统一、规范。 E、电子触摸显示装置(025)
在各景区入口处设置2—3个信息触摸屏,成为完整的云台山及相临地区地理信息系统及云台山旅游开发信息系统载体,突出其中天瀑景区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界面主体,以文字、图件、影象等多媒体方式表示,整个风景区可采用统一版本,主要载有:
修武县区位。
修武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包括地文、生物、气候与水文、交通、文物、历史与传闻、社会经济现状等。
云台山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包括岩石与构造、山石与陡崖、动物与植物名录、山地气候、河流水文、历史演变与民间传闻、村镇社区等。
云台山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状况、环境保护的区域、项目和重点。 云台山生态旅游的内容、方式。
包括进出通道(交通运输)、接待与服务设施、旅游景区、旅游线、主要生态旅游景观和旅游项目、土特产品等。
强化生态旅游教育方面的内容,编辑并载入《云台山生态旅游指南》的内容:生态环境的概念与原理、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和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旅游者的行为规范和在风景区内活动注意事项、奖励办法等。
26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一、岸上景区(代号1) 1、景区概述
以岸上西村为主的外围景区,地处子房河出口的山前低山丘陵带。此处村落规模较大,除西岸上村外,还有东岸上、茶棚掌等几个村庄,属山前农业地区。
本景区交通便利,有自修武县到山西陵川县的过境公路和沿子房河向上到老潭沟和小寨沟的景区内公路。
此景区目前建有风景区门区和云台山庄,北侧有万善寺。
2、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本景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基本良好,其中水体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属于HCO3-CaMg型,水质为低矿化度弱碱性微硬水,水中普遍含有一定量的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如Sr、Si、Zn等,水中普遍含有一定量的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如Sr、Si、Zn等。大部分河水基本上达到了生活用水、旅游服务设施及水上娱乐等各类用水的国家标准。
但本景区也存在着一些水体污染等方面的问题: 水体中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元素含量(F)。
水体的水质量除了云台山庄外,未达到饮用水的细菌学标准,水中细菌总数及大肠杆菌种群数均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2倍以上。
本景区现有西岸上村、东岸上村、茶棚掌村等几个村庄和一些接待设施(居民和餐馆、商店、宾馆)内的厕所污水和生活污水一般未经治理便排入河中,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及河水造成污染。
农田里每年施用大量氮磷化肥,这些污染物极易随雨水或灌溉水下渗或直接流入景区的河水中。
-
3、项目调整原则和方向
本景区是云台山风景区的南大门,景区建设与风景区建设融合在一起,为此,建设体量应扩大,增加内容,以使其成为云台山的主体景区。还需要进行整体形象包装,特别在外观标记方面增加生态旅游内容。
开发成一处以管理接待和进行全面生态旅游教育和培训的基地。 同时开展环境治理、林木观赏与培育、宗教朝觐活动。 为进行全面生态环境治理,设置相应设施。
4、主要调整项目
(1)岸上景区门区(11)
设立景区名称标记牌、景区介绍牌、质量等级标牌。
27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2)云台山风景区游客中心(12)
① 游客中心设置的理由
A、目前云台山风景区已是我国北方一处知名度较高的风景旅游地,部分景区和景点的开发程度也较高,但风景区内的各旅游经营单位(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方)和各景点的业务联系(资源与环境保护、景点建设等)力度不够,这一情况,需要加强整体管理体制的建设才能逐步解决。
B、根据国家标准GB/T 17775—1999《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要求“AAAA”级和“AAA”级旅游区(点)设立游客中心的规定:“设立与旅游区(点)接待规模、档次相适应的游客中心”。
如果云台山风景区将来申报国家较高档次的旅游区,则有必要安排游客中心的建设。
② 中心地址的环境状况
“云台山风景区游客中心”(简称“游客中心”,下同)是一处新建旅游地,也是一处管理中心。其地址的选择应位于风景区内门区附近,不占据核心区;接近交通要道,进入性好;临近社区,便于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
根据这些原则,本游客中心可选在风景区入口大门内侧西岸上村附近,此处为子房河出山后的左岸阶地后沿山麓地带,高出河床40—60米,地面缓倾,前有修陵公路通过。
③ 游客中心具有的功能 A、管理的功能
1)参与培育生态旅游者
合格的生态旅游者是生态旅游的执行者,又是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宣传者,为壮大生态旅游者的群体,风景区可采用相关手段参与生态旅游者的培育,用5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初步成效。
制订保护区的管理条例和旅游活动的道德标准《云台山生态旅游指南》,其中包括: 生态环境的概念与原理、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和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云台山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状况、环境保护的区域、项目和重点、旅游者的行为规范和在风景区内活动注意事项、奖励办法等。
这份文件应在入口处、各景区及各重要通道张贴公布,还可载入电子导游装置,也可制成光盘、磁带、照片、幻灯片、画册、文字材料,在游客中发售或发送。
为游客提供可装废物的口袋,并制订实施相关回收和奖励办法。 2)提供信息服务
为普通游客使用信息网络提供服务。
为客作专业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专业文化人士开放信息室,提供查询、复制服务。
出售或赠送风景区各种基础资料和宣传材料。
28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3)生态旅游的财务管理
按照生态旅游区经济收益分配原则,制定以下旅游收入分配方案:重新投入生态环境保护部分、回报社区部分、奖励对推动生态旅游有贡献的员工和游客的部分。
B、接待的功能
1)组织普通游客的参观游览
安排并接待有组织的旅游团队来风景区的参观游览活动,制订接待计划,安排食宿、参观游览路线、提供导游服务。
安排散客来风景区的参观游览活动,提供食宿、参观游览路线、导游服务。 2)安排专业研究人员的科研活动
——对象与目的
安排并接待专业研究人员来风景区的课题研究,制订接待计划,安排食宿,提供实验室和信息服务。接受专业研究成果复份并入档。
研究课题主要涉及地学、生物学、生态学、农学、历史学、经济学。 ——人数
2001—2003年5—15人。 2006—2010年10—15人。
2011年以后10—20人。
3)安排大专院校师生的教学实习活动
——对象与目的
安排并接待大专院校师生来风景区的教学实习活动,制订接待计划,安排食宿、参观游览路线,提供导游、实验室和信息服务。接受实习研究成果复份并入档。
教学实习主要涉及地质与构造学、自然地理与地貌学、动物学、植物学、土壤学、生态学、农业与农业工程学。
——人数
2001—2005年20—50人。 2006—2010年50—100人。 2011年以后100—500人。
4)安排专业文化人士的文化创作活动
——对象与目的
专业文化人士来风景区的文化创作活动,制订接待计划,安排食宿和创作场所。接受创作复份或部分创作成果并入档。
文化界人士包括书法家、画家、摄影家、散文作家、记者、影视剧作者等。主要创作文学、书画、摄影作品。
——人数
2001—2005年3—10人。
29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2006—2010年10—15人。 2011年以后10—20人。 C、公众教育的功能
对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景观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主要形式有: 1)宣贯
在现场由导游向游客准确讲解风景区生态旅游的科学知识。
利用展览和影象播放风景区旅游资源与旅游环境的特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
定期举办知识讲座。
向游客发售该项目的详细材料。 2)公众参与
开发各景区景点的深层次旅游项目,增加游客直接动手参与的项目, 组织游客观摩中心和各景区的展览室和生态演示场,接受动态教育。 参与生态观测实验,直接获取资料和数据。
开发科学探索旅游和专业旅游,如生存体验旅游、地学实习旅游、生物学实习旅游。
在生态示范村体验生活。 3)信息传导
启动电子导游屏浏览信息。 收集和阅读资料。 网络浏览。
④ 部门设置与责任 A、管理机构
1)游客中心管理委员会
风景区协调组织。负责研究处理风景区的重大行政和业务事务。由各部门主管人员组成,这些部门主要是:修武县政府、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修武县旅游局、岸上乡政府、游客中心。
2)游客中心管理办公室
游客中心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具体处理风景区的行政和业务事务,其主要职能有:组织风景区各景区员工的业务培训、编制风景区管理条例和有关章程、财务管理、编辑发放定期内部交流刊物《云台山风景区旅游信息》、处理管理委员会交办的其它事务和游客中心的日常公务。 B、业务开发部门
1)企划与市场开发部
2/3以上开发部成员应具有生态学、生物学、地学专业背景,其主要职能有:组织编制游客中心建设规划、协助风景区内各辐射旅游地的建设规划、编制风景区游客市场开发宣传促销计划。
30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2)研究保育部
业务管理部门,成员应具有生态学、生物学、地学专业背景,其主要职能有:编制游客中心和部分景区长期和阶段研究计划并监督其执行、编制游客中心和部分景区长期和阶段保护计划并监督其执行、编制游客中心和部分风景区长期和阶段公众教育计划并监督其执行、协调游客中心和客作研究单位的研究计划。
3)生态研究室
实际研究单位。中心成员应具有生态学、生物学、地学专业背景。同时吸收客作研究人员参与。主要从事以下研究工作:风景区形成演化研究、环境因子动态变化及其对风景区环境影响的研究、生物本底资源调查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植物资源种类和分布储藏量的研究、珍稀频危动物种群数量、分布与栖息地的研究、动植物标本采集、风景区生态环境监测、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关系研究、资源与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4)游客服务部
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能有:接待并安排游客在游客中心的食宿和参观游览活动、接待并安排外地科研人员和来中心教学实习的师生在生态研究站的食宿,并安排向各景区的客源分流、为游客和其它外来人员提供导游和咨询服务、受理和处理游客投诉、管理中心客房、多功能厅的日常业务。
⑤ 设施和项目设置
根据游客中心的任务和职能,在中心所在的范围内,集中新建一批具有较高档次的管理、科研、服务设施和项目,组成一个功能齐全、配置合理、运作顺畅的新景点。中心占地15000m2,主要建设以下独立建筑和实验场地。 A、生态研究接待站(121)
为客作研究提供工作条件的场所。
负责安排和协调客作研究人员的研究计划,提供研究实验条件,如仪器、设备、材料、资料等。负责成果处理。 B、常规分析实验室 (122)
可以进行地学、生物学常规实验的场所。承担风景区内的生态监测任务。主要分析内容和实验仪器有:
1)主要分析项目
水质理化特征分析,包括:水化学主要成分(pH值、K+、Na+、Ca+2、Mg+2、CO3-2、 HCO3-1、Cl-、SO4-2)、矿化度、总硬度、COD、微量元素( F-1 、As、Cr、Cu、Pb、Zn、Cd)、细菌学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土壤养分分析,含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pH值等。 植物种群分析、生物量分析、营养成分分析等。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分析、SO2、氮氧化物、O3 等。
2)主要仪器设备
31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主要仪器设备:通风设备、加热设备、高压灭菌器、容量分析设备、烘箱、冰箱、分光光度计、PH计、定氮仪等。 C、标本制作室(123)
协助中心和客作研究人员、实习师生和游客制作地学(岩石、矿物)、生物学(植物、动物)标本的场所。为其提供技术和制作标本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D、智能生态模拟演示展示馆(124)
开展全面生态环境科学普及的场所。属于深层次的科普教育的地方。 1)内容
云台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状况和人文生态状况,提供生态演化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科学讯息,并提供云台山地区岩石、矿物、植物、动物、土壤、水产品、农产品、药材标本。
表现一般景观生成与演化、水文环境变化与发育、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关系。 2)手法
利用地图、文字、图表、数字、照片、影像、录象、声音、实物等传统方式进行展示。
利用动画、三维漫游多媒体技术、遥感技术、进行生态演化模拟。 E、多功能厅(125)
集视听、会议、娱乐、休憩为一体的大型厅室。 F、信息室(126)
资料信息储存、查询、管理并提供服务的场所。有以下两项职能。 1)资料数据库
管理和处理生态研究室和景区的研究实验成果。
管理和处理游客中心和有关辐射点客作生态研究的研究实验成果。 收集、分析和处理外界风景区生态资料。 2)旅游管理网络平台
成为游客中心与各景区业务联系的信息中枢。 G、中心客房(127)
为游客和客作研究人员提供70人的中档客房。 H、特品商店(128) 出售旅游商品和日用商品。 (4)太行树木园 (13)
① 项目设置理由和依据
云台山有植物79科190属476种。山脉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南移和海洋性气候北上,从而形成地区小气候,成为古老植物的避难所,并使亚热带植物种类扩张进来太行山落脚生根。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旱化,对寒冷和半湿润条件的适应,出现太行特有种,形成带有南北区系过渡性质的太行山暖温带阔叶落叶植物群体,在华
