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蛙》---时代下的人性

来源:星星旅游
莫言凭借长篇乡土小说《蛙》蜚声国际文坛,一举摘下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蛙》是莫言酝酿十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的第十部长篇小说,它的巨大成功掀起了国内的“莫言热”,同时,也使得人们开始去重新审视计划生育时代那段被掩埋的历史。

《蛙》将笔触伸向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乡村妇科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激起读者对于中国时代命运的反思。

这场号称“理性的生育革命”本应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但是,中国用极端的方式将人口骤然控制住,其轰轰烈烈背后却一路掩埋着腥臭的血。在国外,中国的计划生育被认为是践踏生命、剥夺人权的野蛮的政治行为。一方面是农村的香火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是国家的强势介入,这对矛盾看似是传统守旧与理性文明的交锋,实则是生命与政治的较量,这也是莫言贯穿全文的思考。《蛙》所呈现的是特定时代下的人物命运,王仁美、耿秀莲是农村超生游击队的典型代表,她们的意外死亡是计划生育时代才会有的悲剧。而陈眉代孕失子是在商品经济时代金钱对于人性的控制,是传统伦理和权力金钱的博弈。而作为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姑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女性形象。她的一生随着时代而跌宕起伏,时代在她身上打上了深深地烙印。从王小倜弃“姑姑”叛国而去,姑姑便开始走向了她的悲剧命运。她一直在试图超越命运的阴影带给她的压抑,像一个穿越沼泽的人,奋起之心格外强烈,而挣扎的勇气又实在是悲凉。她既是英雄,又是罪人,她曾亲手为数万名婴儿接生,同时也用双手强制将无数孕

妇引产,手上沾满了鲜血。她用尽生命履行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但是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内心深处的道德谴责。所以到了晚年,姑姑一直在忏悔,认为自己有罪,而且是不可饶恕的罪。我把“姑姑”理解成一个高度符号化的时代英雄,生命之痛,人性之痛与道德无关,她追求的是人生至善的理想,但是,正如前文所说,她挣扎的勇气实在是悲凉。最后她嫁给郝大手,只是为了完成对自己的精神救赎。

《蛙》的叙事语言无疑是干净而内敛的,对于历史的批判莫言做得不动声色,但是其锋利的思想刀锋却会割伤每一个读者。无论是《蛙》里种种诙谐调侃,还是莫言式的诳语狂言,道出的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真实——属于我们时代的真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