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视野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研究
作者:尤天生
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28期
摘 要 互联网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我们已经迎来了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的最大使用群体之一,其“三观”的形成和内容受到网络的影响更为深刻。网络以其开放性、难以监控性和虚拟性,给大学生“三观”带来了巨大冲击。文章主要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三观”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网络视野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途径。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三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网络对大学生“三观”的正面影响 1.1 网络文化呈现了大同世界
网络空间具有全球共享这一特性,导致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统一的整体的世界观,最终唤醒了人类的“类”意识并形成了所谓的“大同”理念。①在“网络社区”中活动的人们往往具有奉献精神,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却不要回报。在这个群体中个人的发展不但不会给群体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反而有促进作用。在这里群体自由发展的前提就是个人的自由发展。但是这种个人之间的联合是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之内的,还不是现实的。 1.2 网络促进了人的本质的展现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本质。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并不能由个人来决定,应该是社会一切客观和主观之和。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②网民实质上就是为了解新社会的新发展,掌握社会组织和结构,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下的社会社交的形式。不同的群体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参与的群体越多,个人的社会关系就越复杂。广泛地参与各项网络社交活动,有利于人们进行心理上、情感上的信息交流,在丰富人们社会关系的同时也体现了人们的社会性本质。 1.3 网络有助于人的价值的实现
网络环境成为了人们参与社会社交的一种新方法、新途径。例如,网上的“微博”、“空间”、“知道”,都是无偿地用自己的智慧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或是与他人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满足了他人对信息的要求,因此表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在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时候,也会得到他人反馈给自己的评价、积分等,这也是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奖励,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成为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统一的途径。另外,网络有利于人们形成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施展和全面发展,满足精神世界所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网络对大学生“三观”的负面影响
2.1 网络的开放性给大学生的“三观”形成巨大冲击
网络和现实生活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思潮,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利己主义等,这会大大减低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会使大学生因为各种诱惑而产生思想上的动摇和震荡,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不利影响。③
2.2 网络的难以监控性动摇了大学生的“三观”
由于网络生活的监控难度较大,因而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网络世界中各种信息相互交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主流的也有另类的。众多信息鱼龙混杂分散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出现了偏离、判断出现了失准,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冲击,影响“三观”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2.3 网络的虚拟性和非生活化阻碍了大学生“三观”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行为要受到多方面的约束,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约束就少得多,大学生能感受到充分的自由。因此,一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逃避现实,不愿意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进而造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冷酷无情、人情淡漠的现象,社交出现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要区别对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正面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消除其负面影响。 3 基于网络视野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途径 3.1 思想政治教育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
面对日益普及的互联网,我们更应该充分利用其正面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互联网也成为了大学生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进驻网络空间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网络的巨大信息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用健康积极的网站引导大学生,用科学、合理的理论教育大学生,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大学生,用高尚典型的精神熏陶学生。④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开放性,提高组织服务的质量,使大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内化成为“三观”的精神指导力量。 3.2 保证高校“三观”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高校“三观”教育工作应与时代同步,利用时代最先进的科技工具来包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高校大学生正值花样青春年华,一般都掌握了较强的网络使用能力。因此,高校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传播教育功能。构建科学完善的微博“三观”教育管理体系和考评机制,将网络平台打造成为一个特殊的“三观”教育课堂。高校教师也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和应用技巧,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对大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三观”,使“三观”教育工作更为系统化、规范化。 3.3 加强信息审查,严格网站分级
面对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从源头上控制信息,是正本清源网络信息的重要途径。信息审查的前提就是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发布在网上的信息进行审核、过滤,去糟粕,留精华。网络社会并没有所谓的绝对自由,而只是有前提的相对自由,这也是利用网络进行当代大学生“三观”教育的重要课题。⑤网站分级在发达国家,已是常事,它的前提就是根据网站提供的信息内容,按照标准进行划分等级。不同的等级针对的是不同的人群,普通用户在访问网站之前也能够大致了解到内容的安全指数。信息审查是为了从源头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滤去,而网站分级是为了判断网络信息的种类和安全指数,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自主选择网络内容,有利于正确“三观”的形成。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文化呈现了大同世界,促进了人的本质的展现,助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给大学生的“三观”形成巨大冲击,网络的难以监控性动摇了大学生的“三观”,网络的虚拟性和非生活化阻碍了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保证高校“三观”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审查,严格网站分级等措施促进大学生“三观”教育。 注释
① 金早.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电脑网络阵地建设[J].江汉论坛,2010(12). ② 李自如.网络的伦理道德问题[J].三湘高校论坛,2013(3).
③ 陈育娥.正确舆论导向实践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④ 张澍军,杨志平.论网络文化视域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⑤ 刘崇智. 网络时代青少年生活方式特点及思想政治工作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