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因工程习题

来源:星星旅游
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

一、单项选择题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DNA后产生

A. 5′磷酸基和3′羟基基团的末端 B. 5′磷酸基和3′磷酸基团的末端 C. 5′羟基和3′羟基基团的末端 D. 3′磷酸基和5′羟基基团的末端 E. 以上都不是

2. 可识别并切割特异DNA序列的酶是

A. 非限制性核酸外切酶 B.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C. 限制性核酸外切酶 D. 非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E. DNA酶

3. 有关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以下哪个描述是错误的?

A. 识别和切割位点通常是4~8个bp长度 B. 大多数酶的识别序列具有回文结构 C. 在识别位点切割磷酸二酯键 D. 只能识别和切割原核生物DNA分子 E. 只能切割含识别序列的双链DNA分子

4. 在重组DNA技术中催化形成重组DNA分子的酶是

A. 解链酶 B. DNA聚合酶 C. DNA连接酶 D. 内切酶 E. 拓扑酶

5. 对基因工程载体的描述,下列哪个不正确?

A. 可以转入宿主细胞 B. 有限制酶的识别位点 C. 可与目的基因相连 D. 是环状DNA分子 E. 有筛选标志

6. 克隆所依赖的DNA载体的最基本性质是

A. 卡那霉素抗性 B. 青霉素抗性 C. 自我复制能力 D. 自我表达能力 E. 自我转录能力

7. 重组DNA技术中常用的质粒DNA是

A. 病毒基因组DNA的一部分 B. 细菌染色体外的独立遗传单位 C. 细菌染色体DNA的一部分 D. 真核细胞染色体外的独立遗传单位 E. 真核细胞染色体DNA的一部分

8. 下列哪种物质一般不用作基因工程的载体?

A. 质粒 B. 噬菌体

C. 哺乳动物的病毒 D. 逆转录病毒DNA E. 大肠杆菌基因组

9. 关于pBR322质粒描述错误的是

A.有一些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B.含有1个ori.

C.含有来自大肠杆菌的lacZ基因片段 D.含个氨卞青霉素抗性基因 E.含四环素抗性基因。

10. 以mRNA为模板催化cDNA合成需要下列酶

A. RNA聚合酶 B. DNA聚合酶 C. Klenow片段 D. 逆转录酶 E. DNA酶

11. 催化聚合酶链反应需要下列酶

A. RNA聚合酶 B. DNA聚合酶

C. TaqDNA聚合酶 D. 逆转录酶 E.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2. 关于PCR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 是一种酶促反应 B. 引物决定了扩增的特异性 C. 扩增产物量大 D. 扩增的对象是DNA序列 E. 扩增的对象是RNA序列

13. 在基因工程中,DNA重组体是指

A. 不同来源的两段DNA单链的复性 B. 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物

C. 不同来源的DNA分子的连接物 D. 原核DNA与真核DNA的连接物 E. 两个不同的结构基因形成的连接物 14. 基因工程操作中转导是指

A. 把重组质粒导入宿主细胞 B. 把DNA重组体导入真核细胞 C. 把DNA重组体导入原核细胞 D. 把外源DNA导入宿主细胞 E. 以噬菌体或病毒为载体构建的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 15. 重组DNA的筛选与鉴定不包括哪一方法

A. 限制酶酶切图谱鉴定 B. PCR扩增鉴定 C. 显微注射 D. 蓝白筛选 E. 抗药筛选 二、多项选择题

1. 在分子克隆中,目的DNA可来自

A.原核细胞染色体DNA B.真核细胞染色体DNA C.人工合成的DNA D.聚合酶链反应 E.真核细胞mRNA反转录获得的cDNA 2. 重组DNA技术基本过程包括

