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甲醛的化学式的CH2O,某甲醛水溶液里甲醛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与水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数目相等,则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47.1%
B.52.9%
C.62.5%
D.88.9%
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A.A
B.B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C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D.D
3.现有失去标签的氯化钙、硝酸银、盐酸、碳酸钠4种无色溶液。将它们编号为甲、乙、丙、丁后,两两混合的现象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甲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 实验顺序 ① ② ③ 实验内容 甲 + 乙 甲 + 丙 丙 + 丁 实验现象 有气泡生成 有沉淀生成 有沉淀生成 ④ A.CaCl2
乙 + 丙 B.AgNO3
没有现象发生 C.HCl
D.Na2CO3
4.如图所示变化不能用“分子在不断运动”来解释的是( )
A.干冰变小 B.闻到气味
C. 酸溶液导电 D.蔗糖溶于水
5.下列现象或过程中,利用的是物质化学性质或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的是() A.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 B.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利用硝酸铵和水混合后摇动制冷 C.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 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6.下列各组物质能在同一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BaCl2、KNO3、NaCl C.NaOH、NaCl、HCl
7.下列图像与所对应操作相符的是
B.H2SO4、KCl、FeCl3 D.AgNO3、ZnCl2、NaNO3
A.用两份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向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中不断加水
C.向等质量的锌片、镁片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D.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NaOH溶液
8.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A1(C20H30O),会引起夜盲症。下列关于维生素A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维生素A1属于无机化合物 B.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3
D.维生素A1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9.人体摄入锌不足会引起多种疾病,缺锌者可以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这里的“锌”应理解为( )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单质 10.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蔗糖溶液不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粒子
C.氧化钙、氧化钠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则氧化铁也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 D.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11.下列有关资源、 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世界上已有50%的金和90%的铁得到回收
B.空气中约占总体积0. 97%的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C.用于修路的沥青、作燃料的柴油都是石油炼制的产品
D.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约占总水量的30.4%
12.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C.水和氢氧化钠
B.水和生石灰 D.水和硝酸铵
13.进入中考冲刺阶段,为了保证营养,小欣同学的妈妈为她准备了每餐食谱,其中营养均衡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钢铁锈蚀
B.海水晒盐
C.冰雪消融
D.玉石雕刻
15.在Cu(NO3)2、Mg(NO3)2和AgNO3的混合液中加入m克的锌粉和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滤液为蓝色时,滤渣中一定不含Cu
B.当滤渣质量等于m克时,滤液中可能含有三种溶质
C.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滤渣中一定含有Zn,可能含有Al、Mg D.若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滤渣的组成情况有三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如图所示是部分元素原子或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填写序号,回答问题。
(1)上述粒子中,属于同一种元素的是________; (2)上述粒子中,与A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_;
(3)上述粒子中,C元素的单质与氧气反应,生成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数型图象是研究化学问题的一种常见描述方法,根据下列图象进行回答:
图一是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
中和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 ______ (填离子符号);图二是20℃时,取10mL10%的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 ①由图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你的依据为 ______ ;
②甲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也能得到相同结论,乙同学认为不严密,因为______ ; ③图三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①t1℃时,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可用 ______ 的方法达到饱和状态; ②将t2℃时,1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可以析出____g a物质.
18.(8分)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金属元素及金属材料进行系列研究。“越王勾践剑”埋藏在地下两千多年,出土时依然光彩夺目、锋利无比,几乎没有丝毫锈蚀。下列选项中,与其保存完好的原因无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埋藏环境中的氧气少 B.剑身曾经过防锈表面处理
C.材料(青铜)本身不容易生锈 D.埋藏环境的压强比较恒定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用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和木炭一起加热进行火法炼铜的工艺。有关化学反应是:① Cu2(OH)2CO32CuO+ CO2↑+ H2O②2CuO+ C
2Cu + CO2↑。上述反应②属于________________类型。(选填“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之一)
碱式碳酸铜(化学式是Cu2(OH)2CO3)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粉末,取一定量该固体,放入干净的烧杯中,逐渐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滴入该稀硫酸的质量和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2CO3+2H2SO4=2CuSO4+CO2↑+3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滴入上述稀硫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内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 ②当滴入上述稀硫酸至图中B点时,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______。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8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将 Cu 块加入到盛稀 H2SO4 溶液的试管中,Cu 块不 溶解,不发生化学反应。再向此 有无色气体产生,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成红棕色的气体,最后 Cu 试管中加入 KNO3 溶液,发现 Cu 块逐渐溶解,块完全溶解, 变成蓝色溶液。
(提出问题)Cu 块与什么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是 H2 吗?
