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① , 始食盐酪②。
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③ , 解以覆之。晨留客饮,妻子贷栗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十四年卒,年四十八,益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
【注释】①大祥:在古代,父母去世后一年举行的祭礼叫“小祥”;去世后两年举行的祭礼,叫“大祥”。②盐酪:盐和乳酪。在古代,守孝之日不准吃盐和乳酪。③殣:饿死。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挟书诵不辍________ ②周之粟________ ③谢不受________ ④或遗之衣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②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3)罗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写出3点)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踢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同“德”,感恩、感激[来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 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举于士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 ②悉以咨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4)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诵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5)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作者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既克,公问其故________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_______ 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在作战中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请结合相关文段,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两次战机。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四月丙子,光伏甲士①于窟室②
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③。酒既酣 , 公子光详为足疾④ , 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⑤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甲士:身穿铠甲的武士。②窟室:地下室。③长铍:长矛。④详为足疾:假装脚有毛病。详,同“佯”,假装。⑤擘:拆,掰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________ ②酒既酣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②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3)孔子曾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请分别说说唐雎和专诸作为“士”,在“不辱君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鱼我所欲也 欲:________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之: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文章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4)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①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②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③歼焉。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①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处指子鱼。②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③门官:国君的卫士。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何以战 以:________ ②小惠未遍 遍:________ ③神弗福也 福:________ ④宋师败绩 败绩:________ ⑤门官歼焉 歼: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甲】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和“________”。(用原文语句作答) (4)你认为造成两场战争结局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 , 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
【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 间:________ ②小惠未遍 遍:________ ③必以信 信:________ ④必以情断之 之:________ ⑤智虽弗及 及: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是则可矣。
(3)【甲】【乙】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__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走送之 ②礼愈至 ③穷冬烈风 ④媵人持汤沃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益慕圣贤之道 马之千里者 B. 或遇其叱咄 安陵君其许寡人 C. 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D. 足肤皲裂而不知 人不知而不愠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4)《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 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 “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 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凸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10.诗歌鉴赏
题寺壁① [宋] 冯京
韩信栖迟②项羽穷,手提长剑喝秋风。吁嗟③天下苍生眼,不识男儿未济中。
项羽 [宋] 张耒
沛公百万保咸阳④ , 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注释]①冯京,北宋大臣,曾三元及第。当时没有考中,客居余杭,因事被官府通缉拘捕,处境困窘,题小诗于所居寺壁。②栖迟:飘泊失意。③吁嗟:叹息。④刘邦曾带兵攻占咸阳,秋毫无犯。咸阳,秦朝都城。
项王亭①赋 [唐] 李德裕
嗟乎!楚声既合,汉围已布;歌既阕②而甚悲,酒盈樽而不御。当其盛也,天下侯伯自我而宰制;及其衰也,帐中美人寄命而无处。季③数遁而不亡,羽一败而终仆。岂非独任于威力,不由于智虑?
追昔四隤④之下风烟将暮大咤雷奋 , 重瞳⑤电注,叱汉千骑,如猎狐兔。谢亭长而依然,愧父兄兮不渡;既伏剑而已矣,彼群帅兮犹惧;虽霸业之无成,亦终古而独步。周视陈迹,缅然⑥如素。听乔木之悲风,谢高秋之零露。因献吊于兹亭,庶神灵之可遇。
(节选自《历代辞赋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 2012年6月第1版)
[注释]①项王亭:在安徽和县乌江。相传项羽失败,逃至此谢绝亭长好意,自刎而亡。②阕:终了。③季:刘季,即刘邦。④四隤:山名,在和县北面。⑤重瞳:传说项羽眼睛里有双瞳仁。⑥缅然:悠久的样子。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题寺壁》《项羽》皆七言绝句,两诗都借写古事议古人,都重在评价项羽。 B.《题寺壁》《项羽》两首诗中都使用了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使感情强烈。 C.《题寺壁》中韩信与项羽有相似经历,都曾困窘落魄,作者借韩信来衬项羽。 D.《项羽》中沛公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欲借此证明“柔仁”胜“暴强”。
(2)结合划线句中“喝”字赏析此句。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汉围已布 既伏剑而已矣 赞叹不已 B.谢亭长而依然 谢高秋之零露 闭门谢客 C.虽霸业之无成 故余虽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D.缅然如素 天下缟素 银装素裹
(4)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天下侯伯自我而宰制( ) A.控制,支配 B.制定,规定
(5)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 追 昔 四 隤 之 下 风 烟 将 暮 大 咤 雷 奋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季数遁而不亡,羽一败而终仆。
(7)根据上面诗文,分条概括项羽怎样才有可能转败为胜。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②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③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④焉。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shě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③不暇顾:顾不上。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上与群臣论止盗 一狼得骨止 B. 朕当去奢省费 去国还乡 C. 自是数年之后 自经丧乱少睡眠 D. 刻民以奉君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人君之患 前人之述备矣 B. 犹割肉以充腹 能以径寸之木 C. 君富而国亡 学而不思则罔 D. 夫欲盛则费广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阐述了唐太宗的民本思想。
B. 有的大臣希望唐太宗用严刑重罚禁止百姓偷盗。 C. 老百姓偷盗是因为没有廉耻观。
D. 唐太宗认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百姓衣食无忧就不会偷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朕)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媚笔之泉 姚鼎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①。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②。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③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④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⑤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⑥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选自《游媚笔泉记》