A.目的基因的获取 B.克隆载体的构建

C.目的DNA与载体的连接 D.将重组体导入受体菌 E.重组DNA分子转化受体菌的筛选 3. 分子克隆又称

A.基因克隆 B.DNA克隆

C.单克隆抗体制备 D.构建基因组DNA文库 E. 基因重组

4. 参与聚合酶链反应体系的组分有

A. DNA引物 B. 目的DNA

C. 三磷酸脱氧核苷 D. Taq DNA聚合酶 E. RNA聚合酶

5.从基因组DNA文库或cDNA文库分离、扩增某一感兴趣基因的过程就是 A.基因克隆 B.分子克隆

C.DNA克隆 D.构建基因组DNA文库 E.重组DNA技术

6. 可用作克隆基因载体的DNA有

A.细菌质粒DNA B.真核细胞基因组DNA C.病毒DNA D.酵母人工染色体 E.噬菌体DNA

7.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菌的方法有

A.接合 B.转座 C.感染 D.转染 E.转化 8.转染真核细胞的方法有

A. 磷酸钙共沉淀法 B. 电穿孔

C. DEAE葡聚糖法 D. 脂质体载体法 E. 显微注射法

9.下述操作可能用于基因工程过程的是

A.DNA的制备和酶解 B.不同来源DNA的拼接 C.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 D.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E.核酸分子杂交

10.关于质粒DNA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基因组DNA的组成部分 B.具有独立复制功能 C.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 D.含有感兴趣的目的DNA E.具有编码蛋白质的功能 三、填空题

1、DNA重组技术主要涉及两大核心技术: 和 。

2、一个完整的基因克隆过程应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 _________ 的选择与改造, _________ 的连接,重组 DNA 分子 受体细胞, 出含感兴趣基因的重组 DNA 转化细胞。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由________产生的一类识别 _____ ,并在识别位点切割 键的核酸内切酶。

4、科学家感兴趣的外源基因又称 _____ ,其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种途径。

5、常用的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采用的克隆载体性质不同,将重组 DNA 分子导入细菌的方法有___ 、 ___等。 7、基因组文库含有组织或细胞的____信息,cDNA文库含有组织或细胞的____信息。

8、 载体的本质是 ,它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 、 、 和 。 四、名词解释

1. 基因工程 2. DNA重组 3. 克隆 4. DNA克隆

5. 目的基因 6. 基因载体 7. 质粒 8.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9. 基因文库 10. cDNA文库 11. 转化 12. 转导 13. 转染 五、问答题

1. 载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2. 常用的工具酶有哪些?其主要用途是什么? 3. 重组DNA技术常包括哪些基本步骤: 4. 常用的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哪些?

5. 常用的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方法有哪些?

5. 何谓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写出大多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 DNA 序列的结构特点。 6. 解释质粒,为什么质粒可作为基因载体。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D 6.C 7.B 8.E 9.C 10.D 11.C 12.E 13.B 14.E 15.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D、E 3.A、B、E 4.A、B、C、D 5.A、B、C 6.A、C、D、E 7.C、D、E 8.A、B、C、D、E 9.A、B、C、D、E 10.B、C 三、填空题

1. DNA重组、克隆

2. 载体、目的基因与载体、导入、筛选

3. 细菌、双链DNA中的特定碱基序列、磷酸二酯

4. 目的基因、制备基因组文库、构建cDNA文库、PCR扩增、人工合成DNA技术 5. 黏性末端连接、平头末端连接、人工接头法、同源多聚尾连接法 6. 转化、转导 7. DNA、 mRNA。

8. DNA、具有独立复制能力、具有多克隆位点、具有筛选标志、具有足够的容量、能导入受体细胞

四、名词解释

1、是指在体外将DNA分子“剪切”并重新“拼接”形成一个新的重组DNA分子,然后将它导入细菌或动物细胞内使之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或改造新的生物品种。 2、是指用酶学方法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切割、连接,组成一个新的DNA分子的过程。 3、克隆(clone)原指一个亲本细胞经无性繁殖产生无数个相同细胞的子代群体的过程。

4、是指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到合适的受体细胞中,使其扩增和繁殖,以获得大量的相同的DNA分子,又称分子克隆或基因克隆。

5、要分离和克隆的相应基因常称为目的基因。因目的基因片段需插入载体,导入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或表达,所以对宿主细胞DNA而言,又称它为外源性基因或外源性DNA。 6、能够携带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胞内进行复制或表达的DNA分子,被称为基因载体。 7、是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能自主复制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8、是由细菌产生的一类能特异识别双链DNA中的特定碱基序列,并在识别位点切割磷酸二酯键的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9、将所有的重组DNA分子都导入宿主细胞进行扩增,得到分子克隆的混合体,这样一个混合体称为基因文库。