小军同学认为产生的气体一定不是 H2,你认为他作出此判断的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
(查阅资料)他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NO 是一种无色气体,与空气接触后生成 红 棕 色 的 NO2气 体 。 请 写 出 此 气 体 颜 色 发 生 变 化 的 化 学 方 程 式__________ (提出猜想)
猜想一:Cu 块与 KNO3 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二:Cu 块与 K2SO4 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三:Cu 块与__________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 Cu 块加入 KNO3 溶Cu 块不溶解 液 中。 Cu 块不溶解 __________中 错误的 错误的 实验现象 解释或结论 说明猜想一是②将 Cu 块加入说明猜想二是③将 Cu 块加入到稀 Cu 块溶解,有无色气体产 生,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 变成红棕色的气HNO3 溶液中 体,溶液 变成蓝色 说明猜想三是正确的 (实验结论)猜想三成立。请写出 Cu 块加入到稀 HNO3 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__________。
(讨论交流)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一起进行交流。从复分解反应的角度分析, H2SO4 和 KNO3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发生化学反应。Cu 块是如何与稀 HNO3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呢?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老师,老师告H2SO4溶液解离出 H+和 SO42-,KNO3溶液解离出_____ ,诉他们:可以间接地看成有 HNO3溶液。老师还告诉大家:
Ag 也能与稀 HNO3 溶液反应。请写出将 Ag 粉加入到 HCl和 NaNO3 混合溶液中所产生的实验现象 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C 【解析】
甲醛的化学式是CH2O,1个甲醛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某甲醛水溶液里甲醛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数与水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数目相等,则甲醛分子和水分子的个数比为1:1;甲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2+16=30;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8;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选:C。 2、D 【解析】
A、纵坐标是二氧化锰的质量,横坐标是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固体质量减少,所以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先增大,反应结束后不变,错误。
C、横坐标是金属的质量,纵坐标是酸的质量,这属于足量金属等量酸的情况,最终产生的氢气由酸的质量决定,酸的质量相等,所以产生氢气的质量应该相等,错误。 D、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正确。 故选D。 3、D 【解析】
将这四种物质两两反应:氯化钙与硝酸银反应会生成氯化银沉淀、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硝酸银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反应现象:甲 + 乙有气泡生成,说明甲乙分别是盐酸和碳酸钠中的一种;乙 + 丙没有现象发生,说明丙是氯化钙;那么甲是碳酸钠、乙是盐酸,则丁是硝酸银。故选D。 4、C 【解析】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30100%=62.5%。 30+18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干冰变小,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不符合题意;
B、能够闻到气体的气味,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不符合题意;
C、酸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符合题意; D、蔗糖溶于水,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5、A 【解析】
A、长期掩埋于地下的铁器上产生红褐色斑点,是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利用硝酸铵和水混合后摇动制冷是物质溶于水吸热,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利用膜法从海水中获得淡水,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工业上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变化是指正在发生的过程,性质是物质表现出来的特性,一般加上能或不能、易或不易等。 6、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物质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物质不能大量共存,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A.三种物质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B. Fe3+的水溶液呈黄色,得不到无色溶液,故选项错误;C.NaOH与HCl两种物质能反应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D.AgNO3与ZnCl2能结合产生沉,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
考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7、D 【解析】
A.B.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用两份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量相同。向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中不断加水,酸性变弱,溶液的pH变大,但不会等于或大于7;C.向等质量的锌片、镁片中分
别加入足量的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镁的活动性比锌的强,所以镁先完全反应,但是镁比等质量的的锌生成氢气多;D.向一定质量的氧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与酸反应,后与氯化铜反应 生成氢氧化铜沉淀。选D 8、B
【解析】A、根据维生素A1(C20H30O)化学式可知,维生素A1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错误;B、维生20):(1×30):(16×1)=240:30:16,素A1中C、H、O的质量比=(12×可见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正确;C、 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20):(1×30)≠2:3,错误;D、 维生素A1是由维生素A1分子构成的,不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1个维生素A1分子是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正确。故选B。 点睛: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9、C 【解析】
人体需要多种微量元素,而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为离子,选项中可以描述离子的存在形式的是元素,C正确。故选C。 【点睛】
元素包含了一种物质的各种表现形式,而分子,原子,单质都只描述了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 10、D 【解析】
A、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就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H2O和He的质子数相同,但不属于同一种元素,选项A不正确;
B、蔗糖溶液不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是粒子,蔗糖溶液中蔗糖分子和水分子都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选项B不正确;
C、氧化钙、氧化钠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但氧化铁不能与水发生反应且不溶于水,选项C不正确; D、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选项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难点是对微粒概念的理解,微粒指微小的颗粒,包含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等。 11、C 【解析】
A、回收利用金属,能节约金属资源、减少污染等,目前世界上已有50%以上的铁和90%以上的金得到了回收利用,故A错误;
B、空气中约占总体积0.94%的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故B错误; C、用于修路的沥青、作燃料的柴油都是石油炼制的产品,故C正确;