32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北植物区系亦有特殊性,既有华北植物种又包含部分华中植物种,具有科、属上的数量优势。建立树木园,可以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处完美的科研基地,为大专院校师生提供一处专业实习场所,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认识自然,接受科普教育的机会。
目前云台山地区的原始植被大都遭到破坏,大部分针阔混交林均是次生林,因管理不善,粗放经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乔木矮小化、灌丛化,林相参差不齐,资源受到威胁,应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建立林木园是实施云台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②太行树木园的性质和功能
树木园是太行植物的档案馆,是太行活体植物的陈列室,通过树木园的建立,可以就地保护太行山特有的种质,使生态系统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使太行植物优势种恢复提纯林相,并得以巩固和发展。
太行山植物的特有种和濒危物种需要尽快加以保育,目前整个太行山地区还没有专门机构进行这项工作,云台山土地立地条件适合这些植物生长,具有建立太行山植物园的条件。
树木园的建立为云台山风景区的旅游观光增加了一项全新的内容。
③ 太行树木园的选址和环境条件
树木园选在万善寺周围,该地由起伏多变的中山地形逐步过渡到低山沟谷、丘陵、山前冲积洪积平原。
此地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3℃。由于地形的作用,多年平均降雨量在600毫米左右,由于长期经营不善,开发利用不合理,林业资源受到威胁,加上无组织的上山采野韭菜、挖山药、何首乌等行为,造成山坡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④ 主要建设项目
A、树木园门区(131)
树木园的大门建在茶棚掌村北面。
大门为小型、朴实、精巧建筑,使用当地木材建造,上面横幅“茱萸峰太行树木园”。大门两侧种植云台山代表性树木。 大门外设景点介绍牌。 B、林木观景园(132)
选出由代表性的果树、灌木、阔叶树和针叶树中的优势树种,作为林木观景园的主要品种,进行人工栽培和养植,形成4个园区。总面积10公顷。各园区的面积、平面形状应因地制宜,增加变化。
33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1)果园林区
选出枣树、山杏、香椿、柿子、核桃、石榴、桃树、李子、花红、山楂共10种按地形部位高低,梯田方式,鱼鳞坑栽种1800亩。 2)灌木林区
主要灌木树种有野皂角、紫穗槐、黄栌、三角枫、山茱萸、石榆、酸枣、珍珠梅、连翘、丁香、黄刺玫等。采用带状改造法,分期分批人工补植补造,改疏林为密林,改萌生为实生。此外还可单独开辟小片林地,命名为“茱萸园”,为纪念曾在此地写过茱萸诗的唐代诗人王维。
3)阔叶树林区
主要树种黄楝、辽东栎、全皮栎、蒙古栎、鹅耳栎、白桦、白杨、漆树、 泡桐、榆树、臭椿、青岗、黄连木,红豆衫、栾树、元宝树、银杏。采用带状改造法,分期分批人工补植补造,改疏林为密林,改萌生为实生。
4)针叶树林区
主要树种有侧柏、油松、华山松、白皮松等。采取人工种植,飞机播种等方式扩大针叶林面积,但因生长速度不快目前纯林面积不大。原有的均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树所占比例不超过30%,故建针叶纯林是十分必要的。 C、太行珍稀植物苑(133)
太行山的一些珍稀濒危植物如绿毛太行花、太行菊、太行黄芪、太行白前、太行榆、太行米口袋、太行阿魏,河南猕猴桃、岩上报春花、山茴香等;渐危植物如太行花、连香树、青檀等;某些药材如牛膝、怀生地、怀菊(或甘菊)等,目前属于天然生长状况,自生自灭,不利于物种保存和开发利用,游人观赏也十分不便。开辟太行珍稀濒危植物苑可以为研究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植物资源,并为游客观赏这些植物提供了方便。
选出有代表性的珍稀植物建专题林园,面积1公顷。 D、太行露天花卉园(134)
面积1000平方米,以培育多年生木本花卉为主,主要品种有:各色玫瑰、榆叶梅、紫荆、紫藤、紫薇、木槿、凌霄、迎春、丁香、金银花、刺玫、连翘、石榴等。
露天花卉园要求富含腐殖质的肥沃土地,土层深厚,疏松湿润,向阳日照时间长。茶棚掌村有水库引水渠,水源有保障,因土地疏松,无隔水层排水通畅,不会出现积水淹水,加上精细作畦,四周作埂,施足有机底肥,深翻20—30厘米,细粑整平,播种或移苗,均需萎帘遮阴,见苗后适时浇水施肥,加强苗圃管理,防病治虫,越冬花卉要建防风帐,阳畦盖蒲席,或土埋等防寒措施,保证花卉来年茁壮生长。
E、花卉温室 1)主要品种
34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以盆栽花卉和水培花卉为主,主要有兰花、鹤望兰、茉莉花、仙客来、杜鹃、勿忘我、菊花、倒挂金钟、海棠、马蹄莲、令箭荷花、水仙、朱顶红、米兰、君子兰、吊兰、扶桑、一品红、柑橘、石榴、文竹、石竹、大丽花、玉簪、三色堇、山茶花、巴西木、龟背竹、鸡冠花、百合花、芍药、芦荟等。 温室花卉栽培分为盆栽、畦栽和无土栽培。 2)温室设备
建筑面积为40米×80米。
建筑材料为铝合金架,双层充气膜顶面,太阳能加热,配遮荫网,温室内安装计算机控制系统,水肥供应装置,和立体栽培床架,以及无土栽培(水培)设备等。
二、子房湖景区(代号2)
1、景区概述
包括子房湖所在的谷地地区。上游起自东西仓村,向下到温盘峪嶂谷南部出口,延长约3.5公里。谷地内有东仓、西仓、黑龙王庙等几个小村庄。现有温盘峪景区。
此景区主要景观与环境特征是典型的峡谷—嶂谷河段及其中的奇特山岩(层状陡崖),以及谷地中的水景(风景谷地与河段—湖泊与潭池—瀑布—泉)相互交融的自然风景生态旅游区域。
此景区目前是风景区内的主要旅游区域之一,温盘峪谷地的开发力度较大,在子房湖水库大坝处开设了水上游乐园,在东仓有云台山度假村。
2、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本景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基本良好,其中水体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属于HCO3--CaMg型,水质为低矿化度弱碱性微硬水,水中普遍含有一定量的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如Sr、Si、Zn等。大部分天然泉水基本上达到了饮用水的国家标准,大部分河水基本上达到了生活用水、旅游服务设施及水上娱乐等各类用水的国家标准。 但本景区也同样存在着一些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等方面的问题: 水体中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元素(F)。
水体的水质量未达到饮用水的细菌学标准,水中细菌总数及大肠杆菌种群数均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2倍以上。
本景区现有东仓村、西仓村等几个村庄,又是风景区内的另一个接待区,这些聚落和餐馆、商店、宾馆内的厕所污水和生活污水一般未经治理便排入河中,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及河水造成污染。
东西仓村农田里每年施用大量氮磷化肥,这些污染物极易随雨水或灌溉水下渗或直接流入景区的河水中。
35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3、项目调整原则和方向
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治理、开展大众生态科学普及是本景区生态环境调整的核心,这方面内容主要包括:
污水的无害化处理与再利用。 建设农家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开辟形象化的大众科普活动。
4、主要调整项目
(1)子房湖景区门区(21)
设立景区名称标记牌、景区介绍牌、质量等级标牌。 (2)东西仓生态聚落示范村(22)
① 现状
东仓村和西仓村位于子房谷中段子房湖顶端,隔河分置。交通便利,风景区内公路从中间穿过。东仓村现有住户5户,人口39人;西仓村现有住户14户,人口69人(户数参考1992年资料,人口数是2000年8月统计)。有耕地200多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粮食年产量350-400公斤。另有果树10多亩。 ② 示范村改造的指导思想
结合现有村落风貌,建设特色生态旅游村,使其成为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各项自然能源和旅游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的一处集住宿、餐饮、体验农家生活,并进行生态农业观光的综合旅游区域。使其在子房谷风景旅游线上成为一个人居环境优化的有典型生态环保意义的旅游景点。 ③ 建设与调整项目
A、聚落生态改造(221)
根据村庄建筑物的布局和旅游开发的需要,以集中绿地为中心,道路绿化为网络,使整个区域环境形成多层次绿化空间,覆盖度达到80%以上。
利用山泉或渠道水,经沉淀、消毒净化处理,用泵抽入蓄水池,利用自然压力供给村内各取水点。水池可修在泉的上边高坡处,容量为50吨。水池要进行包装,形成景观。
根据生态村的环境与民居布局特点,安排一些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建筑小品,如垃圾筒、标志牌、花坛、水池、雕塑、围墙、栏杆等。其用材主要选择当地石料和木材,小品造型要质朴。
B、生产农业建设(222)
西仓村目前单一务农的生产方式不但限制了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使居住人群在生产及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废物、废水不能得到综合利用和生态处理,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对旅游景区的土壤和水体都将造成污染。
36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为消除这个自然村在农业生产及生活中给子房谷风景线环境和水质可能造成的污染,可开辟100亩地左右,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包括农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品种改良、实施节水技术等项工作。为来生态村的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清洁的绿色食品,并可提供农业观光场所。
C、农家庭院生态能源开发与居住环境生态改造(223)
对原有民居进行改造,建立以户为单位的家畜家禽—生态能源—蔬菜花卉的小型农户庭院生态复合系统。
按农家庭院式结构布置,室内及院内布设保持当地的习俗。利用各种空间如窗台、墙面、屋顶开展绿化,形成立体“空中花园”。院内分植柿树、石榴、海棠、核桃、枣树、山楂、梨树、香椿等各种当地的优势果树树种及翠竹、油松等。以造成具有浓郁的山庄情调,可供游人参观,在果树成熟季节可供游人摘采。
利用生态能源,作到能源的最大程度补给。使用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采暖房。庭院内设以净化为主要目的的沼气净化池,粪便等污物、秸秆等和生活污水排入沼气净化池厌氧发酵后,沼液或净化水再用泵打回屋顶或院子里施于植物,净化水还可用于冲洗厕所等,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所产生的沼气,用于烧饭、烧水。
采用沼气净化池处理粪便和生活污水,外排水可接近或达到国家规定的II级排放标准,为就地、分散、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家庭厕所的生态化改造后,明显无臭,且池顶、坑糟内无蛆蛹。
通过设置房屋、地面的集雨设施将雨水储于地下集雨池,用于庭院内的观赏及养鱼水池用水及浇灌绿地。雨水集流装置要进行包装,形成景观。 D、污水处理场(224)
东仓村和西仓村目前是风景线上一处接待服务区,现有云台度假村,污水生成量较大,可集中建造污水处理场处理度假村和家庭中的生活污水,污水经沉淀净处理可浇灌农田,各户沼气池净化灭菌后的残渣物用于农田施肥。 (3)温盘峪地学科普长廊(23)
① 设置理由
进行生态旅游调整后的云台山风景区,将扩大其科学内涵,使其成为传播生态旅游知识,进行科普教育的场所,其中云台山表现出来的地学内容尤其丰富,开辟一处能在短途内见到很多地学科学内容的旅游线,是很有必要的。
② 项目地点
与目前温盘峪风景区谷地风景线相吻合。从白龙潭到黑龙潭,总长560米。 ③ 项目内容与主要设施
本项目主要反映温盘峪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石地貌、谷地、水文现象、地植物等地学内容,举例如下(表6)。
37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表6 温盘峪地学科普长廊部分项目内容一览表
编号 名称 1 “棋盘石”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离堆柱” 构造裂隙 嶂谷 “波纹岩” “书叶岩” 太行菊 密集节理 潭池 岩壁裂隙泉 蛇形幽谷 丹崖长墙 部位 温盘峪南口以下谷地左岸 温盘峪出口处东侧山坡 子龙潭西侧 一线天 黄龙潭东南侧栈道上 黄龙潭河床内 砾石潭河床岩壁上 黑龙渠西侧 黑龙潭 黑龙瀑布岩壁上 黑龙潭以上 黑龙潭西侧 主要现象 受流水侵蚀后残留下来的坚硬岩墙。岩墙宽三五米,高出河床四五十米。 岩壁上石体沿直立节理发生崩解后形成的与石体分开的柱石。 岩壁上裂隙扩大形成的直立狭道。 长四五余米的岩壁近于直立的峡谷。 呈现流水波纹形状的水平岩层。 薄入书页的成层页岩。 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花卉植物。 在强力作用下形成的破碎岩面。 长期流水挖蚀作用下形成的深池。 地下水受到压力后沿水平层面向外喷出。 弯曲的窄形河谷。 多层陡崖。 在每一观测点上竖立标志牌,用文字和图形表示观测对象的成因、典型形态、
科学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标志牌可采用当地产的红色砂岩制作。 (4)云台书画馆(24)
① 设置理由
云台山是我国北方名山,它具有山水名胜区域常见的天然、秀雅景色、又包罗太行山风景带的特有景观,是一处很好的可入诗入画的地方。
云台山历史上,记载有许多文人在这里的文化活动,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画作品出在这里,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为社会文化人士提供一处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 兼作家庭宾馆。
② 选址
选在温盘峪入口处西侧约50米处的山坡上。该处为一片较广阔的缓坡地,植被茂密,背靠高大的岩壁。这里环境幽静,进出又很方便,距温盘峪景区很近,又能远眺风景区内的各类景观。
③ 建设内容和要求
A、朴素的单层民居式建筑,依山就势,前后庭院,木石结构,田园风格。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
B、后院设“云斋” 1—5号(241),相互连接的独立建筑。家庭居室结构,内有卧室、会客室兼创作间、炊室和卫生设备。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C、前院设“云台山书画会馆”(242)。单间厅室,作为书画展示、销售场所。建筑面积50 平方米。