【注释】①漎然:流水的声音。②鸣巂(xī):子规的鸣叫声。③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④溶云: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溶,融入。⑤沜: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⑥何文端公:指何如宠,字康侯,卒谥文端。 (1)解释画线词语。 ①复西循崖可二里________ ②被而名之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其间千二百里 飞漱其间 B.皆以美于徐公 翼乎临于溪右 C.春冬之时 宋李公麟之垂云洪也 D.若马浴起 鸟飞若坠
(3)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标两处) 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13.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秭、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节选)
【乙】
高祖①日:“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悉: ②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晓: ③战胜而不予人功。 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 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 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祥举荐郭攸之、费神、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 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客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①。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②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日:“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③ , 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则天曰:“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冒自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翌日,拜监察御史。
(节选自《大唐新语·张嘉贞》)
【注】①下人:下干人,在别人之下。②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室狭小简陋。③积时凝滞者:长期积累下来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同舍生皆被绮绣 ②余则缢袍敝衣处其间 ③还次蒲州驿 ④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烨然若神人 ②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 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 ①时人莫之知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 ①则天甚异之 ②渔人甚异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旬,限断两处。 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己官让之。
(5)阅读上面的两个选文,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写,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甲文重点写作者在求学过程中生活的艰苦,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同舍生”不同的穿着打扮,在这方面作者的态度是 。
②乙文中张循宪通过“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和“命表又出意外”两件事,发现张嘉贞 的特点。 15.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冒死:“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旱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稷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仓鹰击于殿上________ ②长跪而谢之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轻寡人与 陈太丘与友期行 B.仓鹰击于殿上 请广于君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 D.长跪而谢之曰 蹴尔而与之 (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
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 (1)停止;周济、接济;推辞、拒绝;有人
(2)①家境贫困,以砍柴放牧为生,一直没有放弃学习。②道义在的地方,他一定坚定去做,把富贵名利看得非常淡泊。
(3)勤奋读书、安贫乐道、重孝道淡泊名利、亲民爱民。
2.B
解析: (1)B (2)B
(3)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②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4)A
3. (1)选拔;询问
(2)①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②今天正当将要远离陛下的时候,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3)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要亲贤远佞。
(4)①积极献言,提出三项建议。(或“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推荐人才”)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准备。 (5)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4. (1)原因,缘故;旧的,原来的;他,指曹刿;宾语前置的标志
(2)①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②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 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3)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5. (1)派,派遣;(喝酒)尽兴
(2)①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了身穿铠甲的武士,然后准备酒席宴请王僚。②趁势用匕首刺杀王僚,王僚当场毙命。
(3)唐雎的“不辱君命”表现在他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不畏强权,用机智的语言应对秦王胁迫,最终保全了国土,不辱君命;专诸在王僚排兵布阵的情况下,依然毫不畏惧,将刀藏在鱼腹中,刺死王僚,不辱君命。
6. (1)想要的;祸患,灾难;同“向”,先前、从前;停止,放弃;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使它)不丧失罢了。②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
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
(4)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是“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和本文的“义”不同。
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事例很多,如: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苏武牧羊,不改初心;岳飞抗金,精忠报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7. (1)凭,靠;遍及,普遍;赐福,保佑;大败;被杀死
(2)①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②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既济而未成列
(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襄公不听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8. (1)参与;遍及,普遍;实情;代指“狱”,案件;到,达到
(2)①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②这(样)就可以了。 (3)对话(或:语言);衬托(或:对比)
(4)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有民本意识),善于听取意见;②曹刿敢于担当(有家国情怀),富有谋略。
9.D
解析: (1)跑;周到;极;热水 (2)D
(3)①(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②(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大山深谷中行走。 (4)抄书之艰、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5)D
10.D
解析: (1)D
(2)喝,是“喝问(/呼喝)”之意,本句生动描写了诗人手持长剑伫立秋风中的情景,语气强烈,抒发自己生不逢时、世人不识英才的感慨悲愤之情。 (3)C (4)A
②因献吊于兹亭 ( ) A.那么,就 B.这,此 B
(5)追昔四隤之下/风烟将暮/大咤雷奋
(6)刘邦屡次败逃却没有灭亡,项羽失败一次就永远倒台。
(7)①施行宽厚仁爱的政治策略(柔仁);②不仅仅依靠武力,更要充分利用智谋(智虑);③面对失败,能够具备忍辱负重,重头再来的勇气。
11.C
解析: (1)C (2)B (3)C
(4)①(我)让老百姓穿的吃的有富余,那么老百姓就自然不做盗贼(不会成为盗贼),哪里需要用严厉的刑罚呢!②所以国君的忧患,不从外界来,常常从自身生出。
12.B
解析: (1)大约;命名 (2)B
(3)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13.C
解析: (1)全,都;通晓,懂得;给予,赐予
(2)①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担任中部督。②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够重用他,这就是项羽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3)C
(4)相同之处:他们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不同之处:诸葛亮比高祖更加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14.D
解析: (1)通“披”,穿;破;停留,住宿;咨询或询问 (2)D
(3)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
(4)①因为(我)内心有足够值得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②武则天拿这件事询问张循宪,张循宪全部按实际情况回答,于是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 (5)“略无慕艳意”(或“根本不羡慕”);才能超群
15.D
解析: (1)“仓”通“苍”,青色;道歉 (2)D
(3)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4)①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5)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