10、从组织细胞中分离得到纯化的mRNA,然后以mRNA为模板,利用逆转录酶合成其互补DNA,再复制成双链cDNA片段,与适当载体连接后导入受体菌内,扩增,构建cDNA文库。 11、是指以质粒为载体构建的重组DNA导入处于感受态的宿主细胞,并使其获得新的表型的过程。

12、以噬菌体或细胞病毒为载体构建的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并获得新的表型的过程称为转导(transduction)。

13、真核细胞主动摄取或被动导入外源DNA片段而获得新的表型的过程称为转染。 五、问答题

1、 ① 具有独立复制能力;② 具备多个限制酶的识别位点(多克隆位点);③ 具有遗传表型或筛选标志;④ 有足够的容量以容纳外源DNA片段;⑤ 可导入受体细胞。经过人工构建的载体,不但能与外源基因相连接,导入受体细胞,还能利用本身的调控系统,使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表达。 2、(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并特异切割DNA碱基序列;(2)DNA polⅠ:催化缺口平移,制备高比度DNA探针;(3)Klenow片段:合成cDNA第二条链,补齐或标记双链DNA3′端;(4)TaqDNA聚合酶:DNA体外扩增(PCR);(5)逆转录酶:催化合成cDNA;(6) T4DNA

聚合酶:聚合补平或标记DNA平末端或3′凹端等;(7)DNA连接酶:催化2条DNA链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8)大肠杆菌DNA连接酶: 应用于黏端DNA或切口间连接;(9)T4DNA连接酶:应用于黏性或平末端DNA的连接;(10)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给载体或cDNA加上互补的同聚尾、加标记物;(11)碱性磷酸酶:防止载体自身连接、32P标记5′端;(12)T4多核苷酸激酶:5′端磷酸化、5′端标记放射性核素。 3、(1)分离制备目的基因——“分”;(2)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切”;(3)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接”;(4)将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转”;(5)筛选并鉴定含重组DNA分子的受体细胞克隆——“筛”;(6)克隆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进行复制或表达——“表”。 4、(1) 制备基因组文库;(2) 构建cDNA文库;(3) PCR扩增目的基因;(4) 人工合成DNA技术。

5、 ⑴ 黏性末端连接:将靶基因片段和载体DNA经相同的限制酶分别切割,使它们两端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然后经黏性末端碱基配对,再经DNA连接酶作用,共价连接成新的重组DNA分子;⑵ 平头末端连接:将平末端的DNA分子在T4DNA连接酶催化下,使DNA分子的3′OH和5′P进行共价结合; ⑶ 人工接头法: 是指利用人工接头加在平端DNA片段的两端,然后用相应限制酶切割人工接头以产生黏性末端,再与带相同黏性末端的载体相连;⑷ 同源多聚尾连接法: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催化下,在线型载体分子的两端加上单一核苷酸如dG组成的多聚尾;而在目的DNA分子的两端加上dC尾,两者混合退火,然后经DNA聚合酶Ⅰ或Klenow填补裂口处缺失的核苷酸,再通过DNA连接酶修复成环状的双链DNA。

6、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是由细菌产生的一类能特异识别双链DNA中的特定碱基序列,并在识别位点切割磷酸二酯键的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限制酶的识别和切割位点通常是4~8个bp长度且具有回文序列的DNA片段,主要产生5′突出、3′突出的黏性末端或平端。当一个样本DNA被一个特定的限制酶切割后,可以产生一批相同碱基序列的DNA片段,进而可以用于基因重组、克隆、核酸分子杂交与序列分析等。

7、质粒是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能自主复制的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经过人工构建的载体,不但能与外源基因相连接,而且质粒含有复制起始原点(ori),此起始点与顺式作用调控元件构成一个复制子(复制区内),能借助宿主细菌染色体DNA复制所用的同一套酶系独立地进行自我复制、克隆。 1. 2. 3. 4.

什么是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基本流程?

基因工程诞生的条件与标志分别是什么?

3. 基因工程载体必须满足哪些基本条件?

5. 质粒载体有什么特征,有哪些主要类型? 6.

3. 噬菌体载体有哪些?携带能力分别有多大?

4. 什么是人工微小染色体?有哪些类型?

5. 什么是穿梭载体?

7. 表达载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7.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特点与使用注意事项有哪些?

18. 什么是蛋白质芯片?