38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5)子房谷生态路径建设与改造计划
① 公路与设施
A、目前穿过云台山风景区的修陵公路云台段,大型载煤车辆来往穿梭,严重破坏路面,污染环境,影响旅游安全,应着手将景区内的这段20公里公路改线,在茱萸峰山地地区开始改线,避开子房湖景区,走岸上前庄-东水下山。
B、岸上至天瀑景区穿过子房湖景区的主干道要全面生态改造,主要内容有: 其一,将主干道变为风景区内部生态公路,撤消目前设在老潭沟和小寨沟汇口处的大停车场,向外移至岸上风景区大门外。景区内禁止燃油车辆行驶,改用清洁能源的车辆或其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代替。
其二,加强绿化,注意在交叉口或转弯处布置树木时,不应遮挡车辆和游人视线,按规范留出安全视距,选用矮小树种,高度小于0.7米。在树种选择、景观处理及断面结构布置方面从导向、连接、安全、减低躁声等方面综合考虑。以草皮、灌木、乔木,沿着道路绿化线敷设地下各种管道(如电缆、给排水管道)及通讯网线,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长廊。 ② 水路
子房湖的3公里湖面,可开辟水上游路,不能使用燃油船舶,可用电力驱动船和人力船。
(5)子房湖水文实验监测场(25)
设在子房湖开辟水文实验监测场,其中包括: ① 中心场地
设在马鞍石水库大坝下。 其他内容与天瀑景区相同。 ② 水文观测采样点
在子房湖顶部(东西仓村)、子房湖湖中心、温盘峪出口处设采样点。
其他内容与天瀑景区相同。
三、天瀑风景谷地景区(代号3) 1、景区概述
包括现有的小寨沟景区和老潭沟景区。这两处景区地域很接近,生态发育过程、发育阶段、环境和景观特征相同,都是属于奇特山岩(主体资源是奇特与象形山石中的陡崖)与峡谷水景(风景谷地与河段-湖泊与潭池-瀑布-泉)相互交融的自然风景生态旅游区域。
原有的景区命名“小寨沟”和“老潭沟”也显得直白,可将本区景观形象代表的“天瀑”作为景区的名称。调整后重新命名为“天瀑风景谷地景区”。
39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为使此景区生态系统更加完整,在原来小寨沟景区和老潭沟景区范围的基础上扩大,新的景区范围包括了原有的小寨沟与老潭沟河床及两岸坡地,老潭沟自天瀑瀑布以上延伸4.5公里的谷地,在这段谷地内,向下到目前停车场以下子房河左侧的红龙沟。景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
此景区目前是风景区内的主要旅游区域,开发力度最大,已初步形成规模。现有的主要设施有停车场、登山缆车、谷地游览步道、观景点、餐饮店铺等。
2、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本景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基本良好,其中水体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属于
HCO3--CaMg型,水质为低矿化度弱碱性微硬水,水中普遍含有一定量的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如Sr、Si、Zn等,水中普遍含有一定量的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如Sr、Si、Zn等。大部分天然泉水基本上达到了饮用水的国家标准,大部分河水基本上达到了生活用水、旅游服务设施及水上娱乐等各类用水的国家标准。 但本景区也存在着一些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等方面的问题。 (1)水景的水源供给不足
本景区的各种水体景观,主要是依靠大气降水维持的,虽然此地年降水量超过700mm,但年内分配不均,又由于植被覆盖度较小,降水常以洪流方式流失,严重影响了本区以水景为主体的旅游形象。在枯水季节(一般为11月至次年4月)则发生断流,影响了游客对水景的观光, “天瀑”瀑布经常有四、五个月缺水。 (2)存在水质污染因素
水体质量方面也存在着隐患。从表面上看,小寨沟和老潭沟汇口以下多处河湾或河水的涡流处,常见黄色苔藓和积聚的污物,河水被污染的表观现象至下游更为明显。
根据最近对本区河段多处水体质量调查分析,存在着以下问题: 微量元素中的氟化物(F-)含量略超过了国家饮用水标准。
老潭沟、小寨沟上游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水中的水中细菌总数及大肠杆菌种群数指标高出国家标准规定的指标3-5倍。
小寨沟沟口停车场、餐饮区下游河道的水质污染最严重,水中细菌总数及大肠杆菌种群数均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13倍及30倍。 造成这一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为:
A、设有的70个下端有开口的垃圾筒,部分污物被雨水冲刷进入河流水体。 B、设置的5个简易干厕,后面敞开的积粪池中的粪便自由下渗至干枯的大石河河床中,通过地下水道进入河流水体。
C、餐馆、商店没有统一的下水管道和污水处理设备,所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原地排放或排在附近的低洼处,极易渗入地下或被雨水冲到河中,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40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3、项目调整原则和方向
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治理是本景区生态环境改造的核心,这方面内容主要包括:
合理开发利用水源,保证供水。 污水的无害化处理与再利用。
泉水直接改造为天然纯净饮用水。
4、主体项目
(1)天瀑景区门区(31)
设立景区名称标记牌、景区介绍牌、质量等级标牌。 (2)“天湖”(32)
计划在距天瀑瀑布陡崖以上1.5公里的子房河河道内建造云台山水库,自库区向下到天瀑瀑布之间的河谷作为一个统一的景点进行开发。为符合旅游开发特点,将云台山水库更名为“天湖”。主要项目有:
A、观瀑台
在天瀑陡崖顶部山崖一侧,建凌空观景台,用当地白云岩石块垒砌,可同时容纳50人观景。设高倍望远镜。
B、“涧行天路”
从天瀑崖顶河道向上沿河道左岸谷底,修建游览步道,主线延长1500米,路面用当地白云岩石块垒砌,中途建小型休憩台两处,设不规则石质座凳若干。
C、“云阶”
在接近大坝约300米 处,在高出涧行天路以上40—150米以上的多层向河陡崖上,另建上层分支游路,此段游路依岩石坡麓的自然走势,营造高低错落、曲折变幻的气氛,石阶用当地白云岩和灰岩石块垒砌,局部段落可直接利用原生岩石基面修整。
D、水上游线
在水库大坝以上的3公里湖泊型河道上,开辟水上旅游线。主要观赏云台山典型的丹崖长墙和阶梯型台栈的壮美景观。在大坝以上100米处分主支两条游线,主线(子房河干流)向上2公里,支线(南沟)向上1公里。
使用清洁能源船舶。
(2)老潭沟、小寨沟清洁山泉供水工程 (33)
老潭沟和小寨沟谷地中的天然泉水水质为低矿化度弱碱性微硬水,含有一定量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质较好,大部分监测项目都能达到饮用水标准,可依此设置清洁山泉供水装置。
41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A、在老潭沟和小寨沟各设一套集泉池、泵房、高位清水池(均为10立方米)及消毒设备、输水管道等供水设施。
其中紫外线消毒并采用沸石或氧化铝膜除氟。 B、饮水设施
在每条沟内各设3—5处天然泉水供水点。设计出不同出水方式(如流动池、喷泉式自动饮水龙头、微型瀑布型泉、涌泉等)向游客直接提供饮用水。
供水点设在游客集中的地方或休憩点附近。
每个供水点赋予一个名称,一般以当地的代表景观命名(如“天瀑山泉”、“留侯(张子房封号)池”等)。 (3)老潭沟、小寨沟水源保护(34)
本景区的水源保护不但对自身的景观与环境有直接关系,对整个子房谷下游谷地环境优化也有好处,为此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A、生态厕所(341)
根据具体情况,以干厕和水厕两种方式设置。
在老潭沟、小寨沟谷地内共设5个厕所,安排在两沟的沟顶及沟的中段各一个,在沟口汇口处设一个采用生化法处理的生态型干厕。 B、垃圾处理(342)
在老潭沟、小寨沟沟口谷地下方设1处分类垃圾暂存站。 完善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垃圾清运、处理及堆肥处理制度。 C、污水处理池 (343)
主要设施和工程项目有:生活污水排水管线、沼气净化池。 (4)天瀑水文实验监测场(35)
在景区开辟若干点组成水文实验监测场,其中包括: ① 中心场地
设在小寨沟和老潭沟汇合处。划出一定范围,配备水文观测采样设备,并设置介绍实验监测内容、方法和景区各水文观测采样点的介绍牌(或电子触摸显示装置)。
② 水文观测采样点
在天瀑瀑布下方、老潭沟下游、凤尾瀑瀑布下方、小寨沟沟口设采样点、竖立介绍实验监测内容、方法的介绍牌标记。 (5)红龙沟生存训练营地(36) ① 项目设置的理由和依据
生存训练是集登山、探险、露营、攀岩、旅游等一系列野外求生综合技能为一体的全身运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冒险性和趣味性。建立生存训练营地就是通过学习生存指导理论和进行适应性训练,使营员能够在各种艰难的环境条件下,应付自然的、人为的所造成的意外和问题。通过生存训练可以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增强知识,提高生存素质。
42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② 红龙沟环境概况
红龙沟位于子房谷内小寨沟和老潭沟汇合处后500米北岸,是一条北北东—南南西向的沟谷,沟长约7公里,相对沟口高差400多米,具有3个高峻的山峰。沟头为典型的陡崖景观,成弧形长墙,具有60°以上的陡崖,沟内具有两层阶梯状台栈,第一层崖高约百米,现已修筑登山步道,上有一台栈,较为平坦,面积约100平方米左右,自此向上已无明显路径,山石林立,坡陡崖高。相传古代曾有兵马自山顶而下,突出奇兵,把敌兵杀得大败,鲜血染红了沟内的石头。 沟内有一溪流,四季不断,提供可靠的水源。
红龙沟内自然生态环境受人为影响较轻,阔叶落叶次生林覆盖度达到85%以上,郁闭度0.8-0.9, 灌木和草本植物生长十分茂密,高高的岩壁上挂满了特有的太行花、太行菊。秋季野生果树果实累累,野枣、山楂、胡桃、柿子为生存训练的人提供了丰富的食品来源。冬季降雪量不大,但因有山泉水的补充,沟内冰雪世界,为生存训练者提供了另一种生存环境的训练。野生动物常见的有猴子、野猪、獾、蛇等。
③ 生存训练营地设计原则 A、性质和功能
对广大志愿者进行生存技能的培训,满足人们对自然界的新奇、探险、旅游的兴趣,为提高人口素质所作的一种努力;同时也为中原地带填补此项目的空白。吸引更多的人到云台山来度假、旅游和进行体育锻炼。
B、生存路线的选择
为确保参与者绝对人身安全,在训练路径上设立攀岩绳索、设立路标、路牌等。
④ 生存训练营地的项目设置
A、大门设在红龙沟口,子房谷北岸,岩壁上书写“生存训练营地” B、生存训练培训场(361)
设在红龙沟口进门处,进行示范培训,内容包括:爬山与涉水的技巧、地形与气候的特点、路径的选择与识别、实物的准备与获得、露营知识、灾难事故的防御和克服、自然危险的脱离、外伤的护理和疾病的急救、有毒、有害植物的识别与凶猛动物的防御等。
C、装备室(362)
设在红龙后内较为平坦的第一台栈上,面积约100平方米,内有如下装备供租用:
通讯设备:对讲机、报话机等定时不断地加强与基地联系。
登山装备:登山镐、登山鞋、绳索、简易帐篷,应季服装,防水、雨雪等用品。
急救药品:应携带防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急性病发作的药品药物,防蛇、虫咬伤的药物,以及防跌打损伤的云南白药、伤湿止痛等药品;
43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应急用品:指南针、应急灯、闪光信号灯、取火石、放大镜、针和线、军用刀。
食品饮料:简易食品、压缩食品、饮料等。 D、救援处(363)
设在易出危险的地区,红龙沟沟头、夷平面是救援的有利地方,可设立简易平房值班室,保证信息通畅、及时提供各类形式的救援。
四、茱萸峰山林景区(代号4) 1、景区概述
茱萸峰山林景区主要在茱萸峰山上,在茱萸峰林场范围内,目前建立了茱萸峰森林公园。本景区起自修陵公路,包括秀谷和龙蛇谷在内的山林地区。
此景区属于奇特山岩(主体资源是奇特与象形山石中的陡崖)与原始次生林和寺庙、传说人物纪念地相互交融的自然风景与人文资源生态旅游区域。
此景区目前是风景区内正在开发的旅游区域,目前开发力度不大,尚未形成规模。现有的主要设施有从修陵公路到小北顶的登山游览步道、修复的寺庙等。
2、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茱萸峰地区基本上属于林区范围,目前受到保护,生态环境良好。
茱萸峰山地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11.40C,极端高低温度为43.50C—零下19.90C,最低月1月气温1.10C—2.20C,最高月七月气温23.00C—270C,大于00C的积温为43000C—55000C,年日照时数为2272小时,年降雨量为711—794毫米,6-8月降雨量约占58.1%,水热同步,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寒熟温差较大,为各种中药材生长提供良好的水热条件。
茱萸峰800米以上,由岩积、坡积和残积物风化发育成为山地棕壤,轻壤质地,pH6.5—7,腐殖质层3—15厘米,有机质含量为18.6% ,土层薄一般30毫克/升,阴坡可达50厘米,土壤剖面发育不完整,表层肥力高,全氮含量为7145 毫克/升,底层含大量母岩碎块,肥力不高。实地调查看到高山岩壁植物生长茂盛,侧柏、栎树、黄楝,以及石榆、荆条、野皂角、黄栌等乔灌木覆盖度逐年增加,1981年林木覆盖度为15.5%,1985年为17.2%,1995年达到22.0%,近年增加到36.5%。林下草本植物茂密,野生药材到处可见,淫羊霍、蒲公英、山韭菜、野菊花、冬凌草、马齿苋、山药、何首乌等。
3、项目调整原则和方向
茱萸峰因有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和药学家孙思邈的活动遗迹而成为我国北方的一座名山,应充分利用这一人文优势开辟其文化旅游产品。
44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充分利用本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具有观光、康疗、科研、科普的多重目的生态旅游。
设计要求生态化、科学化、风景化,体现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4、主要调整项目
(1)茱萸峰景区门区(41)
设立景区名称标记牌、景区介绍牌、质量等级标牌。 (2)孙思邈纪念园(42)
① 项目设置理由和依据
修武县(宋朝前属怀州)属太行山,自古盛产中药材,是闻名于世的四大怀药(地黄、菊花、山药、牛漆)的产地。主峰茱萸峰峰顶有纪念唐朝著名药物学家孙思邈的“真人庙”。峰腰处有一石洞“药王洞”,相传这是孙思邈采药制药的地
方,洞壁有不规则的牙色凹凸不平或柱状岩石,洞上壁有天然形成的石臼,洞中孙思邈石雕和碑记尚存,上面记载“古老相传,乃孙真人之洞”。洞口的一株千年红
豆杉,枝繁叶茂,传为孙思邈亲手种栽。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孙家塬),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享年百岁。深晓医术,撰《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著《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及《会三教论》流行于世。孙思邈具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博极医源”,集大成汇精萃, 当时就提出:健壮体质-抗病,洁净环境-防病的医疗方针。在药剂药物学方面,研究各种古方汤液,收集整理道教、佛教以及民间验方,用动物脏器入药是世界首创,是我国伟大的药物学家。 ② 选址
