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星星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辨证施治尿崩症良方

中医辨证施治尿崩症良方

来源:星星旅游


中医辨证施治尿崩症良方

尿崩症是指血管加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又称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血管加压素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症)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其病机为阴虚燥热,亦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甚至变生他疾,尤以痈疽之类为常见。其病变主要在肺、胃、肾,而以肾为主。

临证应注意区分“上、中、下”三消。一般以口渴多饮为主者为上消,属肺燥;多食善饥为主者属中消,为胃热;以多尿为主者为下消,属肾虚。大抵本证初起,多属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病久则阴虚为主,并可出现气虚及阳虚的表现。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多尿、烦渴、多饮,大多数为渐进性,也有的可突然起病。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于是排泄大量低渗尿液,患

1

者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一昼夜可达5~10 L或更多。由于多尿而导致烦渴多饮,饮水量可达数升,抗利尿激素缺乏越严重,尿量越多。患者还可有轻度脱水、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皮肤干燥、口干、便秘、消瘦、怕冷、闭经等表现。由于多饮多尿,影响患者休息、工作等日常活动,故可出现失眠、头痛、困倦、情绪低落等症状。

如患者多尿,但因某种特殊情况而得不到饮水补充时,则可迅速发展至严重脱水,出现高渗状态,严重者可发展至谵妄、高热,甚至昏迷。

2.诊断

(1)临床以多饮、多尿、消瘦乏力为主要症状表现。 (2)可有尿浊和尿甜的症状,后期可见烦渴、头痛、恶心、呼吸短促等严重症状,甚则发生昏迷、厥逆等危象。

(3)实验室检查:可见空腹血糖升高,尿糖定性阳性。 (4)辅助检查:血浆渗透压和尿渗透压关系的估价、禁水试验、高渗盐水试验、血浆AVP测定等。

三、辨证施治

1.肺热津伤型(上消)

【辨证】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施治】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玉泉丸加减:天花粉、葛根各30 g,生地黄、

2

麦冬各15 g,黄芩10 g,五味子6g,山药、石斛各20 g。日1剂,水煎服。

2.胃热炽盛型(中消)

【辨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于结。舌苔黄干,脉滑数。【施治】清胃泄火,养阴生津。

【方药】玉女煎加减:麦冬、生地黄、玄参各15 g,石膏、天花粉各30 g,黄连、栀子、知母各10 g,牛膝12 g。日1剂,水煎服。

【加减】若大便于结者,可合调胃承气汤。 3.肾虚精亏型(下消)

【辨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腰腿酸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施治】滋阴益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山药20 g,山茱萸、生地黄各15 g,牡丹皮10 g,茯苓15 g,泽泻9g,枸杞子12 g,五味子6g,天花粉30 g。日1剂,水煎服。

【加减】若阴损及阳,肾阳亦虚者,可加熟附子10 g,肉桂5g,菟丝子、巴戟天各12 g;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20 g;如出现血瘀之证,可加丹参20 g,桃仁、红花各10 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3

(1)消渴丸(适用于各型)。 (2)杞菊地黄丸(适用于下消)。 2.验方

(1)黄芪40 g,生地黄30 g,山药30 g,玄参35 g,黄芩15 g,黄连15 g,川芎15 g,黄柏15 g,赤芍15 g,苍术15 g,栀子20 g,茯苓20 g,当归20 g,生牡蛎50 g。日1剂,水煎,2次分服(适用于上消)。

(2)生石膏50 g,知母15 g,白参10 g,粳米20 g,甘草15 g。日1剂,水煎,2次分服(适用于上消)。

(3)大黄、桂枝各6~12 g,桃仁9~12 g,玄明粉3~6 g,甘草3g,玄参、生地黄各12~15 g,麦冬12 g,黄芪30~45 g。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中消)。

(4)党参30 g,知母10 g,生石膏30 g,黄连9g,阿胶9g(溶化),白芍15 g,天花粉10 g,山药15 g,黄精15 g,何首乌15 g,麦冬9g,地骨皮9g,鸡子黄2枚。日1剂,水煎,2次分服(适用于中消)。

(5)党参20 g,白术15 g,山药20 g,沙参20 g,麦冬15 g,百合15 g,玉竹15 g,焦山楂20 g,鸡内金15 g,陈皮10 g,甘松15 g,葛根15 g。日1剂,水煎,2次分服(适用于中消)。