19. 什么是基因组文库?其构建方法是怎样的?

20. 什么是cDNA文库?它的构建流程是什么?

21. 构建cDNA文库需要用到哪些工具酶?

第二章

1.在基因操作中所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指( B )

A.I类限制酶 B. II类限制酶 C. III类限制酶 D.核酸内切酶 E. RNAase

2.下列关于同裂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 是从不同菌种分离到的不同的酶,也称异源同工酶。 B. 它们的识别序列完全相同。

C. 它们的切割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 有些同裂酶识别的完整序列不完全一样,但切割位点间的序列一样。 E. 两种同裂酶的切割产物连接后,可能会丢失这两个同裂酶的识别位点。 3. 多数限制酶消化DNA的最佳温度是( A )

A. 37℃ B.30℃ C.25℃ D.16℃ E.33℃ 4. 下列关于限制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 I类限制酶反应需要 Mg2+、ATP和S-腺苷蛋氨酸。 B. II类限制酶反应需要Mg2+、ATP。

C. III类限制酶反应需要Mg2+、ATP,S-腺苷蛋氨酸能促进反应,但不是绝对需要。 D. I、III类限制酶对DNA有切割和甲基化活性,II类限制酶对DNA只有切割活性

而无甲基化活性。

E. II类限制酶要求严格的识别序列和切割点,具有高度精确性。

5. 如果一个限制酶识别长度为6bp ,则其在DNA上识别6bp的切割概率为( D ) A. 1/44 B. 1/66 C. 1/64 D.1/46 E. 1/106 6. 多数II类限制酶反应最适PH是 ( C )

A. PH:2-4 B. PH:4-6 C. PH:6-8 D. PH:8-10 E. PH:4-10 7. 下列关于限制酶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D )

A. 限制酶识别序列内或其邻近的胞嘧啶、腺嘌呤或尿嘧啶被甲基化后,可能会阻碍

限制酶的酶解活性。

B. 许多限制酶对线性DNA和超螺旋DNA底物的切割活性是有明显差异的。 C. 有些限制酶对同一DNA底物上不同酶切位点的切割速率会有差异。

D. 限制酶反应缓冲系统一般不用磷酸缓冲液,是由于磷酸根会抑制限制酶反应。 E. BSA对许多限制酶的切割活性都有促进作用,所以酶切反应中常加入一定量的

BSA。

8. II类限制酶反应中必须的阳离子是( C )

A. Na + B. Ca2+ C. Mg2+ D. Zn2+ E. Mn2+ 9. RFLP形成的原因是 ( A )

A. 由于遗传变异造成同源染色体中碱基的随机变化。 B. 使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切割。 C. 杂交时使用不同的探针。 D. 每种染色体存在两条。

E. 提取不同的染色体DNA酶切。

10. 下列关于限制酶命名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E )

A. Sau.3A I B. B.amH I C. pst I D. Ecor I E. Hind III 11. 需进行DNA部分酶切时,控制下列哪种条件最合适( D ) A. 反应时间 B. 反应体积 C. PH D. 限制酶量 E.反应温度 12. 下列酶在反应中不需要ATP的是( D )

A. E coK B. T4DNA连接酶 C. BamH I D. EcoB E. DNA pol I 13. 限制性内切酶可特异性识别 ( B )

A. 双链DNA的特定碱基对 B. 双链DNA的特定碱基序列 C. 单链RNA的特定碱基序列 D. 单链DNA的特定碱基序列 E 双链RNA的特定碱基对

14. 下列与RFLP相关的一条是( D )

A. 不同限制酶在单个染色体DNA上的限制性图谱。 B. 两种物种个体间的限制性图谱。 C. 同一个体等位基因的限制性图谱。 D. 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限制性图谱。

E. 非同源染色体用同种限制酶切形成的限制酶图谱。 15. 限制酶的星号活性是指在非正常条件下,限制酶( A )

A. 识别和切割序列发生变化。B. 切割活性大大提高。C. 识别和切割序列

与原来完全不同。D. 可以任意切割DNA。E. 只能部分切割DNA。 三.填空题

1.限制酶是一类专门切割 DNA 的酶,它能特异性识别切割 双 链(单、双)DNA。 2.II型限制酶识别位点一般长度为 4~6 个核苷酸对。

3.个体之间DNA限制酶片段长度存在差异称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4.限制酶命名采用Smith和A thens提议的方案,第一个字母大写取自来源细菌的 属名 ;第二、三个字母取自来源细菌的 种名;第四个字母(如果有)取自来源菌的 株系。