纪念园拟选在茱萸峰山林景区内小北顶与前怀村之间的中山地带,海拔800—1000米之间,该地山体地形陡峻,沟谷深切。 ③ 纪念园的性质和功能
纪念馆的性质是通过药仙居、药园和康疗中心等各个部门设置,供游人参观旅游,普及医物学知识和疗养疾病的场所。其功能有以下几点:
A、纪念孙思邈伟大的药物学功绩,多部医学著作内容丰富,尤其在方剂药物学方面贡献卓著,并提出某些地方病(瘿)的环境(水土)病因。讲卫生防疾病,在孙思邈的医学学术思想上占重要地位,建立纪念馆宣扬他高尚的医德,对待患者“无论贵贱贫富,华夷智愚,皆如至亲”的伟大情操,通过参观游览,不仅使旅游者看到如画的风景,而且使人感受到祖国医学的伟大,学习孙思邈药王的精神。 B、药园的组建使云台山360多种中草药集中加以培育,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较名贵的四大怀参,《本草纲目》记载:今人唯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地随时兴废不同尔,故称为“怀参”。《本草图经》记载:“牛膝,今江怀、闽粤、关中亦有
45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之,然不及怀州者真”。《中药大词典》中记载:“山药主产河南,但以怀庆所产质量为最佳“。还有天麻、连翘、何首乌等等。云台山具有生产这些药材的气候、水土环境条件,建立药园,不仅使药材种植、生产和炮制由分散到集中,由个人上山乱挖乱采到有组织的科学种植与管理,同时带动当地群众,进一步扩大药材种植面积,逐步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再者目前药材国内供不应求,有些国外也很短缺,可大力发展换取外汇,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C、相传曾有病人在茱萸峰药王洞内康复治疗,患者抬着进去痊愈走出,目前不少人到药王洞拜仙求药,带有不少迷信色彩。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正确引导群众看病医疗的科学化,在茱萸峰进行康疗公寓的规划设计,其功能是有病者治病,无病者疗养。 ④ 部门设置
A、孙思邈纪念园门区(421)
位于茱萸峰小北顶下药王洞西侧,原前怀村遗址处。
大门为小型、朴实、精巧建筑,由当地石料垒砌而成,石体上雕刻名人题写的“孙思邈纪念园”大字。
大门外侧有小型山石造型花坛,其中的装饰植物选用各种中草药。 大门外设景点介绍牌。
院落中央树用云台山砂岩雕刻的孙思邈全身坐像,或表现孙思邈深山采药情景的单人雕塑或群雕。孙思邈像身旁附加一头白色狮子,名“华蕊”,传说是孙思邈制药尝药品药的得力助手,后因尝断肠草中毒身亡,一并纪念。
B、药仙居(422)
展示孙思邈的生平事迹、医学功德和著作贡献的场所。
一组砖木结构的中式建筑群。由云台山产的树木荆条矮篱围成院落。
建筑物要求具有唐代古建特点,要求朴素,显示古代风格。主要建筑实体有:在主展厅门上边镶嵌横匾“药仙居”,
以图片展版,仿制模型、展示孙思邈的生平事迹和医学贡献。收集并展出孙思邈著作文本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
素书》、《会三教论》等。同时收集并展出后人研究孙思邈医学的文献资料,如《中国名医大词典》、《中国古代名人大词典》等有关孙思邈的记载。
C、云台山中草药标本室(423)
同样建筑风格的配室。展出云台山中草药实物标本。 D、放映室(424)
同样建筑风格的配室。用影视手段展示孙思邈从事医学、药物研究,为人治病
防病,走遍大山名川制药采药的影视作品。普及爱国主义教育,普及中草药知识。 E、药物园(425)
位于药仙居东侧,较开阔平坦地面,土层较厚的地段。药园2公顷。配套建筑面积100 平方米。由云台山产的树木荆条矮篱圈闭。
46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全园要求整体上具有野生植物园的朴素风格,在细部上要求精细刻画,合理安排园中路网、湖池、树木、草坪和附属建筑物。其中各种植园区的面积、平面形状应因地制宜,增加变化。主要布局和建筑实体有: F、云台草药种植园(426)
按云台山四大怀药划分药区,总面积1.5公顷: 怀山药种植园区。 怀菊花种植园区。 怀牛膝种植园区。 怀生地种植园区。
此外黄精、何首乌、香附、五味子、山茱萸、冬凌草、淫羊霍、桔梗、连翘、沙参等云台山地区的中药,可穿插到上述四大种植园区内。
对各园区要竖立醒目的介绍标牌,详细介绍其植物类型、特征、性能、种植技术以及在云台山地区的分布和生长特点。
G、草药引种园(427)
从外地引种的名贵中草药材,按药材的种类划分的园区,占地0.5公顷。对园区的设置和设施与云台草药种植园区相同。
H、传统草药加工制作坊(428) 药物园的附加建筑,木石结构,采用古时建筑风格。建筑面积300—400平方米。
演示中草药从采摘、干燥、炮制到完成整个过程。部分成品向旅游者销售。 内设药材加工工具,如晾晒架,烘干、切片刀、药捻子(粉碎),制丸、制膏等手工工具。
旅游者可参与。
此外,还有中药材仓库、中药销售部等部门和相应设施。可与本作坊连在一起。
I、“药王池”(调节湖池)(429)
新建药物园植物灌溉需要的小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按一亩药用植物需30 立方米水计算)。 (3)家庭康疗公寓
在药物园附近利用浓密的阔叶落叶和针叶混交林区清洁、湿润的空气和高含量的富氧离子区,以提高人的抗病免疫功能的作用,使旅游者和某些病患者来此进行健康疗养而修建的休闲医疗场所。
建造10座别墅式的木制小屋,每栋小屋建筑面积60—140平方米,可居住1—3家住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屋内有各种家居生活设施。
附属设施有治疗室、药房以及医生、工作人员休息室等。
为配合公寓实施专门功能,还在附近林区开辟若干林中休憩点,安置石桌凳。
47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四、百家岩风景谷地景区(代号5) 1、景区概述景观
指现有的百家岩景区的东部,从崇明寺开始沿百家岩谷向上至天门谷,长约6公里的区域范围。
此景区目前是风景区内待开发的旅游区域,目前开发力度很小。
2、生态环境现状
百家岩属于风景谷地与河段、奇特山岩(主体资源是奇特与象形山石中的陡
崖)与寺庙、传说人物纪念地相互交融的自然风景与人文资源生态旅游区域。
本区自然景观与环境保存完好,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多的人为干扰。 百家岩曾经是一个受名人关注、寺庙众多的地方,现存碑刻《重修百家岩寺中佛殿记》中记载这里“太行亘怀州之北,蜿蜒回伏。凡名刹之说于其中者不下数十所。而峭壁、水石明秀、极林壑之胜者则以百家岩为最”。但现在主要寺庙和建筑已荡然无存。古代文人在此活动的地方也只保留了一些遗址。
3、项目调整方向
保持现有自然景观与环境不受干扰,短时期内不进行重大建设。
以开发历史名人纪念地为主,在部分遗址附近设置一些纪念性建筑物。 对仅存的一些文化遗址和文物,加大保护力度。
4、主要调整项目
(1)百家岩景区门区(51)
设立景区名称标记牌、景区介绍牌、质量等级标牌。 (2)孝女崖工程保护(52)
① 设置理由
孝女崖位于百家岩谷地南出口处,其上有孝女塔。孝女塔创建于唐代,宋明多次重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孝女崖由于下部流水冲刷,不断崩塌,目前已经威胁到孝女塔的安全。
② 主要整治内容
整治河道,使其主流线离开崖脚。 对崖壁进行工程加固。 维修孝女塔。
48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3)“竹林七贤”文化园地(53)
① 项目设计的理由和依据
百家岩是魏晋之交最有代表性的名士集团“竹林七贤”(稽康、阮籍、山涛、王戎、阮贤、刘伶、向秀)的隐居地,他们不拘形式,不分尊卑,不论长幼,来去自由,在饮酒之间谈经论道,赋诗作文,抚筝弹琴,议论时政,品评人物,活动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此后,在唐宋时期,有诗人王维等游历其间,明清时期又成为文人墨客聚集之所,时有名篇佳作流传。此地成为“竹林七贤”遗迹和文化遗址,留下许多故事与传说。
结合百家岩山水,依据“竹林七贤”的遗迹和传说,建造此园地,形成一处文化气息浓厚的新景点。 ② 设计原则
突出竹林遗址的宽阔和幽静为目标,将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化景点予以修复。外观上应保持古朴,使到此旅游的客人领略这幽静、优美的环境。 ③ 项目设置内容
A、“七贤竹园”(531)
百家岩下原有成片竹林,此地属暖温带,又有太行、中条阻隔寒流,雨量也多于平原地区,一般800米以下的阳坡适宜竹子的生长,在竹子的品种上要有所搭配,高矮、疏密有序,并以阔叶树或草带分割竹林,构成局部又相对独立的竹林苑,配以茅屋或瓦舍,成为“别墅”式群落,以良好的生态型人居环境吸引游人来此住留做学问。实施时可根据客流情况逐步开发。
此地原有一些摹岩石刻,字迹应予清洗,尽量显示原貌。 B、嵇康故居(532)
史书记载嵇康家居有茅屋、柴门,门旁植柳,有各种铁铺用物。可在“嵇康淬剑池”刻石附近,移种几十年树龄、冠形如盖的柳树数株,建茅屋三间,篱笆柴门,院内设钻砧、皮囊、钳和锤,木炭和铁料等物。 C、“七贤祠”(534)
在嵇康旧居旁原有七贤祠”,现已倾废。可在原有残基上重新修复,建筑面积100m2左右,砖瓦结构。祠内正面壁上可彩绘七贤画像,摹本可选画家沈亚洲作品(载于赵剑敏所著《竹林七贤》,学林出版社出版,2000年6月)为蓝本。并将其生平著作显示如下:
嵇康:字叔夜, 祖籍会稽上虞人,享年41岁(223—262年),著作有《游山九吟》、《与山巨源绝交书》、《管蔡论》、《声无哀乐篇》、《养生论》、《答难养生论》、《幽愤诗》等;
阮籍:字步兵,河南陈留人,享年54岁(209—263年),著作有《大人先生传》、《东平赋》、《为郑冲劝晋王笺》、《从乐论》、《猕猴赋》、《咏怀》八十二首 等;
49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山涛:字巨源,山东宛句县人,祖籍河内(今河南沁阳),享年78岁(205—283年);
王戎:字濬冲,享年71岁(234—305年);
阮咸:字仲容,河南陈留人,生平无考,但据他是阮嵇之侄推测,年龄应与嵇康、向秀相当;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人,(无生卒记录,推测生于三世纪二十年代,著作有《酒得颂》;
向秀:字常侍,河内淮(今河南武陟西南)人,享年45岁(227—272年),著作有《儒道颂》、《思旧赋》、《难养生论》、《庄子注》等。
第六章 生态旅游调整的支撑体系
一、生态旅游管理计划 1、管理机构
目前云台山旅游开发主要由风景区管理局经办,考虑到未来生态旅游逐步代替大众旅游所带来新形势,需要更多部门和更大范围的协调与合作,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将显得力量薄弱,为此,应适当扩大现有管理局的权限,成立“云台山风景区管
50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理委员会”。
本委员会既是风景区旅游开发协调组织,又是行政管理单位。
委员会由各部门主管人员组成,这些部门主要是:修武县政府、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修武县旅游局、云台山森林公园、岸上乡政府、游客中心。
委员会聘请建筑与园林、规划、旅游、生态、地学、文化、水利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专家顾问组。为了工作方便,顾问组专家主要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焦作市和修武县)。
委员会下设行政办公室和业务科。
对现有管理局行政办公机构进行业务转型强化,增加专业人员的比例,扩大业务范围。
2、职权与业务范围
(1)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协调风景区内外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业务问题,其中重点是:
旅游区的责任区界划分。 主体旅游项目建设的协调。
旅游路线的设置。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 (2)管委会办公室
组织风景区各景区员工的业务培训。 编制风景区管理条例和有关章程。 财务管理。
编辑发放定期内部交流刊物《云台山风景区旅游信息》。 处理管理委员会交办的其它事务和游客中心的日常公务。 (3)管委会业务科
① 业务协调
协调风景区内单位、部门之间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的业务问题。
以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为主,按生态发育的空间关联、时间延续和社区协同的内在规律,协调区内外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001年内提出过境公路(修陵公路)破坏风景区旅游环境、干扰风景区旅游运作的补救方案。2006—2010年进行改线公路建设。
2001年初步就老潭沟天瀑以上1500米河道内的区域旅游开发问题,与陵川县协商,达成开发协议。2001—2005年进行准备,2006—2010年进行云台山水库和旅游项目建设。
51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2001年完成对子房谷风景线上各行政村的社区生态旅游合作开发意向。 2003年前成立统一的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中心的行政与业务管理机构。 ② 编制生态旅游专题规划
1年(2001年)编制完成《云台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若干重点地区的生态旅游详细规划及生态旅游建设规划。
在同一时间内(2001年),编制一般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开发规划、风景区一般旅游规划时,注意侧重生态旅游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的内容。 ③ 业务培训
每年组织1—2次对员工的业务培训,请专业教师授课,除了一般旅游知识,风景名胜知识外,应特别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知识的培训内容,这方面培训的科目主要有: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环境质量监测与控制、景观与环境保护技能、生态旅游规划实施、生态旅游效益统计分析等。
每次培训,要求3/4以上的学员达到合格标准。其中特别要培训一批生态旅游导游人员,使之能够承担发展生态旅游开展的各项工作。
挑选部分本地居民参加培训,从事社区生态旅游开发工作并兼职实地导游
3、管理人员素质提高计划
3年内(2001—2003年)做到管理人员中的1/3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1/3应有旅游学、生态学、生物学、地学专业背景。
3年内(2001—2003年)要求1/2以上负责人参加并通过正式生态旅游专业培训,
5年内(2001—2005年)要求2/3以上负责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二、市场开拓计划 1、市场开发现状
(1)旅游收入
云台山风景区近十年来游客人数和经济效益大致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表7)。
