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项目噪声污染防治探讨
摘 要:随着城市发展,各地基础交通设施不断建设,文章通过实例论述了公路交通噪声防治措施及达到的效果,对公路项目噪声防治方面进行概括与总结,同时又提出探讨的方向,为设计、建设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噪声污染 防治原则 案例 措施 效果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162-02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各地各类开发建设不断扩大,作为经济发展动力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投入在基础交通设施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有各等级道路、城市道路、轨道交通、铁路等,此类项目主要服务于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此这些项目必须经过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对周围居民起居影响较大,产生噪声污染。随着沿路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此类项目的噪声污染防治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将结合某典型公路探讨公路项目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 公路噪声的特点
公路项目噪声是由路上行驶交通工具产生,具有机器设备噪声特点,又有所区别:一是其声源呈线性,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线性声源,影响路线两旁约200 m范围内的居民点;二是声强度与车型、速度密切相关,大、中、小型车产生的噪声值(以分贝计)
不尽相同,大体来说大型车辆产生的噪声值大于中型车,中型车产生的噪声值大于小型车,速度越大噪声值越大;三是车流量对噪声影响较大,成正比关系。 2 公路项目噪声污染防治原则
公路项目在设计、建设、运行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源头消减原则,包括采取沥青路面、限制速度等措施。 (2)传播过程原则,在公路两侧设置声屏障、绿化带等措施。 (3)受体防治原则,对受影响的居民点采取安装隔声窗等措施。 (4)规划控制原则,公路运管部门配合地方规划部门,做好公路两侧建筑布局规划,提出规划控制距离。 3 典型案例
某公路全长103.403 km,部分旧路改造78.04 km,部分新建25.363 km,公路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10m,设计速度为60 km/h。
公路推荐方案沿线200 m范围内共有声环境敏感点50处,距离5~200 m,穿越城市1座,县城3座,其余村庄,其中城市、县城、村庄中分布有学校、医院、养老院等环境敏感目标。 3.1 项目在设计阶段拟采取如下措施
(1)优化设计,对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提出路面由水泥混凝土改为沥青路面机构,降噪3~5 db。
(2)以运营中期为控制目标;根据各个敏感点的超标程度和实
际环境特点,采取换装铝合金窗、铝合金窗+密封条、通风式隔声窗的措施。
拟建公路推荐方案评价范围内受影响敏感点共计33个。根据中期噪声预测结果,全线有22个敏感点出现噪声超标现象。 项目各敏感点防护措施具体情况见表1。 (3)在沿路两侧设置绿化带,降噪效果2 db。
(4)对规划部门提出:××市总体规划区路段中心线两侧75 m、××县总体规划区路段中心线两侧72 m、××镇总体规划区路段中心线两侧70 m范围以内不宜规划学校、医院、养老院、集中住宅区等环境敏感建筑物的要求。
3.2 项目在建设阶段,实际路线与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会有出入,同时遵循如下原则
(1)由于路线改线,致使原有距离公路很近的敏感点变得远离路线(超过各特征年的最远等声线距离),其原拟采取的噪声防护措施取消。
(2)由于路线改线,致使原有距离公路较远的敏感点拉近了与路线的距离,或者原先不在评价范围内的敏感点离路线的距离变得很近,应根据具体情况参阅原情况相似敏感点的噪声防护措施进行防护,以保证路线评价范围内的各敏感点在营运期各特征年噪声达标。 3.3 效果
公路建设后,在验收阶段检验采取措施的实际效果,进行了现场监测,结果见表2。
从监测结果看,项目在设计阶段提出的措施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对于距离较近的目标某镇,距离仅5米,其噪声监测值仍超标,原拟采取搬迁措施,因搬迁费用过大,难于实施。 4 结语
公路项目噪声防治已经历近10年,己基本成熟,在交通类项目建设过程中,根据原则采取不同组合的防治措施才是考验设计、建设者的智慧,经济、合理、又能达到要求的措施是环境影响评价、设计者不断探索的目标,同时又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进,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是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对公路项目噪声防治方面进行概括与总结,同时又提出探讨的方向,为设计、建设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jtgb03-2006. [2] 刘天玉.交通环境保护[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