5.需要部分酶切时可采取的方法有(1)减少酶的用量 (2)缩短反应时间 (3)增大反应体积。

6.限制酶识别序列为n个碱基,则其切割频率的理论值应是 4n。 7.限制性内切酶通常保存在 50% 浓度的甘油溶液中。

8.甘油浓度是导致一些酶的星活性的原因之一,在酶切时反应体系中的甘油浓度应控制在 5% 以下。 9.限制与修饰是宿主的一种保护体系,它是通过对外源DNA的 限制 和对自身DNA的 修饰 来实现的。

10.II型限制酶既具有 识别位点 的专一性,也具有 切割位点 的专一性。它作用时需要 Mg2+ 离子作辅助因子。

第三章习题

选择题

1.关于PCR扩增停滞的原因有很多种,但下列各项中(B)项不是主要原因。

A.底物(模板)过剩 B.dNTP的大量消耗 C.产物的聚集 D.非特异性产物的竞争性抑制

2.Clark作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发现TaqDNA聚合酶可以不需要模板,在双链DNA的末端加一个碱基,主要是加(B)

A. dGTP B.dATP C.dCTP D.dTTP

3.有简并引物的3’端尽量使用具有简并密码的氨基酸,这是因为(A)

A. TaqDNA聚合酶具有一定的不精确性 B.便于排除错误碱基的掺入 C.易于退火 D.易于重组连接

4.PCR实验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C)

A.DNA聚合酶的种类 B.反应体系中模板DNA的量 C.引物序列的结构和长度 D.四种dNTP的浓度 E.循环周期的次数

5.有关PCR的描述下列哪项不正确:(D)

A.是一种酶促反应 B.引物决定了扩增的特异性 C.扩增的产量按Y=m(1+X)n D.扩增的对象是氨基酸序列 E.扩增的对象是DNA序列

6.有关PCR的描述下列哪项正确:(ABC) A.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字首缩写 B.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C.已广泛的应用于医学各学科 D.能够准确对扩增模板定量 E.以上都对

7.PCR反应产物的特异性取决于(E)

A镁离子浓度 B退火温度 C引物碱基组成和长度 D循环次数 E.A+B+C 填空

1.Clark发现用TaqDNA聚合酶得到的PCR反应产物不是平末端,而是有一个突出碱基末端的双链DNA分子。根据这一发现设计了克隆PCR产物的 。 2.在简并引物的设计中,常常要用到dI(次黄嘌呤),原因是 。

3.简并引物PCR主要是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设计 引物来合成相应的基因。

4.SSC是由NaCl和柠檬酸钠组成的试剂,其中NaCl的作用是使 ,而柠檬酸钠的作用是 。 KEY

1.T-载体

2.dI可以和任何载体相匹配 3.一组混合

4.DNA溶解;作为螯合剂抑制核酸酶的活性 简答题

1.你打算扩增下图所示的两段序列之间的DNA,请从所列出引物中选出合适的一对, 5’-GACCTGTGGAAGC CATACGGGATTG-3’ 3’-CTGGACACCTTCG GTATGCCCTAAC-5’ 引物1 引物2

5’-GACCTGTGGAAGC 5’-CATACGGGATTG 5’-CTGGACACCTTCG 5’-GTATGCCCTAAC 5’-CGAAGGTGTCCAG 5’-GTTAGGGCATAC

5’-GCTTCCACAGGTC 5’-CAATCCCGTATG

答:引物1:5’-GACCTGTGGAAGC; 引物2:5’-CAATCCCGTATG

2.PCR反应包括引物与DNA模板链间的解链与复性。讨论循环温度范围对引物-DNA双螺旋稳定性的影响及对PCR产率的影响。

答:由于GC对间是三个氢键的作用力,比两个氢键作用力的AT对要稳定,因此DNA的解链与退火都是依赖于G+C的含量与A+T的含量的比例。GC对普遍比AT对更倾向于非特异性的复性,所以GC含量高的引物比AT含量高的引物更适合于PCR反应。

PCR的基本原理是什麽?用PCR扩增某一基因,必须预先得到什麽样的信息?