表7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接待人数和经济效益统计表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游客人数 万人次 增长率(%) 15 - 20 33.3 26 30.0 29 11.5 28 -3.4 28 0 34 21.4 36 3.9 52
门票 收入(万元) 75 113 170 200 392 360 520 540 增长率(%) - 50.7 50.4 17.6 96.0 -8.2 44.4 3.8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1998 1999 合计 38 40 294 5.6 5.3 平均10.7 850 960 4180 57.4 12.9 平均32.5 据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资料。
按照门票与旅游总收入1:4的比例,1990年到1999年10年的旅游总收入估计为20900万元。 (2)客源分析
云台山风景区主要客源地统计如下(表8)。
表8 云台山风景区1990年—1999年主要客源地统计表
年 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总计 郑州 3 5 6 8 8 9 9 9 8 8 73 濮 阳 1 4 6 8 6 5 30 安 阳 1 2 3 3 2 1 12 新 乡 4 5 6 5 4 3 3 2 3 3 38 焦 作 5 6 6 4 4 2 3 1 2 2 34 开 封 1 3 5 4 2 2 1 2 2 22 许昌 1 2 3 4 10 平顶山 1 2 3 4 10 洛阳 1 2 4 6 5 3 3 2 1 1 28 邯郸 1 3 5 6 7 22 邢台 1 1 2 石家庄 1 1 晋城 1 1 统 计 15 20 26 29 28 28 34 36 38 40 294 据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资料。
2、市场开拓计划
(1)总目标
目前云台山风景区的主要客源地是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的地区,在近中期仍将维持这一结构。
以后随着风景区生态旅游事业的深入开发,大众旅游和专项旅游将同步发展,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活动也将由无到有,规模逐步扩大。
估计到中后期,现有的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单一旅游市场开发模式,游客人数比例也将由目前的90%以上,减少到70—80%。
据风景区游客目的统计,目前来云台山的游客以观光旅游为主(90%),其次是会议和科学考察实习活动(各占5%)。这一结构将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得到改变,其中特别是与科学考察实习有关的旅游活动的比例有望上升到15—20%左右。
53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2)游客数量
以风景区2000年接待40万游客为基础,增长率按近期3%和中期5%的标准考虑,则未来10年的游客数量见下表(表9)。 表9 云台山风景区游客数量增长估算
分期 现状 近期 (2001-2005) 中期 (2006-2010) 总 计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游客统计 年增长比例(%) - 3 3 3 3 3 5 5 5 5 5 平均4 人数(万人次) 40 41.2 42.4 43.7 45.0 46.4 47.8 50.2 52.7 55.3 58.1 482.8
三、景观与环境保护 1、景观与环境现状
云台山风景区目前环境状况较好,没有发生严重环境破坏和环境恶化现象。但是,随着近年来旅游开发力度加大,风景区内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开始存在的一些隐患也慢慢地显示了出来,其中特别是游客集中的子房谷谷地更为突出。主要有以下表现:
(1)植被景观与植被环境
历史上这里曾经是茂密的森林,元军侵入中原后,森林大量被砍伐,以后在
千余年的时间内,又不断受到垦荒、放牧、采药等不同程度的破坏,到今天自然植被已全为多次演变所形成的天然次生植被代替。
植被受到人为破坏,恢复速度很慢。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仅为30.7%,分布也不均衡,林地大多分布在茱萸峰深山中。森林树种单纯,季相景观和林相景观利用率低。幼龄林份多,材质差,病虫害树种比例大。
这一情况,使本区森林调节和自养能力下降,造成区内野生动植物种群减少和一些地方严重的水土流失。 (2)水资源与水环境
本区水资源较丰富,以水体为主形成的景观很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水文景观的水源供给不足,子房河中的各种水文景观,主要是依靠大气降水维持的,其水文状况受其影响很大。一些地区由于植被遭到破坏,丰水期时易发生山
54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洪,对环境和景观不利。
存在水质污染因素,水体中微量元素中的氟化物(F-)含量略高于国家饮用水标准。子房河中下段水体中细菌学指标普遍偏高。 (3)建设
盲目和不合理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交通设置不当,穿过风景区的修陵公路云台段破坏环境的完整性,频繁的重车运输造成风景区内的大气和噪声污染,存在着安全隐患。区内公路因使用燃油车辆也存在着类似问题。
老潭沟和小寨沟沟口的停车场位置不当,影响核心景区环境完整。 老潭沟沟头的登山缆车,对核心景区景观环境造成很大干扰。
2、旅游环境保护依据
主要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的“保护培育规划”条款。
参照依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条款。
3、主要保护措施
(1)保护区域的划分
① 生态保护区
有科学研究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的生物物种及其环境所在的区域。在风景区内包括以下地区:
800米以上谷坡及山地丹崖长墙与阶梯状台栈,主要分布在子房谷(子房湖、老潭沟、小寨沟、温盘峪、东西仓村)、茱萸峰与万善寺、百家岩等地区。 茱萸峰中心林区。
此类保护区禁止游人进入,不得搞任何建筑设施。
② 史迹保护区
各级文物和有价值的史迹遗址周围一定范围的地区。在风景区内包括以下地区:
茱萸峰文化遗址(云台寺、云桥、云梯、药王洞等)。 百家岩“竹林七贤”遗址、崇明寺。 万善寺。
此类保护区可以安置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接待游人,但不得安排住宿设施。
③ 风景游览区
可以开展旅游的区域,在风景区内包括以下地区: 子房谷(温盘峪、子房湖、老潭沟、小寨沟)沿线。
55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茱萸峰地区。
此类保护区可以适当利用资源开发旅游,安排各种观光游览项目,限制机动交通及旅游设施的配置,限制新的居民点建设。
④ 发展控制区
风景区的边沿地区,在风景区内指岸上地区。
此区域准许当地居民保持原有生活生产方式及原有土地利用方式和形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和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设施。 (2)老潭沟、小寨沟水源涵养林
① 原理
水源地的蓄水保水功能是由土壤和植被状况所决定,一亩林地比无林地至少能多蓄水20立方米,林下1米厚的枯枝落叶层和腐殖土层每公顷吸水量可达一二百吨之多,林冠可截留降雨总量的20%—30%,林地土壤可减少地面蒸发20%—30%。森林是座绿色水库。加强水景游览区的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防止本景区水景水源的大量蒸发和途中流失,在水源区种植水源涵养林。各种防护林地都要因地制宜的实行乔灌木结合,以加强植被防风固土能力,保持水源区和水景游览区的持水作用和保持水体免受岸边污染。
② 措施
A、在老潭沟天瀑水源区建设水源涵养林,重点营造油松、落叶松、侧柏、栎类等针、阔叶林,同时加强对现有林木的选优、去杂、提纯等管理措施。
B、在老潭沟、小寨沟两侧的山坡建设水土保持林,重点营造阔叶落叶林,树种选择栓皮栎、黄连木、白桦、杨树等。
C、在沟边、潭边和路旁及一些空闲隙地,发展紫穗槐、酸枣、胡枝子、火炬树、白蜡条和观赏花木等。一方面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另方面还有净化环境,防止污染的作用。
(3)区域环境调整计划纲目
在关键部位设置各类保护区指示牌,标示保护区的名称、类别、保护内容、基本要求等内容。
对风景游览区内的道路系统进行全面调整。
撤消老潭沟和小寨沟汇口处的停车场和餐饮场所。 4、生态环境监测
建立环境监测,特别是水环境监测制度,是风景区进行景观与环境保护,建设
生态旅游区域的基本措施,有以下内容。
56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1)监测项目 ① 水质监测
A、采样点位的设置
泉水:百家岩(崇明寺内) 、茱萸峰(小北顶下)、万善寺( 寺院内) 。 河水:老潭沟下游* 、小寨沟上游 (龙蛇潭)* 、小寨沟沟口* 、东西仓 (小桥) 。
湖水:子房湖( 湖心) 。
潭水:老潭沟上游( 天瀑下)* 、小寨沟上游 (凤尾瀑) * 、温盘峪 (黑龙潭) 。 饮用水:岸上区 (云台山庄)* 、西仓村。
污水:东西仓污水排放口# 、东西仓农田沥水排放口# 、岸上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排水口#。
(说明:带*号的为在旅游旺季[ 5-10月],每月取样监测一次的重点监测点位 ;带#号的为污水监测点位;不带符号的为每年8月份取样监测一次的年监测点位)。
B、监测内容
主要化学组分、微量元素、 细菌含量。 ② 大气监测 A、采样点位的设置
茱萸峰(北小顶)、天瀑(瀑顶)、岸上区(云台山庄顶部)。 B、大气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总悬浮颗粒物采用重量法 (国标GB/T 15432)。
二氧化硫采用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国标GB/T 15262 )。 氮氧化物采用Saltzman法(国标GB/T 15436 )。 臭氧采用紫外光度法(国标GB/T 15438)。
③ 土壤监测
A、采样点位的设置
一般监测点位 (三年监测一次 ):老潭沟 ( 观瀑台下的山坡)、西仓生态村
(绿化区)、百家岩 (崇明寺后山坡)、茱萸峰 (药王洞南坡)、万善寺 (北山坡)。 重点监测点位(每年监测一次):林木园 (红龙沟园区)、药物园 (百家岩园区)。
各监测个点位都要挖土壤剖面,采集A0 、A、B及C层4个发生层的样品,分别进行分析测定。 B、土壤监测项目
有机质、全氮、铵态氮、速效钾、速效磷。 ④ 植物监测
A、采样点位的设置
57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老潭沟 (观瀑台下的山坡)、西仓生态村 (绿化区)、百家岩 (崇明寺后坡)、万善寺 (北坡)、茱萸山 (药王洞南坡)、林木园内、药物园内。 B、植物要素调查项目
林相、病虫害、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植物群落更替、主要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立枯物量、主要植物群落。
以上各项生物要素每年调查观测一次。其中林木园和药物园,根据园内各类植物生长情况可适当增加某些项目的观测次数。 (2)生态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经过治理后的子房谷风景线,其生态环境状况应达到如下标准(表10)。
表10 风景区生态环境指标
类别 大气 绿化 项目 空气质量 绿色空间氧贡献率 绿地率 植被郁闭度 人均绿地面积 植物品种保护 动物保护 生物量 饮用水水质量 地面水体水质量 地下水体水质量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量 湖泊养鱼用水 农田灌溉水水质 污水排放的水质 综合降低城市供水消耗 雨水利用率 生活污水处理率 污水循环回用比率 环境噪声值 垃圾分类收集率 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建筑占用土地还原率 土壤环境质量 交流空间满意度 人均公共活动空间面积 交通系统满意度 安全满意度 管理水平满意度 服务设施方便度 景区居民生态意识 游客生态意识 地方文化特色明显 资源丰度 达标要求 达到GB3095-1996中规定的一级空气质量标准 100% 70% 0.6—0.7 30 m2 保持现有品种数量 保持现有食物链结构数量 800t/ha 达到GB5749-85所规定的水质标准 达到GB12941-91所规定的A类水质标准 达到GB/T 14848-93所规定的Ⅱ类水质标准 达到GB12941-91所规定的A类水质标准 达到GB11607-89所规定的水质标准 达到GB5084-92所规定的水质标准 达到GB8978-88所规定的一级水质标准 50 % 20 % 100 % 35 % 室内:白天<35dB; 夜晚<30dB 室外:白天<45dB; 夜晚<40dB 100 % 100% 35 % 达到GB15618-1995二级标准 95 %以上 16.6 m2 95 % 以上 98 %以上 98 %以上 98 %以上 强 强 与环境协调程度 基本类型超过20个 生物多样性 水 噪音 废弃物 土地 服务与安全 文化与景观
58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三、供水与排水 1、现状
目前风景区内没有完善的供水系统,沟谷内的村庄居民主要是采用天然泉水作为饮用水。马鞍石水库以下的村庄居民,直接饮用由水库引来的灌区水。缺少泉水的地方,如茱萸峰山区多采用存水窖收集雨水作为饮用水。
风景区内也没有排水系统,厕所污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沥水基本上都是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下。
2、规划原则
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风景区供排水系统,具体内容如下:
根据风景区水资源特点,开源节流,完成不同方式的人工蓄水集水工程。 利用山涧溪流、泉水、雨水和库水,经一定处理后使之符合游人与居民用水标准。
排水采用雨、污水分流制。利用土地生物学方法进行污水排放前的无害化处理。
3、用水量和污水量
2005年和2010年的供排水情况为:
2005年为:供水量约为427000升(427吨)。污水量约为341000升(341吨)。
2010年为:供水量约为465200升(465吨)。污水量约为 372160升(372吨)。
考虑到未来发展,工程项目要保证实现每日超过800吨供水和640吨排水的任务。
经计算,风景区的代表区域子房谷内
4、主要项目
(1)云台山水库
为了给包括天瀑瀑布在内的子房谷内各水体景观提供充足和稳定的水源,并为了提高马鞍石水库效益,保证风景区的旅游安全,计划在天瀑瀑布以上1.5公里的子房河峡谷内建造此水库。水库建成后,不但可以直接对改善本景区的水体景观带来直接好处,还能对下游子房河的旅游环境和社区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目的是:
A、向天瀑瀑布景观及时提供水源,保证春秋两季河道断流时的水源供给和弥补观瀑时水流不足。
B、向子房河沿岸各旅游景点提供水源。
59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C、提高马鞍石水库防洪标准,确保大坝和子房河旅游区的安全。