D、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小于全球水量的1%,是有限的,故D错误。故选C。 12、D 【解析】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会产生氧气,从①中的导管冒出,不符合题意;
B、水和生石灰反应会放出大量热,使得试管②中的空气膨胀,从①中的导管冒出,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时也会放出大量热,使得试管②中的空气膨胀,从①中的导管冒出,不符合题意; D、硝酸铵溶于水时,要从环境只收热量,试管②内空气遇冷体积缩小,从而①中的导管形成水柱,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物质反应或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 13、C 【解析】
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详解】
①煮鸡蛋中富含蛋白质,面包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
②烤肉中富含蛋白质,青菜中富含维生素,拌饭中富含糖类、油脂和无机盐;
③红烧肉中含有油脂、蛋白质和无机盐,菠菜中富含维生素,米饭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 ④牛奶中富含蛋白质,蛋糕中富含糖类、油脂。 ②③所含营养素的种类比较全,故选C。 14、A 【解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 钢铁锈蚀,有新的物质(铁锈)生成 ,是化学变化; B. 海水晒盐,只是物质的分离,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 冰雪消融,只有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 玉石雕刻,只有物质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A。 15、B 【解析】
在Cu(NO3)2、Mg(NO3)2和AgNO3的混合液中加入m克的锌粉和铝粉,铝粉先和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然后与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待铝粉反应完全后,锌粉同样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在与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 【详解】
A、当滤液为蓝色时,说明滤液中有铜离子,滤渣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故选项错误;
B、当滤渣质量等于m克时,说明加入铝粉和锌粉的质量等于置换出来的金属质量,当锌粉和铝粉只与硝酸银发生置
换反应时,溶液质量减小,但锌粉与硝酸铜发生置换反应时,溶液质量变大,若锌粉和铝粉恰好将银离子和铜离子置换出来时,银和铜的质量之和等于锌粉和铝粉的质量之和,此时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锌、硝酸铝三种溶质;故选项正确;
C、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生成,滤渣中一定含有Zn,可能含有Al,一定没有Mg;故选项错误;
D、若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没有硝酸银,则滤渣的组成情况有不是三种;故选项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A、B D SiO2 【解析】
(1)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则为同一种元素,A与B质子数都为9,所以为同一种元素;
(2)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相同,A最外层电子数为7,而D最外层电子数为7,所以A与D化学性质相似; (3)C质子数为14,所以为14号元素硅(Si),硅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所以化学式为SiO2。 【点睛】
元素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质子数=元素序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Na+、Cl﹣、H+ 开始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逐渐升高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升温 30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根据图一,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及其过量的稀盐酸中的氢离子和氯离子,故答案为Na+、Cl-、H+;
(2)①由图2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逐渐升高,所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②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不能得到相同结论,这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无法判断溶液温度升高是由于哪种原因导致的;
(3)①t1℃时,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由于c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可用升温的方法达到饱和状态;
②将t2℃时,a的溶解度是50g,1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50g,水的质量为100g,降温到t1℃时a的溶解度是20g,因此可以析出(50g-20g)=30ga物质。 18、D 置换反应 CuSO4 32g。 【解析】
本题考查了金属资源的保护,置换反应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A、青铜的锈蚀与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有关,埋藏环境中的氧气少与宝剑保存完好的原因有关; B、剑身曾经过防锈表面处理,能减缓宝剑的锈蚀,与宝剑保存完好的原因有关;C、材料(青铜)本身不容易生锈,与宝剑保存完好的原因有关;D、埋藏环境的压强比较恒定,与宝剑保存完好的原因放无关。故选D。 (2)反应②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3)①当滴入上述稀硫酸至图中A点时,碱式碳酸铜还未完全反应,烧杯内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CuSO4;
②当滴入上述稀硫酸至图中B点时,碱式碳酸铜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设:生成硫酸铜的质量为x
196196g10% x=32g 320x答: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2g。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氢气在空气中不会变成红棕色; 2NO+O2=2NO2; HNO3; K2SO4;
3Cu+8HNO3=3Cu(NO3)2+2NO↑+4H2O; 不能; K+、NO 3﹣; 银粉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成红棕色的气体,同时生成了白 色沉淀。 【解析】
【提出问题】氢气是一种无色气体,但是在空气中不会变成红棕色,所以该气体一定不是氢气;故填:氢气在空气中不会变成红棕色;【查阅资料】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故变化的化学方程式:2NO+O2=2NO2;【提出猜想】在溶液中,硫酸能电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硝酸钾能电离出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所以可提出以下三个猜想:猜想一:Cu块与KNO3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二:Cu块与K2SO4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三:Cu块与硝酸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设计实验】②由实验结论可知:猜想二是错误的,也就是Cu块与K2SO4溶液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是将Cu块加入到硫酸钾溶液中;【实验结论】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了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故变化的化学方程式:3Cu+8HNO3=3Cu(NO3)2+2NO↑+4H2O;【讨论交流】从复分解反应的角度分析,H2SO4和KNO3在溶液中交换成分后,既没有气体生成,也没有水或沉淀生成,所以不能发生化学反应;H2SO4溶液解离出H+和SO42-,KNO3溶液解离出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将Ag粉加入到HCl和NaNO3混合溶液中,银能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银、一氧化氮和水,一氧化氮接触空气又变成了红棕色,而硝酸银中的银离子又可以与溶液中的氯离子结合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银粉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成红棕色的气体,同时生成了白色沉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