(1) 利用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进行DNA的变性、复性和引物延伸。 (2) 至少要预先知道足够合成一对引物的靶DNA序列。

3.何谓简并引物?简并引物设计的一般原则是什麽?

答:简并引物是指根据肽链的氨基酸序列(或部分序列),并充分考虑密码子的简并性而设计的,用于PCR扩增的混合引物之间具有不同的碱基组成,但碱基数量是相同的。由于充分考虑了密码的简并性,在这种混合引物中必定有一种引物可以和该基因的DNA序列精确互补。

简并引物设计的一般原则是:

(1) 选择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

(2) 选择简并性低的氨基酸密码区设计引物; (3) 注意密码的偏爱性;

(4) 使用尽可能短的引物,以降低简并性,最短可用15~20个碱基。

(5) 由于TaqDNA聚合酶在PCR扩增时容易掺入错误碱基,所以设计的引物,其3’端尽量使用具有简并密码的氨基酸。

4.在古生物学中,尚不知道恐龙是否是温血爬行动物,而不像今天的变温爬行动物。假如你得到一些恐龙的DNA,你如何通过PCR和基因克隆来检测恐龙是否是温血爬行动物? 答:用PCR扩增恐龙的高度保守的酶的基因,然后将扩增的DNA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每可能被合成。然后测定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的稳定性并与相应的温血动物(如鸟类)进行比较。来自于冷血动物的酶与来自于温血动物的酶相比,温血动物最适的温度范围较宽。

5.PCR反应同大肠杆菌体内的DNA复制有哪些不同?你认为最根本的差别在哪里? 答:PCR用双引物,体内复制用单引物。

1.简述在CaCl2法制备感受态细胞转化DNA时,影响转化效率的各种因素。

答:影响因素有:Ca2+浓度、PH值、感受态细胞活力、DNA浓度、DNA纯度和构象、温度、DMSO处理、还原剂处理、氯化六氨合高钴处理。

2.CaCl2法制备感受态细胞转化DNA时,低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热休克温度和目的是什么?

答:低温目的:(1)抑制细胞的旺盛生理代谢;(2)有助于DNA—Ca2+吸附于细胞表面;(3)防止DNAase降解DNA 。

热休克温度是42℃;目的是使细胞摄入吸附于其表面的DNA。

1.简述溶液Ⅰ、Ⅱ、Ⅲ所包含成分及生化作用原理

溶液Ⅰ含葡萄糖和EDTA,葡萄糖能增加溶液的黏度,防止DNA受机械作用而降解。EDTA2+2+

可螯合Mg、Ca等金属离子,抑制脱氧核糖核酸酶对DNA的降解作用(Dnase作用时需要一

定的金属离子作辅基),另外,EDTA的存在,有利于溶菌酶的作用,因为溶菌酶的反应要求有较低的离子强度的环境。

溶液Ⅱ含NaOH和SDS,核酸在pH大于5小于9的溶液中是稳定的,但当pH大于12或小于3时,就会引起双键之间氢键的解离而变性。在溶液Ⅱ中的NaOH浓度为0.2N,加入抽提液液时,该系统的pH就高达12.6,因而促使染色体DNA与质粒的变性。SDS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主要功能有溶解细胞膜上的脂肪与蛋白,因而溶解膜蛋白而破坏细胞膜;解

-+

聚细胞中的核蛋白;SDS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为R1-O-SO3„R2-蛋白质的复合物,使蛋白质变性而沉淀下来。但是SDS能抑制核糖核酸酶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提取过程中,必须把它去除干净,防止在下一步操作中(用Rnase去除RNA时)受到干扰。

溶液Ⅲ是NaAc-Hac的缓冲液(pH4.8)。用pH4.8的NaAc溶液是为了把pH12.6的抽提液pH调回中性,使变性的质粒DNA能够复性,并能稳定存在。而高盐的3MnaAc有利于变性的大分子染色体DNA、RNA以及SDS-蛋白质复合物凝聚而沉淀之。前者是因为中和核酸上的电荷,减少相斥力而互相聚合,后者是因为钠盐与SDS-蛋白质复合物作用后,能形成溶解度较小的钠盐形式复合物,使沉淀更完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