D、改善子房河的供水条件,扩大下游浅山丘陵岗地区域的农田灌溉面积,缓解人畜吃水困难。
此水库属于小(1)型水库,坝址选在子房河上游支沟大沟口以下100米处的“U”型谷内,该处及库区为寒武系上统不易溶蚀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少量灰岩,层面结合紧密,裂隙不发育,没有发现溶洞和溶蚀裂隙带。库坝区岩体较完整,无断层,无塌岸、滑坡、浸没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具备建坝条件。库坝区位于峡谷中,无淹没损失。水库的基础资料和工程数据为:
A、坝址控制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是马鞍石水库控制面积的40%。 B、该地谷宽20米,上游河道比降1.8%,回水3公里。
C、最大坝高57.5米,计划有建造石拱坝和重力坝两种方案。水库湖面水位通常达到870米时面积22.9平方公里,库容457.5万立方米。达到设计最高880米时面积28.9 平方米,库容716.5万立方米。
D、水库运行方式采用定期(每年2—11月〕定时(每天11—14时〕放水,瀑布顶上水深0.42米,放水流量按2立方米/秒计,每天放水2.16万立方米,每月64.8万立方米,全年648万立方米。水库规模应满足这一基本要求,为考虑留有余地,按河南省水利厅库厅库容规划草案规定,在干旱缺水地区年调节库容可适当增加20—40%,今拟采用40%的增加量来确定最终调节库容。 (2)天瀑污水处理池
设在老潭沟、小寨沟汇口下游,将沟口服务区餐馆的厨房污水及各种污水通过污水管道输送到污水处理池内,按照氧化塘的方法处理后的水和残渣物用于农田或花卉园的灌溉与施肥。 (3)东仓村水厂
设在东仓。水厂规模为250吨/日,用漂浮式取水机将泉水引至水厂贮水池内,经过滤消毒后,加压通过主干管分配至各东西仓村居民和各服务点使用。此供水流程为过滤-沉淀-漂白-加锰-清水池-贮水池-泵房加压-主干管。 (4)东西仓村沉淀池
设置两个沉淀池,及相应输送管道和水泵,将生活污水经沉淀池沉淀后,用暗管输送至下游岸上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方法。 (5)水库、温盘峪污水处理厂
污水量为31.9 吨/日。排污方式采用将生活污水通过输水管道送至岸上区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方法。日处理污水能力230吨。
60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6)子房水厂
① 水厂建设的背景
目前子房湖以下的村庄、宾馆等,使用引水渠引来的水库水作饮用水和生活用水水源。而这些水源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现有厕所均为敞开式干厕,粪水直接渗入地下,没有污物处理设施。污水排放后基本上利用渗水性极强的自然沟,也直接渗入地下。这些污水都有可能进入引水渠。
② 水厂建设标准
水厂地址:水库下供电站北。
供水范围:温盘峪、云台度假村、岸上等村庄的旅游景点、接待点、居民的生活用水。
供水能力:1500吨。 给水量:40.4吨/日。
供水处理流程: 库水(旱季用泵房)-渠道-过滤沉淀池-清水池-泵房-高位消毒清水池(自流)-输水管-用水点 。 (7)岸上污水处理系统
① 系统设置理由
目前水库、温盘峪、岸上三个地方每日产生的污水约为600立方米,基本上没有处理便排入地下,对沟谷风景线的环境影响很大,未来云台山风景区的建设重点也安排在这里,污水产出量将要加大,污水处理更需要加强。
② 系统原理
此系统依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土地——植物污水自然净化功能的实用性设施。
本系统是在进行过生活污水的一级处理基础上进行的二级处理。一级处理是通过拦截、过滤和沉淀去除大部分粗糙固体和悬浮物,采用污泥消化等措施并采用沼气发酵方法进行污泥处理。二级处理的关键是利用水肥资源净化污水,建立科学污灌的调节池或湿地处理系统,因此要事先勘查选择调节池或湿地地址,制定环境污染容量,采取必要的环境水利工程和防渗措施,解决好塘库配套和终年利用等问题。
在污水处理厂的调节池或湿地中放养浮水植物,可起到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作用。可用凤眼莲、水浮莲、革命草、槐叶萍和细绿萍等浮水生物对生活污水进行4天净化处理。对污水中的氮磷及COD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净化效率依次为:凤眼莲、水浮莲、革命草、槐叶萍、细绿萍等。
③ 主要设施和工程项目
A、排水管线,将各处厕所粪便污水与其它生活污水分离,总长1000米。 B、沼气净化池,用来处理厕所粪便污水。
61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C、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场。在岸上村的东部子房河下游选址,围建成一片人工
湿地,接纳每天经地下管道由沼气净化池处理后的水和其它生活污水,引行二级处理。湿地面积为2200-3000平方米,沟槽深度1.5米,底部为碎石(直径10—15厘米),底铺砾石及土壤组成的通透性混合材料,表面覆盖土壤种植莲萍类、菖蒲类、花卉及一些灌木等,这样既可以起到净化污水的作用,同时又可形成很好的景观。
(8)山区雨水集流
在茱萸峰山地缺水地区,景点建设时可在建筑物附近设雨水截流沟和地下雨水池,收集雨水。
四、生态路径 1、交通现状
风景区内外交通已成体系,贯穿景区的修陵公路云台段全长24公里,向南与焦辉(焦作市-辉县市)公路,向北与陵晋(陵川县-晋城市)公路连接。有百家岩到焦辉公路的支线公路、景区内有岸上到老潭沟和小寨沟汇口处的公路、岸上到万善寺的公路、万善寺到茱萸峰的游览步道、小寨沟到老潭沟的游览步道、老潭沟沟头的登山索道。
2、调整项目
(1)过境公路
目前穿过茱萸峰景区的修陵公路云台段,大型载煤车辆来往穿梭,严重破坏路面,污染环境,影响旅游安全,应着手将景区内的这段20km公路改线,避开叠彩洞景点,走岸上前庄-东水下山。 (2)景区公路
包括岸上至天瀑景区的5.5公里景区公路和岸上经万善寺至百家岩的5.8公里公路,后者万善寺至百家岩4.3公里的一段未贯通。
禁止燃油车辆行驶,改用清洁能源的车辆或其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
目前已贯通的路段为水泥质路面,应与风景区的整体环境吻合,改为碎石、卵石路面。
加强绿化,注意在交叉口或转弯处布置树木时,不应遮挡车辆和游人视线,按规范留出安全视距,选用矮小树种,高度小于0.7米。在树种选择、景观处理及断面结构布置方面从导向、连接、安全、减低躁声等方面综合考虑。以草皮、灌木、乔木,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长廊。万善寺至百家岩的公路两旁可多植果树。
沿着道路绿化线敷设地下各种管道(如电缆、给排水管道)及通讯网线。
62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4)游览步道
目前已开通的游览步道有以下13条,总长度超过27km:小寨沟环路(2650米)、老潭沟环路(4000米)、小寨沟-企鹅峰段-天瀑(3000米)、火胡同-望亲台(1000米)、白龙潭-子房湖大坝(1500米)、东仓-锯齿山(800米)、茱萸峰停车场-药王洞(200米)、药王洞-元帝观(300米)、企鹅峰段(450米)、老路功段(400米)、万善寺-茱萸峰(5500米)、百家岩-茱萸峰(5000米)、百家岩天梯(500米)。
这些游览步道主要有石(水泥)阶路、石子路、沙石路。
筑路时要求多用云台山当地石料,如红色砂岩、白云岩、石灰岩、砾石等。 增加路旁绿化带。
在地域较宽处开辟不同大小、不同形式的休憩平台,设置用当地材料制作的座凳。必要时设立观景说明牌,介绍云台山生态环境知识或普通生态学知识。 (4)水路
子房湖的3公里湖面,可开辟水上游路,不能使用燃油船舶,可用电力驱动船和人力船。
B、老潭沟天瀑陡崖上游1.5公里处待建的云台山水库上,可以考虑开辟水上旅游线,不能使用燃油船舶,为保持景观与环境和谐,只允许人力船。
第七章 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项目实施计划
一、分期
按照通常国家对旅游区的旅游开发时序计划,云台山生态调整建设按以下三期进行,其中:
近期(2001—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二、安排
风景区内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及旅游项目建设的三期调整计划如下(表11)。
63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表11 云台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及旅游项目建设分期计划
区域 0 风景区全区 1 岸上景区 2 子房湖景区 3 天瀑风景谷地景区 4 茱萸峰山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及旅游项目名称 01 风景区门区 02 导游标志 11 岸上景区门区 12 云台山风景区游客中心 13 太行树木园 14 子房水厂 15 岸上污水处理系统 21 子房湖景区门区 22 东西仓生态聚落示范村 23 温盘峪地学科普长廊 24 云台书画馆 25 子房湖水文实验监测场 31 天瀑景区门区 32 “天湖” 33 老潭沟、小寨沟清洁山泉供水工程 34 老潭沟、小寨沟水源保护 35 天瀑水文实验监测场 36 红龙沟生存训练营地 41 茱萸峰景区门区 011 风景区大门 012 风景区标牌 013 风景区介绍牌 014 影壁 015 生态停车场 021 景区介绍牌 022 主要景点(线)介绍 牌 023 主要景物介绍 牌 024 引导(指路)牌 025 电子触摸显示装置 121 生态研究接待站 122 常规分析实验室 123 标本制作室 124 智能生态模拟演示展示馆 125 多功能厅 126 信息室 127 中心客房 128 特品商店 131 树木园门区 132 林木观景园 133 太行珍稀植物苑 134 太行露天花卉园 135 花卉温室 221 聚落生态改造 222 生态农业改造 223 农家庭院生态能源开发与居住环境生态改造 224 污水处理厂 241 “云斋” 242 云台山书画会馆 341 生态厕所 342 垃圾处理 343 污水处理场 361 生存训练培训场 362 装备室 363 救援处 64
近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期 中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远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林景区 5 百家岩风景谷地景区 6 景观与环境保护工程 7 生态环境监测 8 供水与排水 9 生态路径 42 孙思邈纪念园 43 家庭康疗公寓 51 百家岩景区门区 52 孝女崖工程保护 53 “竹林七贤”文化园地 61 老潭沟、小寨沟水源涵养林 71 水质监测 72 大气监测 73 土壤监测 74 植物监测74 81 云台山水库 82 天瀑污水处理池 83 东仓村水厂 84 东西仓村沉淀池 85 温盘峪污水处理厂 86 子房水厂 87 岸上污水处理系统 88 山区雨水集流 91 修陵公路云台段 92 景区公路 93 游览步道 94 水路 421 孙思邈纪念园门区 422 药仙居 423 云台山中草药标本室 424 放映室 425 药物园 426 云台草药种植园 427 草药引种园 428 传统草药加工制作坊 429 药王池 531 “七贤竹园” 532 嵇康故居 533 “七贤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说明:■ 代表重点安排;□ 代表一般安排;○ 代表准备。
上表表明:
A、云台山风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工程和生态旅游项目建设主要安排在近期进行,这样便有可能在2005年前风景区生态旅游的改制工作有了一个眉目。风景区的生态旅游形象基本凸显了出来。
B、部分项目由于需要不断补充完善,近期和中期要连续运作。
C、少量项目(如云台山水库、修陵公路云台山段)由于工程量大,不是由风景区独立能完成的,需要和有关部门协商安排在中期启动。
65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预测
一、项目建设资金安排
以下是云台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及旅游项目的投资估算。
表12 云台山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及旅游项目投资估算
区域名称 风景区全区 工程与项目名称 风景区门区 导游标志 建设内容 风景区大门、风景区标牌、风景区介绍牌、影壁、生态停车场 景区介绍牌、主要景点(线)介绍 牌、主要景物介绍 牌、引导(指路)牌、 电子触摸显示装置 66
投资估算(万元) 80 11 项目统计 (万元) 91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1 岸上景区 云台山风景区游客中心 太行树木园 2 子房湖景区 21 子房湖景区门区 22 东西仓生态聚落示范村 3 天瀑风景谷地景区 4 茱萸峰山林景区 23 温盘峪地学科普长廊 24 云台书画馆 25 子房湖水文实验监测场 31 天瀑景区门区 32 “天湖” 33 老潭沟、小寨沟清洁山泉供水工程 34 老潭沟、小寨沟水源保护 35 天瀑水文实验监测场 36 红龙沟生存训练营地 41 茱萸峰景区门区 42 孙思邈纪念园 生态研究接待站、常规分析实验室、标本制作室、智能生态模拟演示展示馆、多功能厅、信息室、中心客房、特品商店 树木园门区、林木观景园、太行珍稀植物苑、太行露天花卉园、 花卉温室 聚落生态改造、生态农业改造、 农家庭院生态能源开发与居住环境生态改造、污水处理厂 “云斋” 、云台山书画会馆 生态厕所、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场 生存训练培训场、装备室、救援处 孙思邈纪念园门区、药仙居、云台山中草药标本室、放映室、药物园、云台草药种植园、草药引种园、传统草药加工制作坊、药王池 “七贤竹园”、嵇康故居、“七贤祠” 1105 1915 810 20 50 132.5 0.5 60 2 20 20 60 20 3 30 20 475 153 795 5 百家岩风景谷地景区 景观与环境保护工程 生态环境监测 供水与排水 生态路径 43 家庭康疗公寓 51 百家岩景区门区 52 孝女崖工程保护 53 “竹林七贤”文化园地 老潭沟、小寨沟水源涵养林 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土壤监测、植物监测 云台山水库 天瀑污水处理池 东仓村水厂 东西仓村沉淀池 温盘峪污水处理厂 子房水厂 岸上污水处理系统 山区雨水集流 修陵公路云台段 景区公路 游览步道 水路 300 20 5 50 150 50 2300 30 10 10 10 2850 20 20 8000 200 100 20 16931.5 75 150 5250 8320 16931.5
67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二、效益预测 1、社会效益
(1)整体形象和社会影响
① 市场形象
项目的实施将使云台山风景区的生态旅游形象凸显出来,使其由一处普通的大众旅游地逐步演化成为生态型、科技型旅游地。
按国家标准GB/T 17775—1999要求,5年内观赏游憩价值分数达到20分以上,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分数分别达到5—7分,适游期达到250天。
一级客源市场影响范围扩大,在华北、中南和西北东部地区占很大优势。游客的层次结构将呈现多元化。
② 吸引力
普通游客观光的优质生态旅游地。
生态旅游者接受科普教育,实施绿色旅游的场所。
我国南太行山地文结构、地质构造和秦岭—大别山北过渡带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场。
