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体会边塞诗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 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概念:(1)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2)边塞诗的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三、边塞诗的特征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 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盛唐主要是以乐观高亢、豪迈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晚唐宋多感慨、悲愁之意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四、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
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5、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6、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李广的典故、燕然的典故、玉门关的典故、楼兰的典故
五、边塞诗的风格: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 / 8
边塞诗专题教案设计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六、表达的情感内容 1、边塞诗的主题
盛唐:边塞诗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
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向上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2、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a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b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c 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对战士及其家属的同情。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 d批评边将、,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2 / 8
边塞诗专题教案设计
e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 f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g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h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七、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对比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主旨更突出,感受更深切,区别更鲜明。 衬托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附加: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 (无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不分主次,共同表现某种思想和意境。)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突出主体,两者主次分明。) 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用典
(常用典故:李广的典故、燕然的典故、玉门关的典故、楼兰的典故)
3 / 8
边塞诗专题教案设计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八、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九、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如: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
安。(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总结鉴赏流程: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之边塞诗
《燕歌行》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高适(约700-765)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而封侯者,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写作背景: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尽管
4 / 8
边塞诗专题教案设计
这种愿望当时落了空,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知识链接:这里的“行”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吟”,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二、沉浸阅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划出诗中描写边塞景物的句子,说说这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这句诗歌描写什么景?有何作用?
4.“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分别写哪种人?什么手法?什么感情?
5.“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如何理解“岂顾勋”?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一、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简介: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郡望南阳。曾
5 / 8
边塞诗专题教案设计
祖父文本、伯祖长倩、伯父羲皆以文辞致位宰相。参少孤,从兄读书,能自砥砺。天宝三载进士及第,因曾做过嘉州刺史,所以世称“岑嘉州”,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激。”(《沧浪诗话》)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岑参任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岑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3)艺术特色
a.夸张、反衬和细节描写,以环境的艰苦反衬战士的斗志,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
b.岑参诗的特点是意奇语奇,尤其是他的边塞诗,这一特色非常突出。
c.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d.风格:雄浑豪壮。
二、沉浸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1.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自然环境?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请抓住“吼”“乱”两个关键词,揣摩风的特点及描写的作用。
3.“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在这几句诗句中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牛刀小试
1.阅读诗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6 / 8
边塞诗专题教案设计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问: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⑴试分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表现手法。
⑵体会“直”和“圆”的妙处,并作简要分析。
7 / 8
边塞诗专题教案设计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tra.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