(6)天花粉60 g,山药40 g,黄芪、白术、枸杞子各30 g,生地黄、熟地黄各20 g,山茱萸、桑螵蛸、黄柏各12 g。

4

日1剂,水煎,2次分服(适用于下消)。

(7)黄精20 g,肉苁蓉15 g,制首乌15 g,金樱子15 g,山药15 g,赤芍10 g,山楂10 g,佛手10 g,五味子10 g。诸药共烘干研细末,水泛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打光干燥,每服6g,每日3次,30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下消)。

(8)熟地黄20 g,生地黄20 g,枸杞子30 g,山茱萸15 g,桑螵蛸12 g,黄柏12 g,天花粉60 g,玄参20 g,何首乌30 g,黄芪30 g,白术30 g,山药40 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适用于下消)。

(9)熟附片6~40 g,肉桂1~3 g(后下),生黄芪30~60 g,炙升麻10~15 g,生甘草6~10 g,怀山药15~45 g,地黄30~60 g,山萸肉6~12 g,覆盆子15~30 g。肾阴虚较甚者加枸杞子、石斛;纳少腹胀者加山楂、麦芽、枳壳;胃腑积热,大便不通或者头痛甚者可酌加生石膏、生大黄、黄芩;夜寐不实者加夜交藤、合欢花。日l剂,水煎服,2个月为1个疗程。

(10)生地、熟地、龟版、甘草、山药各30 g,黄连45 g,黄柏9g,党参15 g,羚羊角1.5 g。随症酌加葛根、石斛、木瓜、生晒参、火麻仁、酸枣仁、五味子、桑螵蛸、鲜芦根等。日1剂,煎汤频服,羚羊角另煎兑入。3个月为1个疗程。病情稳定后,服甘草粉1~3个月,每次2g,每日3次。

5

(11)生地、山茱萸、麦冬各15 g,黄芪、山药各30 g,丹皮、五味子、桑螵蛸、芡实各10 g。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肾阴虚者)。

(12)熟地、山茱萸、肉苁蓉、补骨脂、党参各15 g,五味子、陈皮、桑螵蛸各10 g,肉桂6g。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肾阳虚者)。

(13)石膏40~90 g,知母、生地各30~50 g,怀山药、太子参各20~40 g,天花粉、麦冬各30~60 g,赤芍10~20 g,首乌、益智仁各12~20 g,茯苓5~10 g,陈皮3~8 g,生甘草9~30 g。气虚甚者加西洋参10~20 g,黄芪15~30 g;阳虚甚者加肉桂3~8 g,制附片5~1.0 g;夹湿者加苍术5~8 g。日1剂,水煎2次,合汁早、晚分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14)生地、生黄芪各30~60 g,熟附片各6~40 g,肉桂1~3 g(后下),生甘草6~10 g,怀山药15~45 g,炙升麻10~15 g,山萸肉6~12 g,覆盆子15~30 g。肾阴虚较甚者加枸杞子、石斛;纳少腹胀者加山楂、麦芽、枳壳;胃府积热,大便不通或头痛甚者酌加生石膏、生大黄、黄芩;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合欢花。日1剂,水煎服。

(15)刺参20 g,荞麦子30 g,落花生50 g,万丈深、鸡肾参、酥油、金钱参、五味子各10 g。日1剂,水煎服。

(16)天牛5g,罗布麻、矮人陀、灵芝、景天三七各10 g,

6

毛冬青20 g,水蛭5g,冰片lg。日1剂,水煎服。

(17)生地30 g,山药50 g,知母、葛根、甘草各15 g,覆盆子、玉竹各25 g,金樱子20 g。偏于肾阴虚者,加熟地、女贞子;偏于肾阳虚者,加黄芪、桑椹子。日1剂,水煎服,疗程3~6个月。

(18)肉桂1.5 g,制附子(先煎1小时)、芡实、熟地、茯苓、党参、怀山药各15 g,白术、台乌药、益智仁、桑螵蛸各10 g,金樱子20 g,甘草30 g。日1剂,水煎服。

3.外治方

人参、补骨脂、怀山药各10 g,玄参、麦冬各15 g,鹿茸粉2g,研末备用。每次取药粉5g,用黄酒调糊,敷于涌泉穴处,48小时更换1次,3次为1个疗程。

五、调护

(1)治疗过程中应嘱病人减少活动,避免各种应激诱因使病情加重,如出现头痛、肌痛、心率加快、烦躁及神志模糊、谵妄、昏迷时应立即抢救纠正高渗状态。在注射加压素时,要注意观察有无水中毒发生。

(2)注意节制饮食和避免情志内伤。既病之后,更应节制肥甘厚味和面食,节制房事。

(3)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劳逸结合,预防外邪侵袭。 (4)注意适当体力活动。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