华北地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首选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 (2)管理水平
① 营造良好的开发环境
建设高档次的旅游地需要项目区内各实体单位的广泛合作才能奏效,由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更加需要在开发方式、开发空间、开发时序上协调,因此整个风景区为营造良好的开发环境而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制度,将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同类型旅游地中的先行者。
② 管理质量档次
由于某些高科技(如电子导游装置、监测设备、多媒体和智能生态模拟演示装置、污染处理设备等)引入主体项目,将要求提高整个风景区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在管理体制、人才结构、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有新的进展,以保证风景区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③ 游客中心的示范作用
完善先进的游客中心,将科学管理、接待、科研、公众教育结合在一起,至今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经验,云台山游客中心的设立和运作,将在旅游界产生示范性的作用。
68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2、生态效益
(1)景观保持完美
由于旅游资源得到深入挖掘和合理开发,并进行全面的环境保护,使风景区主要景观的内在特质表现得更加鲜明,对游客将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举例:
云台山水库的建造使“天瀑”的瀑布景观在水文淡季得到恢复,预计可延长观瀑时间2—3个月。还可通过水量控制改变瀑布形态,丰富人工生态的旅游内容; 设置林木园、药物园、花卉园等实体园林,将从根本上改变云台山植物群落不够典型的缺陷,人工形成的景观实体不但可以成为新的生态观光点,还可成为科研生产基地。
(2) 水体质量得到改善
目前,子房河上下河段十余处水体水质均为低矿化度弱碱性微硬水,总的看来水质较好,但有少量微量元素(F-)含量略超过了国家饮用水标准,再就是马鞍石水库以下的水体中细菌学指标偏高。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基本没有。
本项目建议提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系列防治措施:通过在水域布设观测取样点,坚持长期科学监测分析,并及时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如在老潭沟和小寨沟的设置的生态厕所、垃圾桶和垃圾暂存站,东西仓村的生态聚落示范村和岸上污水处理系统),可将风景区内的水质保持在国家有关标准的允许范围以内。如:
饮用水水质量将达到国家标准GB/5749—85所规定的水质标准;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量将达到国家标准GB12941—91所规定的A类水质标准; 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污水循环回用率达到35%。 (3)改善植被赋存环境以保持水土
根据小寨沟和老潭沟上游水源处植被情况调查,小寨沟上游水源涵养林面积为
4700多亩,保证了小寨沟内龙风壁、丫字瀑等40余个瀑布常年流水,而老潭沟大瀑布的上游水源涵养林面积不到千亩,这是造成瀑布半年断流的原因之一。
老潭沟和小寨沟谷地中的水源涵养林的种植,将进一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小气候和环境。水源涵养林可使以瀑布和水潭为主体的子房谷水景质量大为提高,延长各季节的水景流量和显景时间。实现森林和水环境之间的互相调剂,互为有利因素。
(4)保护物种基因,增加生物多样性
全面的植物生态保护以及像药物园和太行珍稀植物苑的建立,可有效地使某些生物物种免遭破坏,通过引种、驯化,使某些珍稀、濒危生物资源得以保存、繁衍,增加生物多样性。
69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3、经济效益
(1)旅游业收入
根据风景区游客市场的预测,并考虑到游客的消费水平的变化和利润比例,从2001年到2010年旅游行业的实际收益见下表(统一按国内游客计算)。
表9 2001—2010年云台山风景区旅游行业实际收益估算
分期 近期 中期 总 计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游客人数 (万人次) 41.2 42.4 43.7 45.0 46.4 47.8 50.2 52.7 55.3 58.1 596 消费基准 (元/次) 100 110 110 120 120 130 130 140 140 150 总收入 (万元) 4120 4664 4807 5400 5568 6214 6526 7378 7742 8715 61134 实际收入 (万元) 1236 1399 1442 1620 1670 1864 1958 2213 2323 2615 18340 阶段总计 (万元) 7367 10973 18340
根据上表可得出以下结论:
A、消费水准指游客在风景区实施一次旅游活动所支付的交通、食宿、游乐、购物的总费用,按目前来云台山游客的平均消费水平计算,2000年基数为100元人民币计算,以后每两年增加10元。
B、实际收入指该年扣除成本和维护费用后的纯收入,按总收入的30%计算。因此的出到2010年,风景区可以获得61134万元人民币的总收入,大大超过总投入的16673.9万元。实际上到2008年的总收益就已经达到18100万元,支付总投入已有剩余。
(2)加快社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项目区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风景区主要位于修武县的岸上乡,由于岸上乡的行政管理与风景区的企业管理相互配合得很紧密,风景区的旅游开发对岸上乡的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未来旅游业进一步发展以后,林业、副业和第三产业也要同步发展,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产业开发框架。主要效益指标如下:
使兼顾旅游业、副业和第三产业的居民比例从目前的百分之二三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左右;
在子房谷旅游风景线上扶植10个左右旅游业、副业和第三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70%以上的自然村,其中应有30—40%的居民专门从事旅游业和第三产业。这些村庄的人均收入至少要高于全乡人均收入的50%左右;
全乡人均收入要高于全县人均收入水平;
70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在2005年前全部脱贫。
71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附录]
一、云台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研究 二、子房谷景观水体水资源调查报告 三、云台山风景区植被土壤环境条件
2000年11月
[附图]
1、云台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现状图 2、云台山风景区旅游资源分布图 3、云台山风景区景观要素结构图 4、云台山风景区旅游调整规划图
第一章 概述 ................................................................................................................................... 1 一、任务来源 ................................................................................................................................ 1 二、主要任务 ................................................................................................................................ 1 三、主要目标 ................................................................................................................................ 1 四、编制范围 ................................................................................................................................ 1 五、编制原则 ................................................................................................................................ 1 六、编制依据 ................................................................................................................................ 2
1、技术标准 ........................................................................................
2、基础资料 ........................................................................................
第二章 风景区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分析 ....................................................................................... 3 一、旅游环境 ................................................................................................................................ 3
1、地文基础 ........................................................................................
2、水热特征 ........................................................................................
3、土壤状况 ........................................................................................
4、植被状况 ........................................................................................
72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5、文化源流与传闻 ...................................................................................
6、社会经济状况 .....................................................................................
二、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 12
1、技术支撑 .........................................................................................
2、工作程序和方法 ...................................................................................
3、基本结论………………………………………………………………………………………….14
4、旅游资源的优势与不足 ..............................................................................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形势分析 ....................................................................................................... 18 一、生态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 18
1、前提 ............................................................................................
2、生态旅游潮流与云台山的机遇 ........................................................................
二、云台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建设与环境保护思路 ........................................................................ 18
1、对风景区开展生态旅游的认识 ........................................................................
2、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中的科学层次 .....................................................................
3、加强管理和运行体制 ................................................................................
4、市场开拓 .........................................................................................
第四章 云台山风景区生态旅游调整计划 ..................................................................................... 21 一、生态旅游调整原则与方向 .................................................................................................... 21
1、调整原则 .........................................................................................
2、调整方向 .........................................................................................
二、生态旅游景区构成 ............................................................................................................... 24 三、风景区开发的前景预测 ........................................................................................................ 24 第五章 生态旅游景区项目调整规划 ............................................................................................. 25 一、岸上景区(代号1) ............................................................................................................. 27
1、景区概述 .........................................................................................
2、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
3、项目调整原则和方向 ................................................................................
4、主要调整项目 .....................................................................................
二、子房湖景区(代号2) .......................................................................................................... 35
1、景区概述 .........................................................................................
2、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
3、项目调整原则和方向 ................................................................................
4、主要调整项目 .....................................................................................
三、天瀑风景谷地景区(代号3) ............................................................................................... 39
1、景区概述 .........................................................................................
73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2、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
3、项目调整原则和方向 ................................................................................
4、主体项目 .........................................................................................
四、茱萸峰山林景区(代号4) ................................................................................................... 44
1、景区概述 .........................................................................................
2、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
3、项目调整原则和方向 ................................................................................
4、主要调整项目 .....................................................................................
四、百家岩风景谷地景区(代号5) ........................................................................................... 48
1、景区概述景观 .....................................................................................
2、生态环境现状 .....................................................................................
3、项目调整方向 .....................................................................................
4、主要调整项目 .....................................................................................
第六章 生态旅游调整的支撑体系 ................................................................................................ 50 一、生态旅游管理计划 ............................................................................................................... 50
1、管理机构 .........................................................................................
2、职权与业务范围 ...................................................................................
3、管理人员素质提高计划 ..............................................................................
二、市场开拓计划 ....................................................................................................................... 52
1、市场开发现状 .....................................................................................
2、市场开拓计划 .....................................................................................
三、景观与环境保护 ................................................................................................................... 54
1、景观与环境现状 ...................................................................................
2、旅游环境保护依据 .................................................................................
3、主要保护措施 .....................................................................................
4、生态环境监测 .....................................................................................
三、供水与排水 .......................................................................................................................... 59
1、现状 ............................................................................................
2、规划原则 .........................................................................................
3、用水量和污水量 ...................................................................................
4、主要项目 .........................................................................................
四、生态路径 .............................................................................................................................. 62
1、交通现状 .........................................................................................
2、调整项目 .........................................................................................
第七章 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项目实施计划 .................................................................................. 63 一、分期 ..................................................................................................................................... 63
74
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及生态旅游调整规划
二、安排 ..................................................................................................................................... 63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预测 ...................................................................................................... 66 一、项目建设资金安排 ............................................................................................................... 66 二、效益预测 .............................................................................................................................. 68
1、社会效益 .........................................................................................
2、生态效益 .........................................................................................
3、经济效益 .........................................................................................
[附录] .......................................................................................................................................... 72
一、云台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研究 .........................................................................
二、子房谷景观水体水资源调查报告 ......................................................................
三、云台山风景区植被土壤环境条件 ......................................................................
[附图] .......................................................................................................................................... 72
1、云台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现状图 ........................................................................
2、云台山风景区旅游资源分布图 ........................................................................
3、云台山风景区景观要素结构图 ........................................................................
4、云台山风景区旅游调整规划图 ........................................................................
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